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学士奔波方绕枝,隐者盘旋能避时。

谢伋宋代〕《绍兴甲寅正月至吴文叟山庄

学士奔波方绕枝,隐者盘旋能避时。
萦纡三径襄枳棘,庇荫万木藏茅茨。
常时理棹去城远,先世卜筑无人知。
高山为屏开锦乡,清泉可鉴堆琉璃。
主人好德乡沈敬,宾客来游邻里窥。
有田千亩何所羡,遗子一经常自期。
莫向清流歌考槃,须知好爵徒尔縻。
驱羊拾芥不难取,濯缨洗耳应复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学士奔波盘旋避时

学士(學士)xué shì
(1).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 郑玄 注:“学士,国子也。”《仪礼·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 孔颖达 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2).泛指普通读书人。《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倖於封侯富贵者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晓,覩学士如草芥。” 明 何景明 《彭中丞四民图歌》:“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踧踖,愧生於中,颜变於外。”
(3).犹学者。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 介甫 、 元晦 自是学士,不得以所长没之。”
(4).官名。 南北朝 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 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宋 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 唐 代略同。 明 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 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
(5).学位的一种。在一些国家,为最低一级的学位,一般在高等学校毕业时由学校授予。我国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达到规定的学士学术水平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漢語大詞典》
奔波 bēn bō
(1).奔腾的波涛。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况可冒衝风而乘奔波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濬流惊急,奔波聒天。” 唐 元稹 《楚歌》之九:“ 三峡 连天水,奔波万里来。”
(2).忙碌奔走。 汉 仲长统 《昌言·杂篇》:“救患赴急,跋涉奔波者,忧乐之尽也。” 唐 王建 《行见月》诗:“不缘衣食相驱遣,此身谁愿长奔波。”如:因为工作需要,他常年在外奔波。  ——《漢語大詞典》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1.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2. 区域。如:「地方」、「远方」。
  3.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4.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5.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6.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7.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9.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2.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1.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绕 ( 繞 ) rào
绕 [ rào ]
  1. 缠:~线。缠~。
  2. 纠缠,弄迷糊:~嘴。~口令。
  3. 走弯曲迂回的路:~远。~道。~越。
  4. 围着转:~场一周。围~。环~。
枝 zhī/qí《國語辭典》

枝 [ zhī ]

  1. 树干从旁生出的枝条。如:「枯枝」、「嫩枝」。《说文解字·木部》:「枝,木别生条也。」
  2. 凡自同一本源而分出者。《左传·庄公六年》:「《诗》云:『本枝百世。』」《荀子·儒效》:「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3. 四肢。《庄子·大宗师》:「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通「肢」。
  4. 量词。计算细长物体的单位。如:「一枝花」、「三枝毛笔」。
  5. 姓。如汉代有枝百英。
  1. 不中肯的、不一致的。《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枝 [ qí ]

  1. 多出的脚趾。如:「骈拇枝指」。《集韵·平声·支韵》:「跂,《说文》:『足多指也。』或作枝。」同「跂 」。
隐 ( 隱 ) yǐn/yìn
隐 [ yǐn ]
  1. 藏匿,不显露:~藏。~匿。~居。~士。~讳。
  2. 伤痛:~恻。
  3. 怜悯:恻~之心。
隐 [ yìn ]
     ◎ 倚,靠:~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盘旋(盤旋,槃旋)pán xuán
(1).指仪节中遵照一定程式的回旋进退。《淮南子·氾论训》:“夫絃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上帝悼混然之甚陋……制礼数以异等威之品,教以盘旋,训以揖让。”
(2).形容手舞足蹈。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宣忠寺》:“值 荣 与 上党 王天穆 博戯, 徽 脱 荣 帽,懽舞盘旋。”《北史·尒朱荣传》:“每见天子射中,輒自起舞叫,将相卿士,悉皆盘旋。”
(3).打转;旋转。 唐 黄滔 《白日上升赋》:“有烟霞兮蓊鬱数处,有鸞凤兮盘旋半空。” 元 袁桷 《舟中杂咏》之十:“鸕鷀漾晴空,意态极楚楚……盘旋傲飞鸿,清远敌凡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赌符》:“盘旋五木,似走圆珠。”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七:“他着急,有两颗急出来的泪在眼中盘旋。”
(4).迂回。 唐 元稹 《梦游春七十韵》:“过尽万株桃,盘旋竹林路。”《红楼梦》第十七回:“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郁达夫 《西游日录·游东天目》:“从此一里一亭,盘旋上去,经过 拼虎石 、 碎玉坡 而至 螺蛳旋 的路侧,就看见东面 白龙池 下的那个东崖瀑布了。”
(5).留连;盘桓。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张时与福娘再会》:“少年游学至 建康 ,盘旋数日,顾见 建康 形胜, 钟阜 龙蟠, 石城 虎踞。” 明 刘基 《鱼乐轩记》:“纵之而不逸,驱之而不去,徘徊盘旋,恐违其所。” 萧红 《门前的黑影》:“那穿高筒皮靴的人,在铁门外盘旋,我停止下来想要细看一看。”
(6).周旋,交往。 明 方孝孺 《采苓子郑处士墓碣》:“望之,其容熙熙然;即之,其语怡怡然;久与之盘旋,未尝见其忿言怒色。”
(7).跛行摇摆貌。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杂智·伪跛伪躄》:“又一家门集米袋,忽有躄者,垂腹甚大,盘旋其足而来,坐米袋上。众所共观,不知何由。匿米一袋於跨下,復盘旋而去。”
槃旋:1.旋转。《后汉书·李固传》:“大行在殯,路人掩涕, 固 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曾无惨怛伤悴之心。” 苏曼殊 《娑罗海滨遁迹记》:“不慧睇之,顋上泪痕,化作珍珠,槃旋堕地。”
(2).来回往复。《后汉书·蔡邕传》:“方将驰骋乎典籍之崇涂,休息乎仁义之渊藪,槃旋乎 周 孔 之庭宇,揖儒 墨 而与为友。”  ——《漢語大詞典》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避时(避時)bì shí
谓逃避时世。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避时难驻足,感事易回肠。”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