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点玉莲灯,山月遥相照。

邓云霄明代〕《枯庵歌送匡云上人还庐山

问枯庵,杳何许。曷名枯,有何意。云在匡庐之巅,乱峰深处。

千重云,万重树。三级泉,向庵注。九叠屏,背庵竖。主人习静而坐枯,心似寒炉灰,身如槁木株。

方丈大于斗,趺跏十载馀。庵中无长物,一瓶一钵兼木鱼。

不点玉莲灯,山月遥相照。不爇旃檀香,山烟常袅袅。

不钟不磬不梵呗,泉声鸟声自叫啸。颇类巢父巢,又似壶公壶。

有石任名悟,有谷堪名愚,坐来枯寂一念无。忽然粘壁蜗,化为云出岫。

芒鞋踏遍粤闽天,此心元属亡何有。数枝松偃旧房前,猿愁鹤怨私自怜。

虽然去住本随缘,老去却忆庵中眠。别我西归将有日,细语灯前宵促膝。

自言此别戒云游,坐烂绳床终不出。赠吾诗,索我律。

离情黯黯上河梁,只履孤筇态萧瑟。我笑匡公何太憨,妄认汝为汝,妄认庵为庵。

四大是幻形,可北亦可南。天地一蓬庐,何处可恋耽。

汝去无所去,我别无所别。两心冷似水,不为临歧热。

公看庵外月明时,罗浮与庐岳,两点在玻璃。同居佛界中,芥子藏须弥。

汝我相聚何曾离?我闻竹林寺,空相但现影。譬彼阿闪国,谁能涉其境?

请公置庵空相中,金绳有路西方通,我也行坐常同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点玉莲山月

不点(不点)
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曰四体妍媸本无阙少人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韵府拾遗 俭韵》
玉莲(玉蓮)yù lián
(1).白莲。 唐 杜牧 《华清宫》诗:“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蘂暖泉香。” 元 贯云石 《蟾宫曲》:“明月冷亭亭玉莲,荡轻香散满湖船。”
(2).白石雕成的莲花。 唐 郑嵎 《津阳门》诗:“刻成玉莲喷香液,漱迴烟浪深逶迤。”
(3).指荷叶杯,酒杯之一种。 元 张可久 《寨儿令·桃源亭上》曲:“倒玉莲,散金钱,先生醉骑鹤上天。”  ——《漢語大詞典》
灯 ( 燈 ) dēng
灯 [ dēng ]
  1. 照明的器具:电~。路~。~火(泛指亮的灯)。~语(通讯方法之一)。~标。
  2. 其它用途的发光、发热装置:红绿~。指示~。酒精~。
  3. 装饰张挂的彩灯:~节。~市。河~。冰~。
山月
唐 卢照邻 早度分水岭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
唐 王勃 夜兴 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唐 上官仪 入朝洛堤步行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唐 王维 蓝田山石门精舍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唐 李白 九日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唐 王昌龄 送张四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唐 李颀 渔父歌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
唐 韦应物 同褒子秋斋独宿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唐 李嘉祐 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县山水上太尉 鸣笳山月晓,摇旆野云低。
唐 戴叔伦 送张南史 草座留山月,荷衣远洛尘。
唐 李绅 过荆门 此时山月如衔镜,岩树参差互辉映。
唐 朱庆馀 题任处士幽居 山月吟时在,池花觉后香。
唐 白居易 嵩阳观夜奏霓裳 回临山月声弥怨,散入松风韵更长。
唐 刘禹锡 发苏州后登武丘寺望海楼 僧房已闭户,山月方出岭。
唐 皎然 待山月 夜夜忆故人,长教山月待。今宵故人至,山月知何在。
唐 张祜 题虎丘寺 雾青山月晓,云白海天秋。
唐 杜牧 登九峰楼 牛歌鱼笛山月上,鹭渚鹙梁溪日斜。
唐 温庭筠 西陵道士茶歌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唐 曹邺 早秋宿田舍 涧草疏疏萤火光,山月朗朗枫树长。
唐 皮日休 闲夜酒醒 醒来山月高,孤枕群书里。
元 赵孟頫 题孙登长啸图 空林无风万籁寂,长啸一声山月寒。  ——《骈字类编》
遥 ( 遙 ) yáo
遥 [ yáo ]
  1. 远:~远。~望。~想。~瞻。~指。~瞩。~相呼应。路~知马力。~测。~感。~控。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1.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1.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1.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1.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2.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3.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4.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5.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1.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2. 职官名:➊ ​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4.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照 zhào《國語辭典》

照 [ zhào ]

  1. 映射。如:「照耀」、「阳光照在窗户上。」
  2. 投映。如:「照镜子」。
  3. 比拟、依据。如:「仿照」、「照猫画虎」、「比照办理」、「照本宣科」。
  4. 比对、核对。如:「对照」。
  5. 通知。如:「照会」、「关照」。
  6. 向著、对著。如:「照头一棍」、「照著敌人开枪」。
  7. 看、顾。如:「照顾」、「照应」、「照料」。
  8. 知晓。如:「心照不宣」。《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臣闻骐骥长鸣,则伯乐照其能;卢狗悲号,则韩国知其才。」
  9. 摄取影像。如:「照相」、「这张像片是新照的。」
  1. 日光。如:「夕照」、「残照」。
  2. 像片。如:「近照」、「玉照」。
  3. 凭证。如:「执照」、「护照」。《喻世明言·卷三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申公道:『钱却有,何以为照?』」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