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穿过澎湖沟底来,一发螺纹都莫看;

陈肇兴清代〕《由港口放洋,望海上诸屿,寻台山来脉处,放歌

鼓山如龙忽昂首,兜之不住复东走。走到沧海路已穷,翻身跳入冯夷宫。

之而鳞爪藏不得,散作海上青芙蓉。我从崱屴来,买棹归乡里。

小焉海潮生,百夫声齐起。掀碇转柁飞如龙,倏时已过山千重。

回头却顾船来处,天半屹立千高峰。鸾凤翱翔以下瞰,龙虎巃嵷而上冲。

黄牛白犬距其左,龟形鳖状肩相从。既连复断横复纵,如迎如送如拱揖,为狮为象为孩童。

纷纷到眼不暇给,谁复一一比拟工形容。我疑大海中有巨鳌足,首戴屃赑作山岳;

又疑巨灵伸左手,下捉蛟螭露筋肘。不然茫茫海水浩无岸,山根地脉亦中断;

何以不崩不坏洪涛中,蛛丝马迹相钩贯。穿过澎湖沟底来,一发螺纹都莫看;

荡云沃日浪如山,四大皆空天浩瀚。忽然万里川倒流,插天掉出鸡笼头,掷下五十二区神仙窟宅之瀛洲。

四季花长发,一年稻两收。秦皇汉武不能到,古来唯见白云浮。

圣朝声教讫日出,木公不敢私丹邱。唤取王母作图献,长列王会无时休。

我行十月台飓息,纤尘不动船夷犹。溯源竟委恣幽讨,终朝枯坐舵尾楼。

果然天吴海若不相负,驱遣百怪来双眸。朝看万峰夕千岭,一日十更行已周。

荡胸洗眼云水阔,斯行奇绝生平尤。会须觅得丹青手,图作乘风破浪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穿过澎湖一发螺纹

穿过 chuān guò
从…一边走到另一边。例如:穿过布雷区。
横过,越过或从…上延伸过。例如:穿过花园的一条小径。
延展到或占据某一空间或地点。例如:一条小道穿过山谷。
克服阻力而进入。例如:钉子…够长的,足以穿过绝缘部分。
指气流通过。例如:微风穿过房间。  ——《漢語大詞典》
澎湖 péng hú
(1).我国群岛名。在 台湾海峡 东南部。大小64个岛屿,总称 澎湖列岛 或 澎湖群岛 。属 台湾省 。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四:“那 澎湖 系十余个小岛,一眼望尽,山高不过二三十尺,全无树木,贫瘠非常。”
(2).我国港湾名。 澎湖湾 ,也称 澎湖港 。在 澎湖列岛 中 澎湖 、 渔翁 、 白沙 三大岛之间,湾阔水深。  ——《漢語大詞典》
沟 ( 溝 ) gōu
沟 [ gōu ]
  1. 流水道:水~。山~。~渠。[沟通]使两方通达:~文化。
  2. 像沟的东西:车~。瓦~。交通~。
底 dǐ/de《國語辭典》

底 [ dǐ ]

  1. 器物或物體的最下部分。如:「鞋底」、「碗底」、「海底」、「井底」。
  2. 根源、底細。如:「謎底」、「揭底」、「摸底兒」、「尋根究底」。
  3. 末了、盡頭。如:「年底」、「月底」。
  4. 草稿、原本。如:「草底」、「存底」、「留個底兒」。
  5. 基本組成部分。如:「班底」、「紅底金字」。
  1. 到達。如:「終底於成」、「無所底極」。
  1. 何?什麼。表疑問。如:「干卿底事?」宋·蘇軾〈謝人見和前篇〉詩二首之二:「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

底 [ de ]

