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凡临镇,何人解抚柔。
王阮〔宋代〕《上九江唐舍人一首五十韵》
江左承南渡,当阳控上流。
平时称用武,今日更防秋。
六代规摹古,三江险厄周。
高凭隆屏翰,下瞰握襟喉。
呼吸闻吴楚,封疆矗斗牛。
循良渡虎迹,神武射蛟游。
胜事余莲社,风光足庾楼。
倚天开峻极,倒影湛飞浮。
鼎败香山往,官轻靖节休。
义门十世美,将业二王优。
顷岁承平久,斯民习俗修。
究心依学校,服力事田畴。
狱净苔荒砌,山深麦挂丘。
共知忠义笃,肯陷矫诬羞。
不料腥羶起,能令日月幽。
云屯满赤县,天意卒鸿沟。
郡邑生荆棘,江湖识冕旒。
意捐形势地,聚作虎狼陬。
何胜辱,群生变暂偷。
奇功思赫赫,内治颇悠悠。
法令中间弊,流移不可留。
未经真抚恤,还已困虔刘。
对叠缘淮甸,长蛇致虏酋。
雷声忽不狗,旗尾又蚩尤。
隔岸几航苇,陴城亦缀斿。
兵戈闲耒耜,战舰夺松楸。
天下虽同扰,江西又不侔。
宿师惟此地,履亩倍他州。
诸将纷纷是,攸司日日掊。
文符竞旁午,膏备罄诛求。
战斗连年永,疮痍几日廖。
孽牙中作梗,气习遂成媮。
情动穿墉鼠,负行借父耰。
秉彝均物则,失德自乾餱。
近世凡临镇,何人解抚柔。
帝为辍近侍,人喜得贤侯。
父子文章伟,君臣契分投。
王言资润色,国是仗谋猷。
诗似丘传鲤,书如固续彪。
凤毛宜鸑鷟,骥种自骅骝。
增重依莲幕,尤烦借箸筹。
折部皆婉画,赐履又分忧。
奕奕长江上,源源数路头。
若非烦柱石,何以镇貔貅。
南土惊新事,西清拥碧油。
春风回野色,江月静帘钩。
地借长城望,尘清奕世雠。
有生皆固结,无士不冥搜。
立国须才用,闻公锐意收。
龙门如可上,敢请与荀俦。
平时称用武,今日更防秋。
六代规摹古,三江险厄周。
高凭隆屏翰,下瞰握襟喉。
呼吸闻吴楚,封疆矗斗牛。
循良渡虎迹,神武射蛟游。
胜事余莲社,风光足庾楼。
倚天开峻极,倒影湛飞浮。
鼎败香山往,官轻靖节休。
义门十世美,将业二王优。
顷岁承平久,斯民习俗修。
究心依学校,服力事田畴。
狱净苔荒砌,山深麦挂丘。
共知忠义笃,肯陷矫诬羞。
不料腥羶起,能令日月幽。
云屯满赤县,天意卒鸿沟。
郡邑生荆棘,江湖识冕旒。
意捐形势地,聚作虎狼陬。
何胜辱,群生变暂偷。
奇功思赫赫,内治颇悠悠。
法令中间弊,流移不可留。
未经真抚恤,还已困虔刘。
对叠缘淮甸,长蛇致虏酋。
雷声忽不狗,旗尾又蚩尤。
隔岸几航苇,陴城亦缀斿。
兵戈闲耒耜,战舰夺松楸。
天下虽同扰,江西又不侔。
宿师惟此地,履亩倍他州。
诸将纷纷是,攸司日日掊。
文符竞旁午,膏备罄诛求。
战斗连年永,疮痍几日廖。
孽牙中作梗,气习遂成媮。
情动穿墉鼠,负行借父耰。
秉彝均物则,失德自乾餱。
近世凡临镇,何人解抚柔。
帝为辍近侍,人喜得贤侯。
父子文章伟,君臣契分投。
王言资润色,国是仗谋猷。
诗似丘传鲤,书如固续彪。
凤毛宜鸑鷟,骥种自骅骝。
增重依莲幕,尤烦借箸筹。
折部皆婉画,赐履又分忧。
奕奕长江上,源源数路头。
若非烦柱石,何以镇貔貅。
南土惊新事,西清拥碧油。
春风回野色,江月静帘钩。
地借长城望,尘清奕世雠。
有生皆固结,无士不冥搜。
立国须才用,闻公锐意收。
龙门如可上,敢请与荀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近世 jìn shì
(1).犹近代。《韩非子·奸劫弑臣》:“故厉虽癕肿疕疡,上比於 春秋 ,未至於绞颈射股也;下比於近世,未至饥死擢筋也。” 唐 韩愈 《卢丞墓志铭》:“阴阳星歷,近世儒莫学,独 行简 以其力餘学,能名一世。”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个宣言上说:‘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
(2).谓近乎世俗。《韩非子·难言》:“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諛上。” 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言而近世,谓近世俗之言也。” ——《漢語大詞典》
(2).谓近乎世俗。《韩非子·难言》:“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諛上。” 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言而近世,谓近世俗之言也。” ——《漢語大詞典》
凡 fán《國語辭典》
凡 [ fán ]
形- 平庸、平常。如:「平凡」、「非凡」、「自命不凡」。清·洪升《长生殿·第三八出》:「我听你这琵琶,非同凡手。」
- 尘世的、世俗的。如:「凡间」。唐·李中〈寄庐山简寂观重道者〉诗:「似醒一梦归凡世,空向彤霞寄梦频。」《西游记·第二回》:「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
- 大旨、纲要。如:「发凡起例」。《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凡,而客自览其切焉。」
- 尘世间。如:「仙凡路隔」、「天仙下凡」。
- 概括之词。如:「凡是有生命之物,都称生物。」
