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城代邸多遗迹,歌咏无忘寄白头。
戴亨〔清代〕《代张稼兰送怀来令吴文正》
书剑翩翩塞上游,莺花首夏送行辀。旧从珠浦瞻丰度,新绾铜章喜献酬。
水落桑乾环帝阙,山连阴岳壮神州。秦城代邸多遗迹,歌咏无忘寄白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秦城 qín chéng
指 秦 长城 。 清 黄景仁 《拟饮马长城窟》诗:“秦城苍苍 汉 月白,秋风饮马城边窟。” ——《漢語大詞典》
代邸 dài dǐ
汉高祖 刘邦 之子 刘恒 封 代王 ,所居曰 代邸 。 陈平 、 周勃 等诛诸 吕 ,废 少帝 ,迎立 代王 ,是为 文帝 。后因以“代邸”指入嗣帝位的藩王的旧邸。 唐 皇甫冉 《故齐王赠承天皇帝挽歌》:“礼盛追崇日,人知友悌恩,旧居从 代邸 ,新陇入 文园 。” 宋 曾巩 《英宗皇帝挽词》诗之一:“已应 南阳 气,犹迟 代邸 来;范鎔归独化,纲理付羣材。”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遗迹(遺蹟)yí jì
亦作“ 遗跡 ”。亦作“ 遗蹟 ”。
(1).指留下的脚印。《晋书·卫恒传》:“ 邕 ( 蔡邕 )作《篆势》曰:‘鸟遗跡, 皇頡 循。’” 唐 柳宗元 《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 周公 告诫 成王 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 禹 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
(2).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 胤 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 宋 苏轼 《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 湘东 碑。” 宋 苏辙 《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 河 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 元 虞集 《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 明 谢肇浙 《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 登封县 有观象、测景二臺,乃 周公 营 洛邑 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 杨朔 《永定河纪行》:“在 翠微峰 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3).犹遗墨。《北史·崔宏传》:“﹝ 崔宏 ﹞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 丹徒 盗发 晋 郗曇 墓,大获 晋 右军将军 王羲之 书及诸名贤遗跡。”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杜羔 ﹞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 宋 王谠 《唐语林·伤逝》作“遗迹”。 宋 苏轼 《墨宝堂记》:“ 毗陵 人 张君 希元 ,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 唐 李石 《续博物志》: 陶隐居 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 焦山 《瘞鹤铭》,皆其遗迹。”
(4).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国语·楚语下》:“ 灵 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韦昭 注:“ 灵王 不君,罢弊 楚 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
(5).谓忘乎形迹。《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 郭象 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 张铣 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一本作“ 遗迹 ”。 ——《漢語大詞典》
(1).指留下的脚印。《晋书·卫恒传》:“ 邕 ( 蔡邕 )作《篆势》曰:‘鸟遗跡, 皇頡 循。’” 唐 柳宗元 《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 周公 告诫 成王 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 禹 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
(2).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 胤 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 宋 苏轼 《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 湘东 碑。” 宋 苏辙 《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 河 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 元 虞集 《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 明 谢肇浙 《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 登封县 有观象、测景二臺,乃 周公 营 洛邑 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 杨朔 《永定河纪行》:“在 翠微峰 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3).犹遗墨。《北史·崔宏传》:“﹝ 崔宏 ﹞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 丹徒 盗发 晋 郗曇 墓,大获 晋 右军将军 王羲之 书及诸名贤遗跡。”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杜羔 ﹞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 宋 王谠 《唐语林·伤逝》作“遗迹”。 宋 苏轼 《墨宝堂记》:“ 毗陵 人 张君 希元 ,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 唐 李石 《续博物志》: 陶隐居 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 焦山 《瘞鹤铭》,皆其遗迹。”
(4).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国语·楚语下》:“ 灵 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韦昭 注:“ 灵王 不君,罢弊 楚 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
(5).谓忘乎形迹。《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 郭象 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 张铣 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一本作“ 遗迹 ”。 ——《漢語大詞典》
歌咏(歌詠)gē yǒng
亦作“ 歌咏 ”。
(1).歌唱;吟咏。《史记·宋微子世家》:“ 箕子 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唐 赵嘏 《送滕迈郎中赴睦州》诗:“想到钓臺逢竹马,只应歌咏伴猿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余观三百五篇,如桃、李、芍药、棠棣、兰之类,无不歌咏。”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声音繁变,寖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 茅盾 《这时代的诗歌》:“最近出现了不少的歌咏这大时代的诗歌。”
(2).谓以诗歌颂扬。《汉书·刘向传》:“ 周公 思慕,歌咏 文王 文德。” 唐 黄滔 《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贵臣歌咏日,皆作白麟看。” 宋 苏轼 《奏户部拘收度牒状》:“ 杭 扬 二州,各得百道,吏民鼓舞,歌咏圣泽。” 蒋光慈 《劳动的武士》:“你是拥护自由公道的天使,你永值得诗人的歌咏和赞美!”
