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所期动九天,从此泾渭分。

彭龟年宋代〕《挽张南轩先生八首 其三

邪正不两立,何异莸与薰。宁怀爱憎念,趣尚难同群。

向来阊阖疏,杯水沃烈焚。虽无扑灭期,固亦摧炎熏。

黄钟动孤管,众乐知有君。祇今才数年,荟蔚朝隮云。

公身虽已殒,公言犹可闻。所期动九天,从此泾渭分。

宁愿如曲江,一尊酹孤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所期九天从此泾渭

所期 suǒ qī
期望。《梁书·王锡传》:“一日见二贤,实副所期。”《南史·蔡约传》:“今用卿为近蕃上佐,想副我所期。”  ——《漢語大詞典》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2. 使开始发生:发~。
  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6. 非静止的:~画。
  7. 可变的:~产。
  8. 行为:举~。~作。
  9. 常常:~辄得咎。
九天 jiǔ tiān
(1).谓天之中央与八方。《楚辞·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王逸 注:“九天谓中央八方也。” 汉 扬雄 《太玄·太玄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按,《吕氏春秋·有始》谓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2).谓天空最高处。《孙子·形篇》:“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 梅尧臣 注:“九天,言高不可测。”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诗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明 宋濂 《文原》:“九天之属,其高不可窥;八柱之列,其厚不可测。”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鱉。”
(3).指宫禁。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閶闔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 杨巨源 《圣寿无疆词》之九:“晴光五云叠,春色九天深。” 唐 王涯 《宫词》之七:“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4).指帝王。
(5).神名。《史记·封禅书》:“ 九天 巫,祠 九天 。” 司马贞 索隐:“《孝武本纪》云‘立 九天庙 於 甘泉 ’。《三辅故事》云‘ 胡 巫事 九天 於 神明臺 ’。”  ——《漢語大詞典》
从此(從此)cóng cǐ
(1).从此时或此地起。《史记·高祖本纪》:“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恩爱从此别,断肠伤肝脾。” 唐 李益 《写情》诗:“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宋 苏轼 《石鼻城》诗:“北客初来试新险, 蜀 人从此送残山。” 明 张居正 《乞崇圣学以隆圣治疏》:“若从此再加学问之功,以讲求义理,开广聪明,则太平之业,可计日而待也。”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三》:“舍弟蹉跎二十年,不得已请书於先生,从此或有遇合以成其用,皆先生之赐也。” 巴金 《灭亡》第八章:“但不到半年,她底丈夫抛弃了她,从此音讯杳无。”
(2).从这一道理或事实基础出发。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从此观之, 齐 楚 之事,岂不哀哉!” 晋 干宝 《〈搜神记〉序》:“ 卫朔 失国,二传互其所闻; 吕望 事 周 , 子长 存其两説。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 明 李贽 《寄焦弱侯》:“是以天资虽或鲁钝,而从此真积,或可几于一唯之 参 ( 曾参 )。”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厥弟五人》:“若乃 孔子 所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者,亦从此(指 夏 少康 封其庶子于 会稽 )而可知之矣。”  ——《漢語大詞典》
泾渭(涇渭)jīng wèi
(1).指 泾水 和 渭水 。《诗·邶风·谷风》“ 涇 以 渭 浊,湜湜其沚” 毛 传:“ 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 甘泉 、 谷口 ,南带 涇 渭 。”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王粲》诗:“山岑高无极, 涇 渭 扬浊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若择源於 涇 渭 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唐 杜甫 《骢马行》:“昼洗须腾 涇 渭 深,夕趋可刷 幽 并 夜。”
(2).古人谓 泾 浊 渭 清(实为 泾 清 渭 浊),因常用“涇渭”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晋书·外戚传·王濛》:“夫军国殊用,文武异容,岂可令 涇 渭 混流,亏清穆之风。”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况古今路阻,视听壤隔,而谈者或以前为后,或以有为无。 涇 渭 一乱,莫之能辨。”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 涇 渭 ,皮里自具《春秋》。”《新华月报》1980年第9期:“他是非分明,有 泾 渭 。”  ——《漢語大詞典》
分 fēn/fèn《國語辭典》

分 [ fēn ]

  1. 將整體變成若干部分,或使聯在一起的事物離開。與「合」相對。如:「分割」、「劃分」、「分離」。《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文選·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四首之二》:「逝者如流水,哀此遂離分。」
  2. 配與、給與。《左傳·莊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史記·卷一 ○九·李將軍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
  3. 分擔。如:「分憂解勞」。《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起)​與士卒分勞苦。」
  4. 辨別。《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呂氏春秋·慎行傳·察傳》:「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1. 由總機構中分出來的。如:「分局」、「分隊」、「分校」、「分公司」。
  2. 清楚的、明白的。如:「是非分明」。唐·杜甫〈新婚別〉詩:「妾身未分明,何以 拜姑嫜?」
  1. 區別、不一樣之處。《荀子·不苟》:「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2. 成績或競賽勝負的記數。如:「滿分」、「零分」。
  3. 時間的名稱。六十分為一小時。
  4. 量詞:➊ ​ 計算重量的單位。一兩的百分之一。➋ ​ 計算地積的單位。一畝的十分之一。➌ ​ 計算貨幣的單位。一元的百分之一。➍ ​ 計算時間的單位。六十分為一小時。如:「他花了數分的時間完成這項實驗。」➎ ​ 計算角度的單位。一度的六十分之一。➏ ​ 計算程度深淺的單位。如:「一分努力,一分收穫。」、「逢人只說三分話。」
  5. 數學上用來表示分數,或直接指分數。如:「二分之一」、「百分之一」、「約分」。

分 [ fèn ]

  1. 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職責與權利的範圍。如:「身分」、「本分」。《禮記·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2. 情誼、關係。如:「情分」、「緣分」。《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元·秦𥳑夫《東堂老·楔子》:「老夫與居士,通家往來,三十餘年,情同膠漆,分若陳、雷。」
  3. 成分。如:「糖分」、「養分」。
  4. 整體中一個單位。如:「部分」、「我的分」。同「份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