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桃李 táo lǐ
(1).桃花与李花。《诗·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后因以“桃李”形容貌美。 唐 张说 《崔讷妻刘氏墓志》:“珪璋其节,桃李其容。”
(2).《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唐 刘禹锡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久视元年》:“ 仁杰 又尝荐夏官侍郎 姚元崇 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 仁杰 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明 李东阳 《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桃李当时盛,葭莩后代连。”川剧《柳荫记》第三场:“老朽 孟继轲 ,设馆 尼山 ,数十余年,循循善诱,教人不倦,门前桃李,广遍 江 南。”
(3).喻人的青春年少。 明 徐渭 《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閲 归熙甫 作《顾文康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撡。”
(4).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唐 李白 《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宋 叶适 《周会卿》诗序:“一干之兰,芳香出林,岂纷然桃李能限断哉!” ——《漢語大詞典》
(2).《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唐 刘禹锡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久视元年》:“ 仁杰 又尝荐夏官侍郎 姚元崇 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 仁杰 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明 李东阳 《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桃李当时盛,葭莩后代连。”川剧《柳荫记》第三场:“老朽 孟继轲 ,设馆 尼山 ,数十余年,循循善诱,教人不倦,门前桃李,广遍 江 南。”
(3).喻人的青春年少。 明 徐渭 《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閲 归熙甫 作《顾文康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撡。”
(4).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唐 李白 《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宋 叶适 《周会卿》诗序:“一干之兰,芳香出林,岂纷然桃李能限断哉!” ——《漢語大詞典》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形-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芳 fāng《國語辭典》
芳 [ fāng ]
名- 花草的香气。《说文解字·艸部》:「芳,香艸。」清·段玉裁·注:「香艸当作艸香。」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唐·柳宗元〈南中荣橘柚〉诗:「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 香草、花草。如:「孤芳自赏」。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远芳侵古道,晴翠连荒城。」宋·罗愿《尔雅翼·卷二·茞》:「王逸章句曰:『行清洁者佩芳。』」
- 比喻美好的德性或声誉。如:「流芳百世」。
- 对人的敬称。如:「芳翰」、「芳仪」、「芳名」。
- 美好的。如:「芳姿」、「芳辰」。南朝宋·刘铄〈拟行行重行行诗〉:「芳年有华月,佳人无还期。」
添 tiān《國語辭典》
添 [ tiān ]
动- 增加。如:「添饭」、「增添」、「添件衣服」。宋·辛弃疾〈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词:「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红楼梦·第四○回》:「鸳鸯便坐下了,婆子们添上碗筷来。」
远思(遠思)yuǎn sī
(1).从长远考虑。《汉书·文帝纪》:“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唐 韩愈 《与少室李拾遗书》:“必望审察而远思之,务使合於 孔子 之道。”
(2).指深远的思虑。 明 高启 《晚晴远眺》诗:“ 楚 天无物不堪诗,登眺唯愁动远思。” 清 黄鷟来 《秋日寄淮阴》诗:“西风吹鸿雁,惻愴多远思。” ——《漢語大詞典》
(2).指深远的思虑。 明 高启 《晚晴远眺》诗:“ 楚 天无物不堪诗,登眺唯愁动远思。” 清 黄鷟来 《秋日寄淮阴》诗:“西风吹鸿雁,惻愴多远思。” ——《漢語大詞典》
龙蛇(龍蛇)lóng shé
(1).龙和蛇。《易·繫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后因以“龙蛇”喻隐退。《汉书·扬雄传上》:“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 太伯 清风,遯世立德,龙蛇 东岳 ,三让天下。”《晋书·陆喜传》:“ 孙晧 无道,肆其暴虐,若龙蛇其身,沉默其体,潜而勿用,趣不可测,此第一人也。”
(2).喻杰出的人、物。《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其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余惧其生龙蛇以祸女。’” 杜预 注:“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 金 马定国 《香严病中》诗:“金弹不徒惊燕雀,春雷终待起龙蛇。” 清 顾大申 《雪后登歌风台示沛令》诗:“井邑 新丰 旧,龙虵大泽深。” 朱德 《纪念广州起义》诗:“夺得政权声势众,中原革命走龙蛇。”
