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花容懒惰如我疲,贤哉主人急呼白。

郭之奇明代〕《看花饮宋尔孚斋头得脉字

日愁春尽向花索,不谓耽花遂我僻。明知花在春亦归,多方滋树培春脉。

意中每作俟时思,草零芳秽况同迫。悲秋有友晓相过,似于春事都有责。

伻来指说载花䑸,溯流宛在浮春壁。携我披衣一观之,君翻为主我为客。

风摇翠筱众新株,潮湿苍虬数古柏。正当溪静绿烟沉,移置中庭朱炎赫。

花容懒惰如我疲,贤哉主人急呼白。春愿以花幸少酬,花情得酒何多获。

三爵浇颜引欢歌,百壶开抱舒愁积。忘却看花眼如何,此来取醉意应逆。

棋博分曹费黄昏,东城日影欲西掷。为贪凉暮起襟风,乘兴还从小京宅。

一丘曲折劳跻攀,楼台晚色旷幽莫。园有盆桃其实垂,中心好之开口格。

踟蹰反步觅所酣,有伴狂奔主不隔。祇馀子云双鬓皤,主人拉往披韵籍。

为禁狂言恐酌多,閒出新诗细抽绎。赖有窦外大声呼,裸衣出巡各光脊。

把臂真成醉礼宽,角技齐嫌胜杯窄。蓬跣飞觞谁绘图,庭树霄轮光潜射。

座中袖手忆何人,依稀认得主者席。屡次不胜醉场喧,更逃深斋藏小㡩。

我方潜足蓦追随,新来副主复他适。出门不辞主不知,一天明月印归迹。

看花酒罢携月归,花月与酒成三益。抵含寻花月下窥,悠然不觉沁心魄。

自怪痴肠惹情憨,肯负风光孤自惜。叮咛此意寄来春,好留烟景记今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花容懒惰主人

花容 huā róng
比喻女子美丽的容貌。亦借指女子面容。 元 方回 《虚谷闲抄》:“见少女如 张 等辈十许人,皆花容绰约,釵鈿照辉。” 明 王錂 《寻亲记·惩恶》:“那佳人至死不肯允,一朝把花容割破做疮痕,方得离分。”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陈楚南 《题背面美人图》云:‘美人背倚玉阑干,惆悵花容一见难。’” 老舍 《青蛙骑手》第二场:“二妹呀,快来帮我重整花容。”  ——《漢語大詞典》
懒惰(懶惰,嬾惰)lǎn duò
亦作“懒嫷”。偷懒,不勤快。 晋 陶潜 《责子》诗:“ 阿野 已二八,懒惰故无匹。”《朱子语类》卷一○七:“先生病中应接不倦。左右请少节之,先生厉声曰:‘你懒惰,教我也懒惰。’” 元 王晔 《桃花女》楔子:“此人勤谨老实,又不懒惰,又不偷盗。” 清 孙枝蔚 《忆儿行赠韩叔夜》:“良朋盛会无几日,相寻那许更懒媠。” 冰心 《往事二》七:“我自然不能再懒惰,至少也须敷衍敷衍。”
嬾惰:亦作“孏惰”。不勤快;懒散。《宋书·袁豹传》:“嬾惰无所容,力田有所望,力者欣而惰者惧,则穡人劝矣。” 唐 杜甫 《示从孙济》诗:“阿翁嬾惰久,觉儿行步奔。”一本作“ 懒惰 ”。 严复 《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文书引睡睡復醒,万事不理任孏惰。”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疲 pí《國語辭典》

疲 [ pí ]

  1. 劳累,困乏的样子。如:「精疲力尽」。《红楼梦·第一九回》:「且说荣《管子·小匡》:「故使天下诸侯以疲马犬羊为币。」
  2. 商品价格低落,买卖的情况稀少。如:「外汇市场行情疲软。」
  1. 使劳累。《左传·成公十六年》:「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
  2. 厌倦。如:「乐此不疲」。
贤 ( 賢 ) xián
贤 [ xián ]
  1.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明。~德。~能。~良。~惠。~淑。~哲。~人。圣~。礼~下士。
  2.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弟。~侄。~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哉 zāi《國語辭典》

哉 [ zāi ]

