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则 ( 則 ) zé
则 [ zé ]
- 模范:以身作~。
-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
- 效法:~先烈之言行。
-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
-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
-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 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
-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
二南 èr nán
(1).指《诗》的《周南》和《召南》。《晋书·乐志上》:“ 周 始二《南》,《风》兼六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兴发皇世,风流二《南》。” 宋 欧阳修 《王国风解》:“《周》《召》二《南》,至正之诗也。” 清 屈绍隆 《杜曲谒杜工部祠》诗:“一代悲歌成国史,二《南》风化在诗人。”
(2).指 周公 、 召公 及其管辖的地区。 晋 潘岳 《西征赋》:“兹土之旧也,固乃 周 、 邵 之所分,二南之所交。”《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谅以齐徽二南,同规往哲。” 吕向 注:“二南谓 周公 、 邵公 也。”《初学记》卷二十引 唐中宗 《赐成王千里衣物敕》:“声高 沛 献 ,德迈二南。” ——《漢語大詞典》
(2).指 周公 、 召公 及其管辖的地区。 晋 潘岳 《西征赋》:“兹土之旧也,固乃 周 、 邵 之所分,二南之所交。”《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谅以齐徽二南,同规往哲。” 吕向 注:“二南谓 周公 、 邵公 也。”《初学记》卷二十引 唐中宗 《赐成王千里衣物敕》:“声高 沛 献 ,德迈二南。” ——《漢語大詞典》
渊 ( 淵 ) yuān
渊 [ yuān ]
- 深水,潭:~水。~谷。~林。~薮(“渊”,鱼所聚处;“薮”,水边草地,兽所聚处;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深~。临~羡鱼(喻只作空想,不作实际工作)。
- 深:~博。~源。~浩。~玄。~邈。~儒。~识(精深的见识)。
- 姓。
且 qiě/jū《國語辭典》
且 [ qiě ]
副- 暂时。如:「你且坐著」。《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民劳,未可,且待之。」
- 将要。如:「旦暮且下」。《战国策·齐策一》:「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
- 只。宋·苏轼〈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词:「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披离。」《水浒传·第六五回》:「我自要干大事,那里且报小仇。」
- 又、并。如:「老榕树既高且大。」《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况、何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师老矣,何故退?」《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 尚、还。如:「尚且」、「然且不可」。《孟子·公孙丑下》:「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 抑、或者。《战国策·齐策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史记·卷四四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 表示同时做两件事情。如:「且歌且舞」、「且战且走」。
且 [ jū ]
名- 农历六月。《尔雅·释天》:「六月为且。」
- 用于句末,无义。《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奥 ( 奧 ) ào/yù
奥 [ ào ]
- 含义深,不易理解:深~。~妙。~秘。~旨。
- 室内的西南角,泛指房屋及其他深处隐蔽的地方:堂~。经堂入~。
- 姓。
- 浊。
- 同“燠”,暧。
春秋 chūn qiū
(1).春季与秋季。《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 《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 《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汉 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 春秋 、 战国 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 )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 之末,羣经方备。” 唐 韩愈 《进士策问》:“ 春秋 之时,百有餘国。” ——《漢語大詞典》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 《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 《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汉 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 春秋 、 战国 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 )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 之末,羣经方备。” 唐 韩愈 《进士策问》:“ 春秋 之时,百有餘国。” ——《漢語大詞典》
赏罚(賞罰,賞罸)shǎng fá
亦作“ 赏罸 ”。奖赏和惩罚。《书·康王之诰》:“惟新陟王,毕协赏罚,戡定厥功,用敷后人休。”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赏罸悬於天道,吉凶灼乎鬼神。”《辽史·食货志下》:“﹝ 太祖 ﹞於是抚诸部,明赏罚,不妄征讨。” 郭小川 《长江组歌》:“你是历史的见证,你有严明的赏罚。” ——《漢語大詞典》
王道 wáng dào
(1).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孔子 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 鲁迅 《且介亭杂文集·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 中国 ,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
(2).大路。喻仁政。 清 兰陵忧患生 《京华百二竹枝词》之二十:“大街拥挤记当年,高在中间低西边。一自维新修马路,眼前王道始平平。”
(3).谓剧烈,利害。如:这种辣椒别看小,辣味儿可真王道。 ——《漢語大詞典》
(2).大路。喻仁政。 清 兰陵忧患生 《京华百二竹枝词》之二十:“大街拥挤记当年,高在中间低西边。一自维新修马路,眼前王道始平平。”
(3).谓剧烈,利害。如:这种辣椒别看小,辣味儿可真王道。 ——《漢語大詞典》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形-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 顺利。如:「星运亨通」。
-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