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野宿貔貅三万灶,重裘应轸铁衣寒。

卫泾宋代〕《皇帝阁春帖子

沈沈广殿磨遑安,玉食丁宁减太官。
野宿貔貅三万灶,重裘应轸铁衣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野宿貔貅三万重裘铁衣

野宿 yě sù
在野外过夜。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辰 、 沅 、 靖 州蛮﹞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夜疲则野宿,至三日未厌,则五日,或七日,方散归。” 明 范汭 《琴川夜泊怀孙齐之》诗:“野宿次鳧鷖,青青荻笋齐。” 许地山 《集外·狐仙》:“她们到后边去整理帐幕,今晚要在这里野宿咧。”  ——《漢語大詞典》
貔貅 pí xiū
亦作“豼貅”。
(1).古籍中的两种猛兽。《逸周书·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 ﹞教熊羆貔貅貙虎,以与 炎帝 战於 阪泉 之野。” 司马贞 索隐:“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 辽 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
(2).多连用以比喻勇猛的战士。 唐 张说 《王氏神道碑》:“赳赳将军,豼貅絶羣。”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羡威统百万貔貅,坐安边境。” 清 毕著 《纪事》诗:“乘贼不及防,夜进千貔貅。” 柳亚子 《读史》诗之七:“緑林家世拥貔貅,乳臭儿郎据上流。”  ——《漢語大詞典》
三万(三万)
魏晋 潘岳 关中诗十六章 翘翘赵王,请徒三万。
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宋 苏轼 书刘景文左藏所藏王子敬帖 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
宋 陈傅良 送范大著文叔知彭州 尽欲读书三万卷,蓬莱未必似岷峨。
宋 杨万里 长句寄周舍人子充 又告君王觅闲散,要读短檠三万卷。
元 范梈 奉和王继学怀济南旧游四首 其三 剪尽绿杨三万树,多因无处著啼鹃。
元 杨载 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 不信弱流三万里,此身今夕到蓬瀛。
元 杨维桢 唐玄宗按乐图 何人端坐阅乐籍,三万缠头不足支。  ——《骈字类编》
灶 ( 竈 ) zào《國語辭典》

灶 [ zào ]

  1. 以磚土或石塊砌成,用來生火烹飪的設備。如:「土灶」、「爐灶」、「石灶」。
重裘 chóng qiú
(1).厚毛皮衣。 汉 贾谊 《新书·谕诚》:“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 唐 王谏 《为郭子仪谢锦战袍表》:“重裘莫比,被练非坚。” 明 夏完淳 《春雪怀不识》诗:“重裘不知温,无乃衣裳单?”
(2).指质量极差、分量很重的皮衣(与轻裘相对)。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身上穿的都是破敝不堪的重裘,满身油腻。”  ——《漢語大詞典》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轸 ( 軫 ) zhěn
轸 [ zhěn ]
  1. 古代指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借指车;引申为方形:车~。~石(方石)。
  2. 伤痛:~怀。~念。
  3.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铁衣(鐵衣)tiě yī
(1).古代战士用铁片制成的战衣。古乐府《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清 曹寅 《闻恢复长沙志喜》诗之二:“铁衣包白骨,寳马载红妆。”
(2).借指战士。 唐 高适 《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张翰林诗》:“铁衣远道三军老,白骨中原万鬼新。”
(3).指巡捕,狱卒。 清 王晫 《今世说·雅量》:“ 周櫟园 雪夜坐念室中,狱事正急,铁衣周罗户外。”
(4).指铁锈。 唐 刘长卿 《杂咏·古剑》:“铁衣今正涩,寳刃犹可试。”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铁锈》﹝释名﹞:“铁衣。 藏器 曰:‘此铁上赤衣也。刮下用。’”  ——《漢語大詞典》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1.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2.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3.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2.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3.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1.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3.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