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雠秘省,三俊接彤墀。
孔梦兴畴昔,斯文失在玆。世从乖大义,家尚诵闻诗。
旧德诚遥矣,通家愿附之。壁中书若授,坐上客何辞。
往岁南宫直,东征使节持。鹿鸣君始赋,骏骨窃先知。
庾信升朝岁,扬雄好赋时。翰林真不忝,家法亦胡亏。
文富韩陵石,书摹邹峄碑。谈经工折角,好学复深思。
海宇承无事,宫庭大有为。九流雠秘省,三俊接彤墀。
博诵先王语,当求孔氏师。二刘今几见,后郑独勤仪。
老氏藏书室,儒林习礼帷。庙堂君竟返,延阁士奚资。
道德惭途说,文章劣管窥。燕居频接膝,狂论每无疑。
处处同杯酒,殷殷爱履綦。逮闻辞禁闼,先已病茅茨。
岱岳分天峻,江流控地卑。龟阴人去少,舒口雁来迟。
鵩鸟妖斜日,龙蛇在岁支。风流前日会,天意百年期。
橘幼灵均颂,兰摧长史悲。岂教为异物,真见瘗琼枝。
铭鼎几先德,沾袍辨异辞。书成宁饼肆,身泯罢饘斯。
适就潜夫论,希闻智者规。九原终不达,一卷更投谁。
髟鬓秋增白,双髦昔对垂。止馀名篆在,启箧涕交颐。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九流 jiǔ liú
(1).先 秦 的九个学术流派。《汉书·叙传下》:“ 刘向 司籍,九流以别。”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儒、道、阴、阳、法、名、墨、从横、杂、农,凡九家。”
(2).泛指各学术流派。《北史·周高祖武帝纪》:“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说相腾。” 唐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诗:“逸足横千里,高谈注九流。” 清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诗:“我方九流百氏谭讌罢,酒醒炯炯神明真。”
(3).九品人物。《南史·梁武帝纪》:“自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参见“ 九品 ”。
(4).犹言各类,各种。 唐 薛逢 《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罏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5).指各种才艺。 宋 范公偁 《过庭录》:“ 王齐叟 彦龄 ……有絶才,九流无所不能。”
(6).江河的许多支流。 三国 魏 刘劭 《赵都赋》:“其南也,则有洪川巨瀆,黄水浊河,发源 积石 ,径拂 太华 ,洒为九流,入於玄波。” 唐 孟浩然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诗:“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漢語大詞典》
(2).泛指各学术流派。《北史·周高祖武帝纪》:“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说相腾。” 唐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诗:“逸足横千里,高谈注九流。” 清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诗:“我方九流百氏谭讌罢,酒醒炯炯神明真。”
(3).九品人物。《南史·梁武帝纪》:“自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参见“ 九品 ”。
(4).犹言各类,各种。 唐 薛逢 《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罏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5).指各种才艺。 宋 范公偁 《过庭录》:“ 王齐叟 彦龄 ……有絶才,九流无所不能。”
(6).江河的许多支流。 三国 魏 刘劭 《赵都赋》:“其南也,则有洪川巨瀆,黄水浊河,发源 积石 ,径拂 太华 ,洒为九流,入於玄波。” 唐 孟浩然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诗:“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漢語大詞典》
雠 ( 讎 ) chóu
雠 [ chóu ]
- 校对文字:校~。~校。~定(校对并加以考证)。
- 同“仇”。
- 同等:“史高与金安上……皆~有功”。
- 售,给价。
- 应对:~问(辩驳问难)。
- 同“酬”,酬酢。
秘省(祕省)mì shěng
秘书省的省称。 唐 李嘉祐 《奉酬路五郎中院长新除工部员外见简》诗:“一门同祕省,万里作长城。”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孟浩然》:“﹝ 孟浩然 ﹞閒游祕省,秋月新霽,诸英联诗,次当 浩然 ,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絶,咸以之阁笔不復为继。” 清 姚鼐 《哭孔撝约三十二韵》:“九流讐祕省,三俊接彤墀。” ——《漢語大詞典》
三俊 sān jùn
古指具备刚、柔、正直三德的人。《书·立政》:“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 孔颖达 疏:“三俊即是《洪范》所言刚克、柔克、正直三德之俊也。”一说谓有常伯、常任、准人之才者。见 蔡沉 集传。三个并称的俊杰。(1)指 汉 之 张良 、 萧何 、 韩信 。《晋书·郑冲传》:“ 泰始 六年,詔曰:‘昔 汉祖 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2)指 汉 之 郦食其 、 田横 、 韩信 。《汉书·蒯通伍被等传赞》:“ 蒯通 一説而丧三儁,其得不亨者,幸也。”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亨 酈食其 ,败 田横 ,骄 韩信 也。”(3)指 晋 之 顾荣 、 陆机 、 陆云 。《晋书·顾荣传》:“ 吴 平,﹝ 顾荣 ﹞与 陆机 兄弟同入 洛 ,时人号为‘三俊’。”(4)指 唐 之 李绅 、 李德裕 、 元稹 。《旧唐书·李绅传》:“岁餘, 穆宗 召为翰林学士,与 李德裕 、 元稹 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情意相善。”(5)指 宋 之 陈希亮 、 陈庸 、 陈谕 。《宋史·陈希亮传》:“﹝ 希亮 ﹞业成,乃召兄子 庸 、 諭 使学,遂俱中 天圣 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閭曰:‘三儁’。”(6)指 元 之 曹元用 、 元明善 、 张养浩 。《元史·曹元用传》:“﹝ 元用 ﹞转中书省右司掾,与 清河 元明善 、 济南 张养浩 ,同时号为‘三俊’。”(7)指 明 之 顾璘 、 陈沂 、 王韦 。《明史·文苑传二·顾璘》:“初, 璘 与同里 陈沂 、 王韦 ,号‘金陵三俊’。” ——《漢語大詞典》
接 jiē《國語辭典》
接 [ jiē ]
动- 交合、相触。如:「交头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交际、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收、受。如:「接纳」、「接电话」、「接到来信」。
-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来的球。」《三国演义·第一七回》:「遂自下马接土填坑。」
- 连续、连接。如:「接续」、「接骨」、「接枝」、「接电线」、「上气不接下气」。
- 替换使延续。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赛」。
- 姓。如汉代有接昕。
彤墀 tóng chí
即丹墀。借指朝廷。 唐 韩愈 《归鼓城》诗:“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 宋 秦观 《寄孙莘老少监》诗:“一出 承明 七换麾,君恩復许上彤墀。”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二:“彤墀小立缀鵷鸞,金碧初阳当画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