荷叶田田水满池,东堂真趣几人知。
荷叶田田水满池,东堂真趣几人知。
折华暇日寻园吏,竞渡经春习棹师。
随分命宾仍授简,不妨问易更看棋。
欢怀既适从何见,事事忘言尽在诗。
折华暇日寻园吏,竞渡经春习棹师。
随分命宾仍授简,不妨问易更看棋。
欢怀既适从何见,事事忘言尽在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荷叶(荷叶)
唐 阎朝隐 三日曲水侍宴应制 荷叶珠盘净,莲花宝盖新。
唐 张九龄 饯济阴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叶 荷叶生幽渚,芳华信在兹。
唐 王维 戏题示萧氏甥 芦笋穿荷叶,菱花罥雁儿。
唐 王昌龄 采莲曲二首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李颀 赠张旭 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
唐 高适 渔父歌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唐 李嘉祐 白田西忆楚州使君弟 鱼网平铺荷叶,鹭鸶闲步稻苗。
唐 李端 病后游青龙寺 芭蕉高自折,荷叶大先沈。
唐 权德舆 田家即事 漠漠稻花资旅食,青青荷叶制儒衣。
唐 元稹 夜池 荷叶团团茎削削,绿萍面上红衣落。
唐 白居易 酒熟忆皇甫十 疏索柳花碗,寂寥荷叶杯。
唐 张万顷 东溪待苏户曹不至 台上柳枝临岸低,门前荷叶与桥齐。
唐 李商隐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唐 成彦雄 露 疑是鲛人曾泣处,满池荷叶捧真珠。
宋 王安石 长干寺 柳条不动千丝直,荷叶相依万盖阴。
宋 王安石 别孙莘老 想见荷叶尽,北风卷寒漪。
宋 苏轼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 其一 风里杨花虽未定,雨中荷叶终不湿。
宋 苏轼 道者院池上作 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
金 庞铸 喜夏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元 虞集 代众仲作 池鸭穿荷叶,溪鱼上柳条。
元 郑元祐 六月六日,初度有感 三十六陂空似昔,荷花荷叶待谁看?
元 叶颙 采莲歌 往来荷叶浦,荡漾木兰舟。
元 张昱 退居湖上投赠杨左丞四首 其四 白鸥共戏荷叶小,黄鸟乱啼杨柳青。
明 高启 小长干曲 郎采菱叶尖,妾采荷叶圆。石城愁日暮,各自拨归船。
元 徐贲 过荷叶浦 不见唱歌人,空来荷叶浦。 ——《骈字类编》
唐 张九龄 饯济阴梁明府各探一物得荷叶 荷叶生幽渚,芳华信在兹。
唐 王维 戏题示萧氏甥 芦笋穿荷叶,菱花罥雁儿。
唐 王昌龄 采莲曲二首 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李颀 赠张旭 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
唐 高适 渔父歌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唐 李嘉祐 白田西忆楚州使君弟 鱼网平铺荷叶,鹭鸶闲步稻苗。
唐 李端 病后游青龙寺 芭蕉高自折,荷叶大先沈。
唐 权德舆 田家即事 漠漠稻花资旅食,青青荷叶制儒衣。
唐 元稹 夜池 荷叶团团茎削削,绿萍面上红衣落。
唐 白居易 酒熟忆皇甫十 疏索柳花碗,寂寥荷叶杯。
唐 张万顷 东溪待苏户曹不至 台上柳枝临岸低,门前荷叶与桥齐。
唐 李商隐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唐 成彦雄 露 疑是鲛人曾泣处,满池荷叶捧真珠。
宋 王安石 长干寺 柳条不动千丝直,荷叶相依万盖阴。
宋 王安石 别孙莘老 想见荷叶尽,北风卷寒漪。
宋 苏轼 别子由三首兼别迟 其一 风里杨花虽未定,雨中荷叶终不湿。
宋 苏轼 道者院池上作 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
金 庞铸 喜夏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元 虞集 代众仲作 池鸭穿荷叶,溪鱼上柳条。
元 郑元祐 六月六日,初度有感 三十六陂空似昔,荷花荷叶待谁看?
