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待教头半白,挂冠老山林。

五迈宋代〕《白发吟

明发览青铜,寸白坠华簪。
悬知不能免,岂意遽见侵。
忆昔随群儿,总角混青衿。
纵弱不好弄,既冠知惜阴。
时开磊块胸,浇之以古今。
二十偕计书,进士路欹嵌。
迟迟十四年,一第酬苦心。
今年已六六,暮景来侵侵。
一发照我眸,众发立森森。
忽然一失笑,政要渠相寻。
有田愿种玉,有腰愿重金。
富贵岂不好,劳鹿那能禁。
何如一床书,侑之绿绮琴。
远参兰茝香,清玩山水音。
高歌月满架,醉卧斗横参。
待教头半白,挂冠老山林。
饮犊青草浦,盟鸥白沙浔。
凭虚唤张陆,听我白发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待教半白挂冠老山

待教 dài jiào
(1).需要教育。《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 唐 韩愈 《孟东野失子》诗:“上圣不待教,贤闻语而迁。”
(2).要使,且让。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我第一待教兵卒吃顿饭食;第二知 崔相夫人 家眷在此,来取 鶯鶯 。”一本作“ 待交 ”。  ——《漢語大詞典》
头 ( 頭 ) tóu/tou
头 [ tóu ]
  1.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2.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
  3.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
  4.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
  5.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
  6.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
  7.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
  8. 首领:~子。~目。
  9. 方面:他们是一~的。
  10.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
  11.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
  12.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
  13.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
  14.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半白 bàn bái
(1).一半白。 南朝 齐 王融 《奉和纤纤诗》:“两头纤纤綺上纹,半白半黑鷦翔羣。” 唐 白居易 《腊后岁前遇景咏意》:“海梅半白柳微黄,冻水初融日欲长。” 唐 王周 《小园桃李始花偶以成咏》:“半红半白无风雨,随分夭容解笑人。”
(2).谓须发斑白。 唐 曹松 《拜访陆处士》诗:“万卷书边人半白,再来惟恐降玄纁。” 元 方夔 《夜坐》诗:“半白吟髭茁,餘红醉脸潮。”  ——《漢語大詞典》
挂冠 guà guān
亦作“掛冠”。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 逢萌 ﹞闻 王莽 居摄, 子宇 諫, 莽 杀之。 萌 会友人曰:‘三纲絶矣,祸将及人。’即解衣冠,挂 东都 城门,将家属客於 辽东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亦载此事。又, 南朝 梁 陶弘景 ,于 齐高帝 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他家贫,求作县令不得,乃脱朝服挂 神武门 ,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南朝 梁 沈约 《和左丞庾杲之移病》:“挂冠若 东都 ,山林寧復出。” 宋 叶适 《祭韩子师尚书文》:“愤发挂冠,龠米自炊。”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蒿目为时忧,年未艾,霜雪盈头,掛冠无奈君恩厚,銓衡陪掌,簪缨忝继,君父难酬。”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有的咬一口松皮饼,极口叹赏它的清香,说自己明天就要挂冠归隐,去享这样的清福。”  ——《漢語大詞典》
老山 lǎo shān
深山。陕北民歌《刘志丹》:“十月里,天气寒, 杨猴小 队伍下了山,断的个老百姓钻老山,咱们的红军到来了,人人都喜欢。” 骆宾基 《山区收购站》:“看看我们老山林子的‘电气化’到什么程度啦。”  ——《漢語大詞典》
林 lín《國語辭典》

林 [ lín ]

  1. 树木或竹子丛生一处。如:「竹林」、「山林」、「松林」、「防风林」。
  2. 泛指同类的人或事物荟聚之所。如:「碑林」、「儒林」、「艺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3. 姓。如清代有林则徐。
  1. 众多。如:「工厂林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