  1. 結構助詞。用在名詞或代名詞後面,表示所有的意思。如:「我底書」、「他底筆」。同「的 」。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一发(一發)yī fā
(1).发射一次。《韩非子·显学》:“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 汉 刘向 《说苑·权谋》:“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王大喜。” 宋 梅尧臣 《依韵和韩子华陪宴》:“醉惊一发功,谁许百金易,非等将帅能,聊将宾客适。”
(2).古以射箭十二枚为“一发”。《汉书·匈奴传下》“矢四发” 唐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发,十二矢也。’ 韦昭 曰:‘射礼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为一发也。’发犹今言箭一放两放也。今则以一矢为一放也。”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下:“世以射一箭为一发,非也。射毕十二箭,方为一发。”
(3).一经发动;一经开始。《宋史·常安民传》:“今怨忿已积,一发其害必大,可不谓大忧乎。” 鲁迅 《<呐喊>自序》:“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
(4).越发;更加。《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刘贵 ﹞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买卖行中一发不是本等伎俩,又把本钱消折去了。”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一折:“我道谁,原来是老客,隔的两个月不见,一发吃的好了。”《红楼梦》第十八回:“ 贾 府奉了此旨,一发日夜不閒,连年也不能好生过了。”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十天以来我的生活一发无味枯燥。”
(5).一同;一齐。《宣和遗事》前集:“﹝天子﹞道罢,武士一发向前。”《水浒传》第二回:“我家也有头口骡马,教庄客牵去后槽,一发喂养。”《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即时叫起四家邻舍来,上手住的 刁嫂 ,下手住的 毛嫂 ,对门住的 高嫂 鲍嫂 ,一发都来。”
(6).索性;干脆。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这等,你一发搬在俺家中住罢。”《水浒传》第四二回:“先生何不将带几个人去,一发就搬取老尊堂上山,早晚也得侍奉。”《西游记》第二五回:“师父!且把善字儿包起,让我们使些凶恶,一发结果了他,脱身去罢。”
(7).表数量。用于枪弹、炮弹,犹言一枚。如:今天实弹演习,每人打了一发子弹。  ——《漢語大詞典》
螺纹(螺紋)luó wén
(1).手指或脚趾上的纹理。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赤壁洞穴》:“岸多细石,往往有温莹如玉者,深浅红黄之色,或细纹如人手指螺纹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御画牛》:“恭覩 世祖皇帝 画渡水牛,乃赫蹏纸上用指上螺纹印成之。意态生动,笔墨烘染所不能到。” 张天翼 《包氏父子》:“那本记菜账的簿子上打着一个个黑的螺纹印。”
(2).螺旋形的纹理。 清 阎尔梅 《宿白厓寺》诗:“碎磯填鸟道,环水带螺纹。”
(3).机件的外表面或内孔表面上制成的螺旋线形的凸棱。根据旋转方向分左螺纹和右螺纹两种。也叫螺丝扣。《花城》1981年第3期:“那车刀在工件上飞速转动,在长长的圆钢上刻出一道道的螺纹。”  ——《漢語大詞典》
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1.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2.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3.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1.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2.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3.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1.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1.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2.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3.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1.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1.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3.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1.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1.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2.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1.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看 kàn/kān《國語辭典》

看 [ kàn ]

  1. 視、瞧。如:「看見」、「收看」、「偷看」。唐·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2. 觀賞。唐·杜甫〈宿府〉詩:「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唐·王建〈醉後憶山中故人〉詩:「遇晴須看月,鬥健且登樓。」(詩文中亦讀平聲)​
  3. 拜訪、探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
  4. 對待。如:「另眼看待」、「刮目相看」。唐·高適〈詠史〉詩:「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詩文中亦讀平聲)​
  5. 估量、觀察判斷。如:「你看這法子行得通嗎?」、「看來他真是被冤枉的!」
  6. 診治。《儒林外史·第一五回》:「請醫生看你尊翁的病。」
  7. 拿取。《醒世姻緣傳·第六四回》:「我流水叫徒弟看茶與他吃了。」
  1.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姑且試試的語氣。如:「想想看」、「等等看」、「試試看」。《水滸傳·第四二回》:「說的是。再仔細搜一搜看。」

看 [ kān ]

  1.  
  2. (一)​2.4.之讀音。
  3. 看守。如:「看門」、「看護」、「看守」。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