  1. 始。《尔雅·释诂》:「哉,始也。」
  1. 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如:「何足道哉!」《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2. 表示惊叹的语气。如:「大哉中华!」。《文选·宋玉·风赋》:「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3. 表示悲哀的语气。如:「呜呼哀哉!」
  4. 表示肯定的语气。《左传·宣公十一年》:「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
  5. 吴语。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海上花列传·第一回》:「比仔从前省得多哉。」同「了 」。
主人 zhǔ rén
(1).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仪礼·士相见礼》:“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於门外,再拜。”《荀子·乐论》:“宾出,主人拜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这一根(酒筹)掣得好,又合了主人待客的意思。” 巴金 《人民友谊的事业》:“到了十一点钟,似乎应当告辞了,主人说照 法国 的习惯,照他们家的习惯还可以继续到午夜。”
(2).特指留宿客人的房东。《史记·刺客列传》:“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 则已驾而去 榆次 矣。” 唐 豆卢复 《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年年落第东归去;羞见 长安 旧主人。”
(3).财物或权力的支配者。《易·明夷》:“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晋 陶潜 《乞食》诗:“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此皆以己族为主人,而使彼受吾统治,故一切可无异视。”
(4).仆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诸盗入主人家,奴尚为主人拔戈持矛以逐盗。”《水浒传》第六二回:“节级哥哥,可怜小人的主人 卢员外 吃屈官司。”
(5).用为学徒(或工人)对其产业主之称。 刘半农 《学徒苦》诗:“腊月主人食糕,学徒操持臼杵。”
(6).古代指战争中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晋书·张轨传》:“ 曜 虽东征, 胤 犹守本。险阻路遥,为主人甚易。”
(7).主要人物;主体。《旧唐书·仆固怀恩传》:“且臣 朔方 将士,功効最高,为先帝中兴主人,是陛下蒙尘故吏,曾不别加优奬,却信嫉妬谤词。” 朱自清 《威尼斯》:“ 圣马克堂 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 卑赞廷 式,以直线为主。”
(8).指君主。 唐 韩愈 《祭穆员外文》:“主人信谗,有惑其下;杀人无罪,诬以成过。”
(9).谓执掌教化国人之事。《韩诗外传》卷八:“司徒主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下怨其上,则责之司徒。”  ——《漢語大詞典》
急 jí《國語辭典》

急 [ jí ]

  1. 没耐心、暴躁的。如:「急性子」、「急得要命」。《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2. 不能等、亟待解决的。如:「急事」、「急件」、「急邮」。
  3. 快而猛烈。如:「急病」、「急流勇退」。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1. 因想把事情尽速完成而激动。如:「为这事我都急昏了。」、「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2. 令人著急。如:「考试铃都响了,还不见他人,真急人!」
  3. 忙于解决他人之事或困难。如:「急公好义」、「急人之难」。
  1. 迅速的。如:「急转弯」。《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项羽急击秦军。」
  1. 困难、严重的事。如:「告急」、「救急」。《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呼 hū《國語辭典》

呼 [ hū ]

  1. 吐气。与「吸」相对。如:「呼气」。《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2. 大声呐喊。《诗经·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3. 招、唤。如:「呼朋引伴」、「呼风唤雨」。《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陈王出,遮道而呼涉。」唐·颜仁郁〈农家〉诗:「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4. 称、谓。唐·白居易·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之三:「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1. 表感叹的语气。《论语·八佾》:「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 形容风吹动的声音。如:「北风呼呼的吹。」
  1. 姓。如汉代有呼子先。
白 bái《國語辭典》

白 [ ​bái ]

語音
  1. 像雪或乳汁般素淨的顏色。
  2. 代表五行中金的顏色。如天地四方的西方、一年四季的秋、五臟的肺等。《說文解字·白部》:「白,西方色也。」
  3. 罰酒的杯子。也泛指一般酒杯。《漢書·卷一○○·敘傳上》:「及趙、李諸侍中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文選·左思·吳都賦》:「飛觴舉白。」唐·李善·注:「白,罰爵名也。」
  4. 戲劇裡的對話。如:「道白」、「對白」。
  5. 姓。如唐代有白居易、白行簡,元代有白樸。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告訴。《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2. 在書信末署名下的敬語,用於平輩或晚輩。唐·韓愈〈答李翊書〉:「聊相為言之。愈白。」
  3. 晨光初發,天明。宋·蘇軾〈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4. 彰明、表明。如:「真相大白」、「含冤莫白」。
  5. 揭穿,專指戳穿謊言。元·王曄《桃花女·楔子》:「我周公在卦鋪裡面,你自喚他出來,白他謊,討他銀子去。」
  6.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動作。如:「白了他一眼。」
  1. 白色的。如:「白紙」、「白布」、「藍天白雲」。
  2. 潔淨的。如:「潔白」。
  3. 淺顯的。如:「白話」、「淺白」。
  4. 率直、誠實。如:「坦白」。
  5. 沒有添加任何東西的。如:「白飯」、「白開水」。
  6. 錯誤的。如:「寫白字」。
  7.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樣子。如:「白眼」。
  8. 以合法掩護非法,以正當掩護不法的。與「黑」相對。如:「白道」。
  1. 徒然。如:「白跑一趟」、「白來」、「白費」。《紅樓夢·第六○回》:「沒的惹人笑話自己獃,白給人做粗活。」
  2. 不付代價而得到好處。如:「白吃白喝」。
  3. 就是、完全、實在。《金瓶梅·第一一回》:「家中好不無人,只靠著我逐日出來供唱,……也要往宅裡看看姑娘,白不得個閒。」

白 [ ​bó ]

讀音
  1. (一)​之讀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