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闻道(聞道)wén dào
(1).领会某种道理。《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唐 韩愈 《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明 李贽 《卓吾论略》:“吾父子儻亦闻道於此,虽万里可也。”
(2).听说。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四:“闻道 长安 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岂不闻道是哀哀父母劬劳。” 李木庵 《东山吟》:“闻道时危党錮急,伤心不许问家国。” ——《漢語大詞典》
(2).听说。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四:“闻道 长安 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岂不闻道是哀哀父母劬劳。” 李木庵 《东山吟》:“闻道时危党錮急,伤心不许问家国。” ——《漢語大詞典》
西河 xī hé
(1).河名。古称 黄河 南北流向的部分为 西河 。《书·禹贡》:“ 黑水 、 西河 惟 雍州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武侯 浮 西河 而下。”《史记·卫将军列传》:“度 西河 ,至 高闕 。”前二者指流经今 山西 、 陕西 间的一段,后者指今 宁夏 、 内蒙古 间自南而北的一段。
(2).古地区名。 春秋 时 卫 地。指 卫 之西境的 黄河 沿岸地区,即今 河南 浚县 、 滑县 及其迤南、迤北一带。《史记·孔子世家》:“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 西河 之志。” 司马贞 索隐:“此 西河 在 卫 地,非 魏 之 西河 也。”
(3).古地区名。 战国 时 魏 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夏 居 西河 教授,为 魏文侯 师。”一说在今 山 陕 间 黄河 左右,又分为 陕西 大荔 、 韩城 和 山西 汾阳 等说,又说在今 河南 安阳 ,其时 黄河 流经 安阳 之东, 西河 意即 河 西。
(4).《礼记·檀弓上》:“﹝ 子夏 ﹞退而老於 西河 之上。”后即以“西河”为 孔子 弟子 子夏 的代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唐五经 ﹞聚徒五百辈,以束脩自给,优游卒岁,有 西河 、 济南 之风。” ——《漢語大詞典》
(2).古地区名。 春秋 时 卫 地。指 卫 之西境的 黄河 沿岸地区,即今 河南 浚县 、 滑县 及其迤南、迤北一带。《史记·孔子世家》:“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 西河 之志。” 司马贞 索隐:“此 西河 在 卫 地,非 魏 之 西河 也。”
(3).古地区名。 战国 时 魏 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夏 居 西河 教授,为 魏文侯 师。”一说在今 山 陕 间 黄河 左右,又分为 陕西 大荔 、 韩城 和 山西 汾阳 等说,又说在今 河南 安阳 ,其时 黄河 流经 安阳 之东, 西河 意即 河 西。
(4).《礼记·檀弓上》:“﹝ 子夏 ﹞退而老於 西河 之上。”后即以“西河”为 孔子 弟子 子夏 的代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唐五经 ﹞聚徒五百辈,以束脩自给,优游卒岁,有 西河 、 济南 之风。” ——《漢語大詞典》
久 jiǔ《國語辭典》
久 [ jiǔ ]
副- 时间长远。如:「久违」、「久别重逢」、「久负盛名」。
- 经历时间的长短。如:「他出去多久了?」
- 旧的。《孔子家语·卷五·颜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 留、滞留。《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汉·赵岐·注:「久,留也。」
服从(服從)fú cóng
《礼记·内则》:“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 孙希旦 集解:“服从,谓服其事而从君也。”后谓顺服、遵从为服从。《商君书·画策》:“是以兵出而无敌,令行而天下服从。”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一》:“是以七十二子自远方至,服从其德。” 宋 曾巩 《熙宁转对疏》:“近者使之亲附,远者使之服从。” 清 唐甄 《潜书·任相》:“奸乱不作,海内服从。”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略论语言形式美》:“诗的语言形式美始终应该服从于诗的意境。” ——《漢語大詞典》
陶成 táo chéng
(1).陶冶使成就。 汉 扬雄 《法言·先知》:“圣人乐陶成天下之化,使人有士君子之器者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臣愿陛下鉴 汉 、 唐 、 五代 之所以乱亡,惩 晋武 苟且因循之祸,明詔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那南方中的举人进士不知费了先生多少陶成,多少指点,‘铁杵磨针’,才成正果。”
(2).犹捞摸。《荡寇志》第一二○回:“那班无赖子弟弄得嫖赌精空,起心此图,想赚去卖了,陶成几个嫖赌本钱。” ——《漢語大詞典》
(2).犹捞摸。《荡寇志》第一二○回:“那班无赖子弟弄得嫖赌精空,起心此图,想赚去卖了,陶成几个嫖赌本钱。” ——《漢語大詞典》
国 ( 國 ) guó
国 [ guó ]
-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
-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 姓。
治 zhì《國語辭典》
治 [ zhì ]
动- 管理、统理。如:「统治」、「治国」。《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 诊疗。如:「治病」、「医治」。
- 整理、修建。如:「治水」、「整治」。《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缮治邮亭。」
- 研究。如:「治学」。《汉书·卷四九·鼌错传》:「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
- 惩罚。如:「治罪」、「处治」。《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经营。如:「治产」。《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治 [ chí ]
动- 之读音。
蔼 ( 藹 ) ǎi
蔼 [ ǎi ]
- 和气,和善:和~。~然。
- 果实、树木繁茂的样子:幽~。~~。
- 同“霭”,云气。
文风(文風)wén fēng
(1).文章的风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宋 韩琦 《欧阳修墓志铭》:“ 景祐 初,公与 尹师鲁 以古文相尚……於是文风一变,时人竞为模范。” 清 冯桂芬 《重儒官仪》:“数年文风不日上,士习不丕变者,未之闻也。”
(2).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
(3).学文的风气。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馀--关于“舒愤懑”》:“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
(4).文德教化之风。 唐 王勃 《上武侍极启》:“攀翰苑而思齐,傃文风而立至。”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文风销剑楯,礼物换旂裳。”《老残游记》第七回:“我们这 东昌府 ,文风最著名的。所管十县地方,俗名叫做‘十美图’,无一县不是家家富足,人人絃歌。” ——《漢語大詞典》
(2).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
(3).学文的风气。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馀--关于“舒愤懑”》:“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
(4).文德教化之风。 唐 王勃 《上武侍极启》:“攀翰苑而思齐,傃文风而立至。”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文风销剑楯,礼物换旂裳。”《老残游记》第七回:“我们这 东昌府 ,文风最著名的。所管十县地方,俗名叫做‘十美图’,无一县不是家家富足,人人絃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