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平生精进念,功名敛一蓑。

唐桂芳明代〕《病中谢陆和夫馈药

微暑不知夏,好风生层波。如何草径塞,返关养沉痾。

故人倏相遇,感激良已多。手持千金剂,荡涤气未和。

须臾奏神效,勃勃衰颜酡。小儿强扶出,一鸟鸣岩阿。

平生精进念,功名敛一蓑。未虞即溘死,瘦骨高嵯峨。

明朝入城市,白日尘满靴。松根茯苓熟,早晚重来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平生精进功名敛一

平生 píng shēng
(1).平素;往常。《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唐 杜甫 《梦李白》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周立波 《懒蛋牌子·去抓赵子彬》:“人人都知道, 赵子彬 平生有三好:好喝大酒,好耍大钱,好看娘们。”
(2).指平素的志趣、情谊、业绩等。 晋 陶潜 《停云》诗:“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説彼平生?” 唐 裴度 《中书即事》诗:“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 唐子方 自有平生,他日不烦诸曲笔!”
(3).旧交;老交情。 唐 杨衡 《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诗:“何当真府内,重得款平生。” 宋 苏洵 《与欧阳内翰第三书》:“年近五十始识阁下,倾盖晤语,便若平生。” 清 张元赓 《张氏卮言·陈友石》:“大人閲其字迹,称善,即邀至舟中,茶罢对奕,欢若平生。”
(4).一生;此生;有生以来。《陈书·徐陵传》:“岁月如流,平生几何?晨看旅雁,心赴 江 淮 ;昏望牵牛,情驰 扬 越 。” 唐 韩愈 《遣兴联句》:“平生无百岁,歧路有四方。”《武王伐纣平话》卷下:“ 南宫适 用尽平生气力死战。”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这可以说是 朱延年 平生第一笔生意。”  ——《漢語大詞典》
精进(精進)jīng jìn
(1).精明上进;锐意求进。《汉书·叙传上》:“廼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分部收捕。” 颜师古 注:“精明而进趋也。” 宋 李纲 《雷阳与吴元中书》:“卦之象无所不取,而君子观之,无所不法。自彊不息,积小而大,非精进乎?”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三:“他像是个始终精进的人,意兴阑珊是同他绝对联不上的。”
(2).佛教语。为“六波罗蜜”之一。梵语vīrya的意译。谓坚持修善法,断恶法,毫不懈怠。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有优婆塞,姓 释 ,可二十餘家,是昔 浄王 之苗裔,故为四姓,住在故城中,为优婆塞,故尚精进,犹有古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懺悔须勇猛精进,力补前愆。”  ——《漢語大詞典》
念 niàn《國語辭典》

念 [ niàn ]

  1. 惦记、想念。如:「思念」、「挂念」。唐·白居易〈伤远行赋〉:「惟母念子之心,心可测而可量。」
  2. 忆念。佛教指将心清楚放在对象上而不忘失。如:「念佛」、「念施」。《大安般守意经·卷下》:「念出入息。」
  3. 吟诵、诵读。如:「念书」、「念经」、「念咒」。《红楼梦·第一四回》:「说著,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唤进来看视。」通「念」。
  4. 读、研习。如:「你现在念几年级?」、「他一念完中学,就开始工作了。」
  5. 反反复复述说著。如:「念念有词」、「她嘴巴一直念个不停」、「妈妈念你是为了你好。」
  6. 记住。《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7. 怜爱。唐·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卢山〉诗二首之二:「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1. 极短的时间。如:「一念顷」、「念念分明」。《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一六》:「偈曰:『一念。』释曰:『此上品忍但一刹那,无长时。』」
  2. 念头、想法。如:「杂念」、「一念之仁」。《红楼梦·第四回》:「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
  3. 二十。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九出》:「凑著个韶阳小道姑,年方念八,颇有风情。」通「廿」。
  4. 姓。如北周有念贤。
功名 gōng míng
(1).功业和名声。《庄子·山木》:“削迹损势,不为功名。” 成玄英 疏:“削除圣迹,损弃权势,岂存情於功绩,以留意於名誉!”《史记·管晏列传》:“吾幽囚受辱, 鲍叔 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宋 岳飞 《满江红》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续范亭 《莫干山》诗:“寳剑不存池水沸,三十功名赋等闲。”
(2).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巴金 《家》十三:“他从前怎样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漢語大詞典》
敛一(斂一)liǎn yī
谓敛聚宇宙的元气。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遂乃凝虚敛一,守仙闭方;智寂术尽,魄兀心亡。”  ——《漢語大詞典》
蓑 suō《國語辭典》

蓑 [ suō ]

  1. 用草或棕櫚葉做成的雨具。《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漢·毛亨·傳:「蓑,所以備雨。」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 以草覆蓋。《公羊傳·定公元年》:「三月,晉人執宋仲幾于京師。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漢·何休·注:「若今以草衣城是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