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少 shǎo/shào《國語辭典》
少 [ shǎo ]
形- 不多。如:「稀少」、「和平日相比,她今天的话好像少了一点。」
- 短缺、不够。如:「米面是一天不可少的。」、「少了一个人,不知有没有候补的?」
- 二数相较的差。如:「五比八少三。」
- 丢失、遗失。如:「我屋里少了几件东西,你们知不知道?」
- 轻视、不满。《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 不久、短时间。《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 不经常的。如:「这是少有的事。」
- 略微、稍微。《庄子·徐无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史记·卷 一一○·匈奴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少 [ shào ]
形- 年幼的、年轻的。如:「少男」、「少女」、「少爷」。
- 幼年或年轻的时候。《墨子·兼爱中》:「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
- 年轻的人。《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王氏诸少并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
- 姓。如汉代有少年唯。
梁 liáng《國語辭典》
梁 [ liáng ]
名- 桥。如:「桥梁」。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河梁幸未拆,枝撑声窸窣。」
- 架在柱上,用来支撑屋顶的横木。如:「栋梁」、「余音绕梁」。《后汉书·卷六二·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 物体隆起的部分。如:「脊梁」、「鼻梁」、「山梁」。《文明小史·第九回》:「(傅知府)穿了一件家人们的长褂子,一双双梁的鞋子,不坐轿子。」
- 朝代名:➊ 南朝萧衍所建(西元502~556)。建都建康。参见「南朝 」条。➋ 见 「后梁」条。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梁益。
心气(心氣)xīn qì
(1).中医称心的生理功能。《灵枢经·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南朝 陈 徐陵 《又与天台智者大师书》:“弟子二三年来,溘然老至,眼耳聋闇,心气昏塞。”《元典章·吏部六·儒吏》:“验得某人两手脉证,先因心气不足,感受风邪,入於经络,致使神情恍惚。” 梁斌 《播火记》二十:“他微微觉得心头酸痛,因为心气的低沉,脉搏有异常的跳动。”
(2).指心脏附近部位致痛的病。俗以称胃病。《宋书·沈演之传》:“素有心气,疾病歷年,上使卧疾治事。”
(3).志气;正气。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 宋 范仲淹 《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诗:“相期养心气,弥天浩无疆。” 老舍 《二马》第三段八:“不吃早饭?白作 英国 人!吃!而且都吃了!吃完了,心气又壮起来了,非跟他们闹一回不可。”
(4).指眼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五章:“哪知道 杨大妈 心气高,一介绍就介绍了她。”
(5).犹言思想感情。 唐 孟郊 《送任载齐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诗序:“文章者,贤人之心气也。心气乐则文章正,心气非则文章不正。” 清 刘大櫆 《〈海门初集〉序》:“文章者,人之心气也。天偶以是气畀之其人以为心,则其为文也,必有煇然之光,歷万古而不可堕坏。”
(6).指性格。 唐 郑还古 《杜子春传》:“少落魄,不事家产,以心气閒纵,嗜酒邪游,资产荡尽。”
(7).心意,心思。 浩然 《艳阳天》第四二章:“ 马子怀 忽然感到,自己的心气跟这些人差的老远,想的不是一回事。”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谁也猜不透他的心气。”
(8).心情。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懌兴起。”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烛下浊酒一杯已解飢劬,清琴一曲以调心气。” 许杰 《逃兵》:“走到半路,她的心气似乎平和了许多。” ——《漢語大詞典》
(2).指心脏附近部位致痛的病。俗以称胃病。《宋书·沈演之传》:“素有心气,疾病歷年,上使卧疾治事。”
(3).志气;正气。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 宋 范仲淹 《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诗:“相期养心气,弥天浩无疆。” 老舍 《二马》第三段八:“不吃早饭?白作 英国 人!吃!而且都吃了!吃完了,心气又壮起来了,非跟他们闹一回不可。”
(4).指眼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五章:“哪知道 杨大妈 心气高,一介绍就介绍了她。”
(5).犹言思想感情。 唐 孟郊 《送任载齐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诗序:“文章者,贤人之心气也。心气乐则文章正,心气非则文章不正。” 清 刘大櫆 《〈海门初集〉序》:“文章者,人之心气也。天偶以是气畀之其人以为心,则其为文也,必有煇然之光,歷万古而不可堕坏。”