(3).指诗歌。 唐 皮日休 《襄州春游》诗:“等门遇事成歌咏,取次衝筵隐姓名。”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夫自 周 衰,採诗之官废, 汉 魏 之世,歌咏杂兴。” ——《漢語大詞典》
(1).歌唱;吟咏。《史记·宋微子世家》:“ 箕子 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唐 赵嘏 《送滕迈郎中赴睦州》诗:“想到钓臺逢竹马,只应歌咏伴猿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余观三百五篇,如桃、李、芍药、棠棣、兰之类,无不歌咏。”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声音繁变,寖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 茅盾 《这时代的诗歌》:“最近出现了不少的歌咏这大时代的诗歌。”
(2).谓以诗歌颂扬。《汉书·刘向传》:“ 周公 思慕,歌咏 文王 文德。” 唐 黄滔 《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贵臣歌咏日,皆作白麟看。” 宋 苏轼 《奏户部拘收度牒状》:“ 杭 扬 二州,各得百道,吏民鼓舞,歌咏圣泽。” 蒋光慈 《劳动的武士》:“你是拥护自由公道的天使,你永值得诗人的歌咏和赞美!”
(3).指诗歌。 唐 皮日休 《襄州春游》诗:“等门遇事成歌咏,取次衝筵隐姓名。”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夫自 周 衰,採诗之官废, 汉 魏 之世,歌咏杂兴。”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忘 wàng《國語辭典》
忘 [ wàng ]
语音 动- 不记得。如:「勿忘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得意忘形」。
- 遗失、丧失。《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唐·颜师古·注:「忘,亡也。吴王杀之,被以恶名,失其善称号。」《文选·陆机·叹逝赋》:「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唐·李善·注:「忘,失也。」
- 遗弃、舍弃。《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 [ wáng ]
读音- (一)之读音。
寄 jì《國語辭典》
寄 [ jì ]
动- 暂时的托身。《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佗方?」《聊斋志异·卷三·连琐》:「何居里,久寄此间?」
- 托付、依附。如:「寄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 传达言语、书信、心意等。今多指透过邮递传送。如:「寄信」、「寄邮包」、「寄语白云」。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 暂时依附的。如:「寄居」、「寄宿」、「寄食」。
- 临时委托的。如:「寄存」、「寄卖」。
- 非亲生关系的。如:「寄父」、「寄母」、「寄子」、「寄女」。
白头(白頭)bái tóu
(1).犹白发。形容年老。《战国策·韩策三》:“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秦 韩 之交。”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意志何时,復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宋 曾巩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况臣母子,各已白头,兄弟二人,皆任远地。”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八五:“白头相见 山东 路,谁惜荷衣两少年。”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六十:“ 骡马街 南 刘二家 ,白头诗客戏生涯。”
(2).谓夫妇互相敬爱,共同生活到年老。 金 曹之谦 《变白头吟》:“奈何及末流,不知再醮羞。中路多反目,几人能白头?”
(3).指年老的尊亲。 清 孙枝蔚 《客句容》诗之三:“妇呻女吟常满屋,音书早晚慰白头。”
(4). 清 代豪绅富户组织领导的乡勇。头裹白布,故称。《太平天囯歌谣·破假大炮》:“乡绅、财主也有兵勇,个个头上围白布,叫白头。”
(5).鸟名。即白头翁。 宋 曾慥 《高斋漫录》:“禽鸟之名,多不可纪,白头称公,黄头称子,羣飞且鸣,是将鬭矣。”参见“ 白头翁 ”。 ——《漢語大詞典》
(2).谓夫妇互相敬爱,共同生活到年老。 金 曹之谦 《变白头吟》:“奈何及末流,不知再醮羞。中路多反目,几人能白头?”
(3).指年老的尊亲。 清 孙枝蔚 《客句容》诗之三:“妇呻女吟常满屋,音书早晚慰白头。”
(4). 清 代豪绅富户组织领导的乡勇。头裹白布,故称。《太平天囯歌谣·破假大炮》:“乡绅、财主也有兵勇,个个头上围白布,叫白头。”
(5).鸟名。即白头翁。 宋 曾慥 《高斋漫录》:“禽鸟之名,多不可纪,白头称公,黄头称子,羣飞且鸣,是将鬭矣。”参见“ 白头翁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