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廷臣诮云狂,相国嫌愈傲。

五迈宋代〕《远氈行

老屋子数十椽,下湿上又破。
无端野狐精,昏夜入为盗。
窃我在重氈,目之为奇货。
持以献朱门,曰此堪媚灶。
自余失此物,志意不少挫。
苦节增岁寒,羞颜薄时好。
命义守大闲,潜深仍伏澳。
客从北方来,特以吉语告。
旧物将见远,前甑元不堕。
余笑与客言,的有此说麽。
孔肖坐广堂,当局已昏耄。
余尝对天仗,正色灵渠过,
共心不能容。未免含疾媢。
石显在宫闱,威福弄幽奥。
余又疏击之,见面定渠唾。
其术主盛行,及此必图报。
客乃宽余心,少安谨勿躁。
圣主赦宿愆,仁恩等天帱。
昭相爱善类,德量如海大。
谗者害莫成,匪伊氈自到。
示几会其言,客喜相问劳。
劝客勿为喜,我且为时悼。
米石三十千,杭人死饥饿。
敌寨七百里,淮人共斩剉。
窖雪飞无留,融风扇炎燥。
潮汐来无时,民庐陷泥涝。
旱魃肆陆梁,妖禽辄鸣噪。
殒星光射人,雨雹威尤暴。
地轴疑翻腾,乾文讶颠倒。
昔余出硬语,万死一是睦。
廷臣诮云狂,相国嫌愈傲。
不幸期年间,前言多路蹈。
今居山泽中,日向穹祷。
一愿雨阳时,田畴足杭{左米右上而下大}。
二愿干弋休,边境息巡逻。
庶几老余生,农圃得自课。
保此狂生名,比方散人号。
不然瞻四方,欲往谁前导。
虽粟不得食,况有氈可卧。
人品有主卑,才气分锐惰。
嗟我甚低垂,赖君起吾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廷臣相国

廷臣 tíng chén
朝臣。《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 廷臣方议削 吴 , 吴王 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 宋 曾巩 《送丁琰序》:“诸郡守、县令以罪不任职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詔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三公荐人》:“遣廷臣整理边关粮草。”  ——《漢語大詞典》
诮 ( 誚 ) qiào
诮 [ qiào ]
     ◎ 责备:~让。讥~。~呵。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狂 kuáng《國語辭典》

狂 [ kuáng ]

  1. 夸大的、傲慢自大。如:「狂妄」、「口出狂言」。《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三国蜀·诸葛亮〈罢来敏教〉:「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
  2. 放纵、放荡。如:「狂放不羁」。《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然吏县中贤豪不敢役,皆谓之狂生。」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 强烈、猛烈。如:「力挽狂澜」、「狂风骤雨」。宋·贺铸〈宿芥塘佛祠〉诗:「青青穬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1. 疯癫。如:「发狂」、「丧心病狂」。《书经·微子》:「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汉·孔安国·传:「发疾生狂。」宋·苏轼〈方山子传〉:「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2. 姓。如黄帝时有狂屈竖,春秋时宋国有狂狡。
  1. 任情恣意、不受拘束。如:「狂欢」、「狂笑不已」。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宋·苏舜钦〈依韵和伯镇中秋见月九日遇雨之作〉诗:「放歌狂饮不知晓,烂熳酌客山岳颓。」
  2. 急速、快促。如:「狂奔」。《楚辞·屈原·九章·抽思》:「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文选·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
相国(相國)xiàng guó
古官名。 春秋 战国 时,除 楚国 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秦 及 汉 初,其位尊于丞相。后为宰相的尊称。《战国策·东周策》:“ 昭献 在 阳翟 , 周 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汉书·百官公卿表下》:“ 高帝 元年, 沛 相 萧何 为丞相。九年,丞相 何 迁为相国。”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师保辅相·相国》:“亦 秦 置官, 始皇帝 立,尊 吕不韦 为相国。 汉 初 萧何 亦为之,今人以呼宰辅也。” 清 孙枝蔚 《西湖》诗:“相国能行乐,居人自不平。”  ——《漢語大詞典》
嫌 xián《國語辭典》

嫌 [ xián ]

  1. 怨隙、仇怨。如:「尽释前嫌」。《镜花缘·第二回》:「只顾为著游戏小事,角口生嫌,岂料后来许多因果,莫不从此而萌。」
  2. 处于可疑的地位。如:「避嫌」。《文选·沈约·恩幸传论》:「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喻世明言·卷二八·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但在先有兄弟之好,今后有男女之嫌。」
  1. 厌恶、讨厌。如:「嫌弃」、「嫌贫爱富」、「这小孩很惹人嫌。」《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论者嫌其铜臭。」《红楼梦·第一九回》:「只知嫌人家脏。」
  2. 猜疑、怀疑。汉·王充《论衡·自纪》:「狱者嫌辜,卿决疑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我那知这事,却来嫌我!」
  3. 近似。《荀子·礼论》:「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则嫌于禽兽矣。」
愈 yù《國語辭典》

愈 [ yù ]

  1. 更加、越發。如:「愈長愈高」。《詩經·小雅·小明》:「曷云其還,政事愈蹙。」
  1. 病情好轉。《孟子·公孫丑下》:「今病小愈,趨造於朝。」《紅樓夢·第六二回》:「因天氣和暖,黛玉之疾漸愈,故也來了。」
  2. 勝過、高明。《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漢·王充《論衡·自紀》:「蓋文多勝寡,財寡愈貧。」
  1. 姓。如宋代有愈植、愈德勤。
傲 ào《國語辭典》

傲 [ ào ]

  1. 倨慢。如:「骄傲」、「傲慢」。
  2. 不屈服的。如:「傲骨」、「傲气」。
  1. 轻视、不尊敬。《吕氏春秋·士容论·士容》:「傲小物而志属于大,似无勇而未可恐。」唐·韩愈〈祭鳄鱼文〉:「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避之。」
  1. 急躁。《荀子·劝学》:「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管子·乘马》:「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