(3). 汉 刘邦 起义时曾于泽中斩大蛇,有老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见《史记·高祖本纪》。后因以“龙蛇”指 刘邦 和 项羽 。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二:“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 刘开扬 笺注:“龙蛇喻 刘 项 。” 唐 常楚老 《祖龙行》:“ 陈胜 城中鼓三下, 秦 家天地如崩瓦。龙蛇撩乱入 咸阳 。”
(4).喻贤不肖的两种人。 沈从文 《王谢子弟》:“不过族大人多,子弟龙蛇不一。”
(5).喻指成功者和失败者。 唐 栖一 《垓下怀古》诗:“弓指阵前争日月,血流 垓下 定龙蛇。”参见“ 龙蛇混杂 ”。
(6).喻桀骜不驯、凶横暴虐之人。 唐 杜甫 《喜晴》诗:“干戈虽横放,惨澹鬭龙蛇。” 仇兆鳌 注:“干戈龙蛇,指 禄山 之乱。”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序》:“公之始至,众未孰化,以武则忿以憾,以恩则横而肆。一以为赤子,一以为龙蛇,惫心罢精,磨以岁月,然后致之难也。” 唐 刘复 《长歌行》:“龙蛇出没经两朝,胡虏凭陵大道销。”
(7).指草书飞动圆转的笔势;飞动的草书。 唐 李白 《草书歌行》:“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宋 陆游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词:“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元 鲜于必仁 《折桂令·苏学士》曲:“醉朝云翠袖春香,半世疎狂。一笔龙蛇,千古文章。”
(8).泛指书法、文字。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词:“金鑾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 元 马致远 《新水令·夜行船》套曲:“想 秦 宫 汉 闕,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説,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9).借指书法作品。 清 孙枝蔚 《喜张穉恭南还因有赠》诗之五:“长开篋笥札嫌短,得挂龙蛇壁更新。”
(10).喻指植物屈曲的枝干。 唐 李商隐 《武侯庙古柏》诗:“ 蜀 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 刘学锴 等集解:“ 段文昌 《古柏文》: 武侯祠 前,柏寿千龄,盘根拥门,势如龙形。” 宋 陆游 《眉州驿舍睡起》诗:“斜阳生木影,龙蛇满窗纸。” 金 冯延登 《藤花得春字》诗:“龙蛇奋起三冬蛰,缨络纷垂百尺身。” 清 查慎行 《紫藤花》诗:“蔓引龙蛇皆上走,花披瓔珞总交垂。”
(11).指矛戟等武器。 唐 吕温 《代郑相公谢赐戟状》:“武库龙蛇,忽追飞於陋巷。” 明 许潮 《午日吟》:“萧萧马鸣,风骤驊騮骋;悠悠旆旌,日荡龙蛇影。” 清 鲫士 《从军行》:“送郎送到大门前,替郎君装上一筒烟。龙蛇影闪旂门下,我郎的一马要当先。”
(12).指辰年和巳年。古代迷信以为凶岁。《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 孔子 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知命当终” 唐 李贤 注:“ 北齐 刘昼 《高才不遇传》论 玄 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 玄 以讖合之。’” 宋 苏轼 《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诗:“昔饮 雩泉 别 常山 ,天寒岁在龙蛇间。” 王十朋 集注引 尧卿 曰:“公辰年冬末,罢知 密州 ,正在辰巳之间。”
(13).指贤士困厄之时。 明 许潮 《武陵春》:“老夫 秦 朝人也,不幸时逢阳九,岁值龙蛇。”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归骸》:“念爷娘妻子敢丢开,恰遇着岁在龙蛇劫运该。”
(14).兵阵名。即一字长蛇阵。 唐 刘禹锡 《观八阵图》诗:“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鸛飞。” ——《漢語大詞典》
(2).喻杰出的人、物。《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其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余惧其生龙蛇以祸女。’” 杜预 注:“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 金 马定国 《香严病中》诗:“金弹不徒惊燕雀,春雷终待起龙蛇。” 清 顾大申 《雪后登歌风台示沛令》诗:“井邑 新丰 旧,龙虵大泽深。” 朱德 《纪念广州起义》诗:“夺得政权声势众,中原革命走龙蛇。”
(3). 汉 刘邦 起义时曾于泽中斩大蛇,有老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见《史记·高祖本纪》。后因以“龙蛇”指 刘邦 和 项羽 。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二:“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 刘开扬 笺注:“龙蛇喻 刘 项 。” 唐 常楚老 《祖龙行》:“ 陈胜 城中鼓三下, 秦 家天地如崩瓦。龙蛇撩乱入 咸阳 。”
(4).喻贤不肖的两种人。 沈从文 《王谢子弟》:“不过族大人多,子弟龙蛇不一。”
(5).喻指成功者和失败者。 唐 栖一 《垓下怀古》诗:“弓指阵前争日月,血流 垓下 定龙蛇。”参见“ 龙蛇混杂 ”。
(6).喻桀骜不驯、凶横暴虐之人。 唐 杜甫 《喜晴》诗:“干戈虽横放,惨澹鬭龙蛇。” 仇兆鳌 注:“干戈龙蛇,指 禄山 之乱。”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序》:“公之始至,众未孰化,以武则忿以憾,以恩则横而肆。一以为赤子,一以为龙蛇,惫心罢精,磨以岁月,然后致之难也。” 唐 刘复 《长歌行》:“龙蛇出没经两朝,胡虏凭陵大道销。”