元 叶颙 采莲歌 往来荷叶浦,荡漾木兰舟。
元 张昱 退居湖上投赠杨左丞四首 其四 白鸥共戏荷叶小,黄鸟乱啼杨柳青。
明 高启 小长干曲 郎采菱叶尖,妾采荷叶圆。石城愁日暮,各自拨归船。
元 徐贲 过荷叶浦 不见唱歌人,空来荷叶浦。 ——《骈字类编》
田田 tián tián
(1).象声词。《礼记·问丧》:“妇人不宜袒,故发胸、击心、爵踊,殷殷田田,如坏墙然,悲哀痛疾之至也。” 陈澔 集说:“田田,击之声也。”
(2).莲叶盛密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 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南朝 齐 谢朓 《江上曲》:“莲叶尚田田, 淇水 不可渡。” 朱自清 《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3).指莲叶。 五代 齐己 《湖上逸人》诗:“澹荡光中翡翠飞,田田初出柳丝丝。” 宋 姜夔 《念奴娇》词:“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4).鲜碧貌。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野田田而虚翠,水湛湛而空碧。” 宋 王安石 《送吕望之》诗:“池散田田碧,臺敷灼灼红。” 宋 陈造 《早夏》诗:“安石榴花猩血鲜,凉荷高叶碧田田。”
(5).形容浓郁。 唐 元稹 《张旧蚊幬》诗:“昔透香田田,今无魂惻惻。” ——《漢語大詞典》
(2).莲叶盛密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一·江南》:“ 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南朝 齐 谢朓 《江上曲》:“莲叶尚田田, 淇水 不可渡。” 朱自清 《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3).指莲叶。 五代 齐己 《湖上逸人》诗:“澹荡光中翡翠飞,田田初出柳丝丝。” 宋 姜夔 《念奴娇》词:“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4).鲜碧貌。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野田田而虚翠,水湛湛而空碧。” 宋 王安石 《送吕望之》诗:“池散田田碧,臺敷灼灼红。” 宋 陈造 《早夏》诗:“安石榴花猩血鲜,凉荷高叶碧田田。”
(5).形容浓郁。 唐 元稹 《张旧蚊幬》诗:“昔透香田田,今无魂惻惻。” ——《漢語大詞典》
水满(水满)
唐 韦庄 题汧阳县马跑泉李学士别业 水满寒塘菊满篱,篱边无限彩禽飞。
宋 陆游 幽居初夏四首 其一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元 张端 和秦仲对雨 银塘水满鸥先下,翠幕春寒燕未还。 ——《骈字类编》
宋 陆游 幽居初夏四首 其一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元 张端 和秦仲对雨 银塘水满鸥先下,翠幕春寒燕未还。 ——《骈字类编》
池 chí《國語辭典》
池 [ chí ]
名- 古代的护城河。《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可储存水的凹地。如:「水池」、「游泳池」、「砚池」。
- 低浅如池的平地。如:「舞池」。
- 姓。如秦代有池子华。
东堂(東堂)dōng táng
(1).东厢的殿堂或厅堂。古代多指皇宫或官舍。《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鉞,立于西堂。” 唐 王维 《故太子师徐公挽歌》之三:“北首辞明主,东堂哭大臣。” 金 蔡圭 《并州无竹官舍东堂之北种碧芦以寄意用作长句》:“他日东堂慙拙政,只将此物作甘棠。”
(2).《仪礼·大射》:“公将射……一小射正授弓拂弓,皆以俟于东堂。”后因以称习射的场所。《南史·庾悦传》:“初, 刘毅 家在 京口 ,酷贫,尝与乡曲士大夫往东堂共射。”
(3).指 晋 宫的正殿。 晋武帝 时 郤詵 于 东堂 殿试得第,后因以为试院的代称。 唐 王建 《送薛曼应举》诗:“子去 东堂 上,我归南涧滨。” 唐 李频 《送友人游蜀》诗:“ 东堂 虽不捷,西去復何愁。” 宋 王圭 《呈永叔书事》诗:“十五年前出门下,最荣今日预 东堂 。”参见“ 东堂桂 ”、“ 东堂策 ”。
(4). 宋 毛滂 的号。 清 钮琇 《觚賸·纫兰词》:“若 黄子鸿 所著《纫兰》别集,风流俊迈,非不可追响 东堂 ,齐踪 西麓 也。” ——《漢語大詞典》
(2).《仪礼·大射》:“公将射……一小射正授弓拂弓,皆以俟于东堂。”后因以称习射的场所。《南史·庾悦传》:“初, 刘毅 家在 京口 ,酷贫,尝与乡曲士大夫往东堂共射。”
(3).指 晋 宫的正殿。 晋武帝 时 郤詵 于 东堂 殿试得第,后因以为试院的代称。 唐 王建 《送薛曼应举》诗:“子去 东堂 上,我归南涧滨。” 唐 李频 《送友人游蜀》诗:“ 东堂 虽不捷,西去復何愁。” 宋 王圭 《呈永叔书事》诗:“十五年前出门下,最荣今日预 东堂 。”参见“ 东堂桂 ”、“ 东堂策 ”。
(4). 宋 毛滂 的号。 清 钮琇 《觚賸·纫兰词》:“若 黄子鸿 所著《纫兰》别集,风流俊迈,非不可追响 东堂 ,齐踪 西麓 也。” ——《漢語大詞典》
真趣 zhēn qù
真正的意趣、旨趣。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晨游任所萃,悠悠藴真趣。” 宋 苏舜钦 《吕公初示古诗一编因以短歌答之》:“上有致君却敌之良策,下有逍遥傲世之真趣。”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 霞村 诗,意境幽恬,善发真趣。” ——《漢語大詞典》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名-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