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排斥 pái chì
排挤斥逐;排除驳斥。《后汉书·宦者传序》:“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四:“势要情所重,排斥则埃尘。” 宋 王安石 《读墨》诗:“兼爱为无父,排斥固其理。” 明 黄绾 《明道编》卷一:“或在同类,偶有一言非及良知,其人本虽君子,亦共排斥。” 清 顾炎武 《与友人论〈易〉书》:“排斥众説,以申一家之论,而通经之路狭矣。” 萧乾 《未带地图的旅人》:“它(社会主义)同民主自由,同个人幸福,并不互相排斥,誓不两立。” ——《漢語大詞典》
异端(異端)yì duān
亦作“异端”。
(1).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 子 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朱熹 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 杨 墨 是也。” 唐玄宗 《〈孝经〉序》:“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絶,异端起而大义乖。”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更因思想通脱之后……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2).凡自居正统的人或组织对异己的观点、学说或教义亦称之为异端。 晋 僧肇 《百论序》:“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人民文学》1977年第5期:“凡有作品,未经他们(‘四人帮’)点头,一律视为异端。”
(3).各种说法;不同见解。《后汉书·延笃传》:“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篤论矣。”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广求异端,以明事理。”《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帝将有事 泰山 ,詔公卿博士杂定其仪,而论者争为异端。”
(4).犹异志,离心。《宋书·武帝纪中》:“既知 毅 不能居下,终为异端,密图之。”《南齐书·谢超宗传》:“﹝ 超宗 ﹞协附姦邪,疑间忠烈,构扇异端,讥议时政。”《旧唐书·陆贽传》:“恐其有变,上忧之,遣 贄 使 怀光 军宣諭。使还, 贄 奏事曰……如此词婉而直,理当而明,虽蓄异端,何由起怨?”
(5).指分离。《再生缘》第十七回:“奴合你,同处同归不异端。”
(6).指无关紧要的事物。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鼫鼠五能,不成伎术……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駢赘必多。”
(7).另一端。 宋 王禹偁 《盐池十八韵》:“本源皆泻滷,异端亦咸鹺。”
(8).意外事端。 元 柯丹丘 《荆钗记·抢亲》:“今日娶亲谐凤鸞,不知何故来迟缓。莫非他人生异端,须知人乱法不乱。” ——《漢語大詞典》
(1).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 子 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朱熹 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 杨 墨 是也。” 唐玄宗 《〈孝经〉序》:“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絶,异端起而大义乖。”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更因思想通脱之后……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2).凡自居正统的人或组织对异己的观点、学说或教义亦称之为异端。 晋 僧肇 《百论序》:“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人民文学》1977年第5期:“凡有作品,未经他们(‘四人帮’)点头,一律视为异端。”
(3).各种说法;不同见解。《后汉书·延笃传》:“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篤论矣。”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广求异端,以明事理。”《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帝将有事 泰山 ,詔公卿博士杂定其仪,而论者争为异端。”
(4).犹异志,离心。《宋书·武帝纪中》:“既知 毅 不能居下,终为异端,密图之。”《南齐书·谢超宗传》:“﹝ 超宗 ﹞协附姦邪,疑间忠烈,构扇异端,讥议时政。”《旧唐书·陆贽传》:“恐其有变,上忧之,遣 贄 使 怀光 军宣諭。使还, 贄 奏事曰……如此词婉而直,理当而明,虽蓄异端,何由起怨?”
(5).指分离。《再生缘》第十七回:“奴合你,同处同归不异端。”
(6).指无关紧要的事物。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鼫鼠五能,不成伎术……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駢赘必多。”
(7).另一端。 宋 王禹偁 《盐池十八韵》:“本源皆泻滷,异端亦咸鹺。”
(8).意外事端。 元 柯丹丘 《荆钗记·抢亲》:“今日娶亲谐凤鸞,不知何故来迟缓。莫非他人生异端,须知人乱法不乱。” ——《漢語大詞典》
尊 zūn《國語辭典》
尊 [ zūn ]
名- 酒器。《廣韻·平聲·魂韻》:「尊,《說文》曰:『酒器也。』」《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
- 對長輩的敬稱。如:「尊長」。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凡宗親世數,有從父,有從祖,有族祖。江南風俗,自茲已往,高秩者,通呼為尊。」
- 量詞。計算大炮或神像的單位。如:「十尊大炮」、「五尊神像」。
- 敬重。如:「尊敬」、「尊師重道」。《禮記·曲禮上》:「禮者自卑而尊人。」
- 稱人的敬辭,通常加在與對方有關的人事物上。如:「尊體」、「尊囑」、「尊夫人」、「尊姓大名」。
- 高。《易經·繫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 顯貴的。如:「尊貴」。《禮記·曲禮上》:「尊客之前不叱狗。」
孔孟 kǒng mèng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 和 孟子 的并称。 晋 张协 《洛禊赋》:“於是搢绅先生,啸儔命友,携朋接党,冠童八九,主希 孔 孟 ,宾慕 颜 柳 。临涯咏唫,濯足挥手。” 宋 王安石 《哭梅圣俞》诗:“栖栖 孔 孟 葬 鲁 邹 ,后始卓犖称 軻 丘 。” 元 郝经 《原古上元学士》诗:“麟死九鼎沦,万世无 孔 孟 。文字糠粃餘,扶藉不絶圣。” 清 朱轼 《〈张子全书〉序》:“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 孔 孟 为法。” ——《漢語大詞典》
推原 tuī yuán
从本原上推究。《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推原厥本,不祥自 博 。” 宋 陆游 《草堂》诗:“浩歌陌上君无怪,世谱推原自 楚 狂。” 明 宋濂 《题张如心〈初修谱叙〉后》:“予欲为推原本始,分别流派。”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二节:“推原其实,则由于苦 秦 已久,见有反抗者,则惊喜出於望外,皆走而从之。” ——《漢語大詞典》
人性 rén xìng
(1).人的本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宋 欧阳修 《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性因物而迁,不学则捨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2).犹人情。指礼节应酬等习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跋禄迦国》:“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 屈支国 。”
(3).犹人情。恩惠;情谊。《西游记》第十四回:“ 行者 笑道:‘那是 唐僧 不识人性。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 唐僧 就绪绪叨叨,説了我若干的不是。’”
(4).犹人情。人们所具有的正常情感、理性。 萧红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 杨朔 《印度情思》:“ 赭堡 还有象,更通人性。” ——《漢語大詞典》
(2).犹人情。指礼节应酬等习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跋禄迦国》:“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 屈支国 。”
(3).犹人情。恩惠;情谊。《西游记》第十四回:“ 行者 笑道:‘那是 唐僧 不识人性。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 唐僧 就绪绪叨叨,説了我若干的不是。’”
(4).犹人情。人们所具有的正常情感、理性。 萧红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 杨朔 《印度情思》:“ 赭堡 还有象,更通人性。” ——《漢語大詞典》
胜 ( 勝 ) shèng《國語辭典》
胜 [ shēng ]
- 参见「胜键」、「双胜类」等条。
荀 xún《國語辭典》
荀 [ xún ]
名- 国名。周代诸侯国,春秋时为晋所灭,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山西省新绛县西。
- 一种草。《山海经·中山经》:「青要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稿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也称为「荀草」。
- 姓。如战国时赵国有荀况。
杨 ( 楊 ) yáng
杨 [ yáng ]
- 落叶乔木,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白杨,大叶杨,小叶杨等多种,木材可做器物:~柳。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