(7).指草书飞动圆转的笔势;飞动的草书。 唐 李白 《草书歌行》:“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宋 陆游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词:“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元 鲜于必仁 《折桂令·苏学士》曲:“醉朝云翠袖春香,半世疎狂。一笔龙蛇,千古文章。”
(8).泛指书法、文字。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词:“金鑾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 元 马致远 《新水令·夜行船》套曲:“想 秦 宫 汉 闕,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説,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9).借指书法作品。 清 孙枝蔚 《喜张穉恭南还因有赠》诗之五:“长开篋笥札嫌短,得挂龙蛇壁更新。”
(10).喻指植物屈曲的枝干。 唐 李商隐 《武侯庙古柏》诗:“ 蜀 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 刘学锴 等集解:“ 段文昌 《古柏文》: 武侯祠 前,柏寿千龄,盘根拥门,势如龙形。” 宋 陆游 《眉州驿舍睡起》诗:“斜阳生木影,龙蛇满窗纸。” 金 冯延登 《藤花得春字》诗:“龙蛇奋起三冬蛰,缨络纷垂百尺身。” 清 查慎行 《紫藤花》诗:“蔓引龙蛇皆上走,花披瓔珞总交垂。”
(11).指矛戟等武器。 唐 吕温 《代郑相公谢赐戟状》:“武库龙蛇,忽追飞於陋巷。” 明 许潮 《午日吟》:“萧萧马鸣,风骤驊騮骋;悠悠旆旌,日荡龙蛇影。” 清 鲫士 《从军行》:“送郎送到大门前,替郎君装上一筒烟。龙蛇影闪旂门下,我郎的一马要当先。”
(12).指辰年和巳年。古代迷信以为凶岁。《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 孔子 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知命当终” 唐 李贤 注:“ 北齐 刘昼 《高才不遇传》论 玄 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 玄 以讖合之。’” 宋 苏轼 《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诗:“昔饮 雩泉 别 常山 ,天寒岁在龙蛇间。” 王十朋 集注引 尧卿 曰:“公辰年冬末,罢知 密州 ,正在辰巳之间。”
(13).指贤士困厄之时。 明 许潮 《武陵春》:“老夫 秦 朝人也,不幸时逢阳九,岁值龙蛇。”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归骸》:“念爷娘妻子敢丢开,恰遇着岁在龙蛇劫运该。”
(14).兵阵名。即一字长蛇阵。 唐 刘禹锡 《观八阵图》诗:“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鸛飞。” ——《漢語大詞典》
遗事(遺事)yí shì
(1).前代或前人留下来的事迹。《汉书·艺文志》:“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司马法》是其遗事也。” 唐 张乔 《送朴充侍御归海东》诗:“来往寻遗事, 秦皇 有断桥。” 郭沫若 《残春》一:“我对着这种风光,每每想到古人扁舟载酒的遗事。”
(2).犹馀业。《史记·乐毅列传》:“夫 齐 ,霸国之餘业而最胜之遗事也。”
(3).谓弃置不管世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 宋 陆游 《仪曹直庐》诗:“而我正遗事,枕藉书一牀。”
(4).过失之事。 宋 石介 《上孔中丞书》:“如有钳缄其口,朝廷有闕政,国家有遗事。”
(5).身后之事。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公与余尝为僚,相善,其且殁,以遗事属余,而其家因来乞铭。” ——《漢語大詞典》
(2).犹馀业。《史记·乐毅列传》:“夫 齐 ,霸国之餘业而最胜之遗事也。”
(3).谓弃置不管世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 宋 陆游 《仪曹直庐》诗:“而我正遗事,枕藉书一牀。”
(4).过失之事。 宋 石介 《上孔中丞书》:“如有钳缄其口,朝廷有闕政,国家有遗事。”
(5).身后之事。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公与余尝为僚,相善,其且殁,以遗事属余,而其家因来乞铭。” ——《漢語大詞典》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動-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名-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悲吟 bēi yín
(1).哀叹。 汉 张衡 《南都赋》:“寡妇悲吟,鵾鸡哀鸣。”《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2).悲歌。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暨其清激悲吟,杂以怨慕,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唐 白居易 《咏怀》:“长笑 灵均 不知命, 江 篱丛畔苦悲吟。” ——《漢語大詞典》
(2).悲歌。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暨其清激悲吟,杂以怨慕,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唐 白居易 《咏怀》:“长笑 灵均 不知命, 江 篱丛畔苦悲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