(6).指性格。 唐 郑还古 《杜子春传》:“少落魄,不事家产,以心气閒纵,嗜酒邪游,资产荡尽。”
(7).心意,心思。 浩然 《艳阳天》第四二章:“ 马子怀 忽然感到,自己的心气跟这些人差的老远,想的不是一回事。”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谁也猜不透他的心气。”
(8).心情。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懌兴起。”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烛下浊酒一杯已解飢劬,清琴一曲以调心气。” 许杰 《逃兵》:“走到半路,她的心气似乎平和了许多。” ——《漢語大詞典》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形-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副-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痛 tòng《國語辭典》
痛 [ tòng ]
动- 疼。如:「牙痛」、「头痛」、「肚子痛」。唐·白居易〈新乐府·新丰折臂翁〉:「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 悲伤、伤悼。如:「哀痛」、「悲痛」。《史记·卷五·秦本纪》:「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 怜惜、怜爱。宋·晁冲之〈陆元钓寄日注茶〉诗:「争新斗试夸击拂,风俗移人可深痛。」《聊斋志异·卷一○·胭脂》:「堂下相遇,腼然含涕,似有痛惜之词,而未可言也。」
- 憎恨。《国语·楚语下》:「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 极、尽情、澈底。如:「痛骂」、「痛饮」、「痛快」、「痛改前非」。《管子·七臣七主》:「奸臣痛言人情以惊主。」唐·尹知章·注:「痛,甚极之辞。」
除 chú《國語辭典》
除 [ chú ]
动- 去掉。如:「铲除」、「扫除」、「为民除害」、「排除万难」。
- 免掉旧官职,任命新官职。《文选·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三国演义·第一回》:「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都尉。」
- 更易、更换。如:「除岁」、「爆竹一声除旧岁」。
- 整治、修治。《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亩,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
- 用一数把另一数分成若干等分。如:「六除以二等于三。」
- 台阶。《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唐·杜甫〈南邻〉诗:「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 数学上的运算方法之一。即除法。如:「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方法。」
- 表示不计算在内。如:「除非」、「除了教书外,晚上他还在大学进修。」
屏 píng/bǐng《國語辭典》
屏 [ píng ]
名- 當門的小牆。即照壁。《爾雅·釋宮》:「屏謂之樹。」晉·郭璞·注:「小牆當門中。」《淮南子·時則》:「授車以級,皆正設于屏外。」漢·高誘·注:「屏,樹垣也。」
- 泛指像牆的遮蔽物。《詩經·小雅·桑扈》:「君子樂胥,萬邦之屏。」唐·白居易〈冷泉亭記〉:「山樹為蓋,巖石為屏。」
- 屏風。如:「素屏一張」。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
- 字畫裱成的條幅,通常以四幅或八幅為一組。如:「畫屏」、「字屏」。《老殘遊記 ·第九回》:「抬頭看見北牆上掛著四輻大屏,草書寫得龍飛鳳舞。」
- 保護、做為屏障。《國語·齊語》:「君有此士也三萬人,以方行於天下,以誅無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禦。」唐·元稹〈贈鄭餘慶太保制〉:「而今而後,誰其屏余?」
- 隱瞞、蒙蔽。呂氏春秋《慎行論·慎行》:「亡夫太子建,殺連尹奢,屏王之耳目。」
屏 [ bīng ]
- 參見「屏營 」條。
屏 [ bǐng ]
動- 排除。《論語·堯曰》:「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南朝梁·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於紅紫。」
- 斥退。《戰國策·秦策三》:「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乃屏人閒語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
- 退避、隱藏。如:「屏居」、「屏跡」。宋·王安石〈答孫莘老書〉:「丘園自屏,煩公遠屈,衰疾不獲奉迓。」
- 停止、壓制。如:「屏住呼吸」、「屏息靜觀」。《論語·鄉黨》:「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
- 放逐。《禮記·王制》:「屏之四方,唯其所之。」宋·蘇軾〈答王莊叔〉二首之一:「 某罪廢遠屏,有玷知識。」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