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身已
妇人怀孕 ——《整理自网络》
半入
唐 钱起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 其十 竹间路 暗归草堂静,半入花园去。
南北朝 沈君攸 薄暮动弦歌 金户半入丛林影,兰径时移落蕊香。
唐 王翰 古娥眉怨 白日全含朱鸟窗,流云半入苍龙阙。
元 杨维桢 小临海曲 其二 道人铁笛响,半入洞庭山。
《韵府拾遗 缉韵》:王勃春思赋黄山半入上林园玄灞斜分曲江水 ——《骈字类编》
南北朝 沈君攸 薄暮动弦歌 金户半入丛林影,兰径时移落蕊香。
唐 王翰 古娥眉怨 白日全含朱鸟窗,流云半入苍龙阙。
元 杨维桢 小临海曲 其二 道人铁笛响,半入洞庭山。
《韵府拾遗 缉韵》:王勃春思赋黄山半入上林园玄灞斜分曲江水 ——《骈字类编》
止 zhǐ《國語辭典》
止 [ zhǐ ]
动- 停住、不动。如:「适可而止」。《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 达到、安住。《礼记·大学》:「止于至善。」
- 不准、阻挡。《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
- 居住。《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 脚。《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同「趾 」。
- 仪容行动、威仪。《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 打击柷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晋·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静的、不动的。《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 仅、只。如:「不止一回」。唐·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 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露 lòu/lù《國語辭典》
露 [ lù ]
名- 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珠。《楚辞·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芳香可饮的酒或液体。如:「玫瑰露」、「果子露」。
- 姓。如汉代有露平。
- 表现、显现。如:「显露」、「表露」、「暴露」、「原形毕露」。
露 [ lòu ]
动- 显现。如:「露出马脚」、「衣角外露」。
- 泄漏。如:「露了口风」。《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
尻 kāo《國語辭典》
尻 [ kāo ]
名- 臀部。《说文解字·尸部》:「尻,臀也。」清·段玉裁·注:「臀,今俗云屁股是也。」元·吴澄〈题牧牛图〉诗:「一牛两脚初下水,尻高未举后两蹄。」《西游记·第三回》:「两个是赤尻马猴。」
尾 wěi/yǐ《國語辭典》
尾 [ wěi ]
名- 鸟兽虫鱼等脊椎末梢突出的部分。如:「尾巴」、「鱼尾」。《三国志·卷一八·魏书·许褚传》:「褚乃出陈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
- 量词。计算鱼的数量的单位。如:「一尾鱼」。唐·柳宗元〈游黄溪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 最后、末端。如:「结尾」、「年尾」、「月尾」、「首尾」、「有头有尾」。
- 末端的、后面的。如:「尾声」、「尾舵」。
- 残余的、主要部分以外的。如:「尾数」、「尾款」。
- 追随、跟著。《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差人见那人出神,叫宦成坐著,自己悄悄尾了那人去。」
- 鸟兽交配。《列子·黄帝》:「雄雌在前,孳尾成群。」
尾 [ yǐ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