- 总共。如:「全书凡二十章。」《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凡百三十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
临 ( 臨 ) lín
临 [ lín ]
- 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
- 到,来:光~。莅~。亲~。
- 遭遇,碰到:~时。面~。
- 挨着,靠近:~近。~街。~终。~危。~阵磨枪。
- 照样子摹仿字画:~摹。~帖。~写。
- 旧时指帝王上朝:~朝。~政。
- 姓。
镇 ( 鎮 ) zhèn
镇 [ zhèn ]
- 压:~尺(用金属、玉石等制成的尺形文具,用来压书和纸。亦称“镇纸”,“压尺”)。~痛。
- 以武力维持安定:~压(用强力压制,不许进行政治活动)。~反。~服。~慑。~守。
- 安定:~静。~定。
- 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边防重~。
- 中国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
- 较大的集市:城~。村~。
- 把饮料等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凉:冰~。
- 整个一段时间:~日(整天)。
- 时常:十年~相随。
- 中国明、清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 姓。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解 jiě/jiè/xiè《國語辭典》
解 [ jiě ]
動- 分割、剖分。如:「解剖」。《左傳·宣公四年》:「宰夫將解黿。」《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 分裂、分散。如:「瓦解」、「溶解」、「難分難解」。
- 打開、鬆開、鬆脫。如:「解扣子」、「解開繩子」、「寬衣解帶」。
- 免除、消除。如:「解圍」、「解悶」、「解救」、「解渴」、「調解」。《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 陳述、說明。如:「講解」、「解釋」、「辯解」。
- 曉晤、明白、清楚。如:「理解」、「了解」、「費解」、「大惑不解」。
- 排出汗水或大小便。如:「小解」。漢·王充《論衡·寒溫》:「人中於寒,飲藥行解。」《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於路只推腹痛難忍,幾遍要解。」
- 會、能夠。晉·陶淵明〈九日閑居〉詩:「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 文體名。古代文體之一,旨在辯論解說。晉·張華《博物志·卷六·文籍考》:「賢者著述曰傳、曰記、曰章句、曰解、曰論、曰讀。」《新唐書·卷一七六·韓愈傳》:「乃作進學解以自諭。」
- 答案。如:「不得其解」。
- 見識、看法。如:「獨到的見解」。
解 [ xiè ]
動- 鬆懈、懈怠。《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虜久屯聚,解弛。」
- 參見「解縣 」條。
-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解狐。
解 [ jiè ]
名- 參見「解元 」條。
- 官署、官吏辦公的地方。《商君書·墾令》:「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槩。」《文選·左思·吳都賦》:「屯營櫛比,解署棋布。」
- 押送、發遣。如:「押解罪犯」、「蘇三起解」。《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當下喝賜錢酒賞犒捉事人,解這崔寧到臨安府,一一從頭供說。」
- 典當、抵押。《醒世恆言·卷三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你贖典,還是解錢?」《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往典鋪中解了幾十兩銀子。」
- 租用、租借。《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楊三官人同那妻子和當直去客店,解一房歇泊。」《警世通言·卷三七·萬秀娘仇報山亭兒》:「當日天色晚,見一所客店,姊妹兩人解了房,討些飯喫了。」
抚柔(撫柔)fǔ róu
安抚。《左传·隐公十一年》:“吾子其奉 许叔 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 获 也佐吾了。” 汉 蔡邕 《故太尉乔公庙碑》:“抚柔疆垂,戎狄率从。”《四游记·锺离不聿交兵》:“中国抚柔四夷,犹之赤子。”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