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百丈 bǎi zhàng
(1).极言高、深或远。 汉 枚乘 《七发》:“上有千仞之峯,下临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沈约 《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唐 韩愈 《次同冠峡》诗:“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北史·西域传·小月氏国》:“其( 小月氏国 )城东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谓百丈佛图也。”
(2).牵船的篾缆。《宋书·朱超石传》:“时军人缘 河 南岸,牵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为虏所杀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诗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诗舟行多用百丈,问之 蜀 人,云,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为大瓣,以麻索连贯其际,以为牵具,是名‘百丈’。”《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从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顺风,方使得布帆,风略小些,便要扯着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来就是縴子。” 清 黄遵宪 《下水船歌》:“百丈横牵上瀨舟,三朝三暮见 黄牛 。”
(3).借指井绳。 唐 杜甫 《铜瓶》诗:“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怀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为号,称“百丈禅师”。参阅《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漢語大詞典》
(2).牵船的篾缆。《宋书·朱超石传》:“时军人缘 河 南岸,牵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为虏所杀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诗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诗舟行多用百丈,问之 蜀 人,云,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为大瓣,以麻索连贯其际,以为牵具,是名‘百丈’。”《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从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顺风,方使得布帆,风略小些,便要扯着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来就是縴子。” 清 黄遵宪 《下水船歌》:“百丈横牵上瀨舟,三朝三暮见 黄牛 。”
(3).借指井绳。 唐 杜甫 《铜瓶》诗:“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怀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为号,称“百丈禅师”。参阅《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漢語大詞典》
开田(開田)kāi tián
垦荒为田。《管子·问》:“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士之身耕者几何家?”《汉书·食货志下》:“初置 张掖 、 酒泉郡 ,而 上郡 、 朔方 、 西河 、 河西 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颜师古 注:“开田,始开屯田也。”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得益开田四千顷,则尽可以给塞下五城矣。” ——《漢語大詞典》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 古同“悦”。
-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媒。
-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 责备:数~。
-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 古同“悦”。
大义(大義)dà yì
(1).正道;大道理。《易·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旧唐书·李晟传》:“ 晟 亦同劳苦,每以大义奋激士心,卒无叛离者。”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八:“你不该因私情而忘大义,你不该阻止她回家去看她那患病的母亲。”
(2).夫妇之义,谓婚姻。 汉 秦嘉 《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 天凤 中,乃之 长安 ,受《尚书》,略通大义。”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 ——《漢語大詞典》
(2).夫妇之义,谓婚姻。 汉 秦嘉 《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 天凤 中,乃之 长安 ,受《尚书》,略通大义。”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 ——《漢語大詞典》
究竟 jiū jìng
(1).穷尽。《史记·三王世家》:“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彊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汉 马融 《广成颂》:“上下究竟,山谷萧条,原野嵺愀,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魏书·儒林传·刘献之》:“ 献之 善《春秋》、《毛诗》,每讲《左氏》,尽《隐公八年》便止,云义例已了,不復须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説。”
(2).结束;完毕。《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南朝 陈 徐陵 《双林寺傅大士碑》:“洗浴究竟,扶坐著衣。”
(3).结局;结果。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三折:“师父,我 柳翠 将来的究竟,可是如何?” 清 黄宗羲 《〈明名臣言行录〉序》:“破城陷邑,智穷不能自免,则以亡卤降人为究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此事余不知其究竟,后数行,乃 毕公 权 撰成之。”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 孔子 的人生哲学正是以个人为本位,它的究竟是望人人成为俯仰无愧的圣贤。”
(4).佛教语。犹言至极,即佛典里所指最高境界。《大智度论》卷七二:“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 唐 王维 《西方变画赞》序:“究竟达于无生,因地从于有相。” 明 李贽 《六度解》:“此六度也,总以解脱为究竟,然必须持戒、忍辱以入禪定,而后解脱可得。”
(5).毕竟;到底。 宋 苏轼 《观妙堂记》:“欲求多分可以説者,如虚空花,究竟非实。”《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 檜 索笔署名,手颤不止,落墨污坏了奏牘。立刻教重换来,又復污坏,究竟写不得一字。” 清 李渔 《奈何天·崖略》:“红颜薄命有成律,不怕闺人生四翼。饶伊百计奈何天,究竟奈何天不得。” 曹禺 《雷雨》第二幕:“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6).推求;追究。《高子遗书·会语四》:“人要於身心不自在处,究竟一箇着落,所谓困心衡虑也。”《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我两个连忙就朝着那盏灯磕了头,算领了父母之命。究竟起来,他的父亲--我的公公,还在 山阳县 县监里,他的母亲--我的婆婆,还在 淮安城 饭店里呢!”
(7).深入研究;通晓。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狷洁》:“﹝ 郑所南 先生﹞晚年究竟性命之学,以寿终。” 清 黄宗羲 《〈赵渔玉诗钞〉序》:“少年向予欲学诗古文者,每阻之曰:‘究竟时文,而后可从事於此也。’”
(8).犹多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八:“ 老孙头 说着,把手里的貂皮递给 萧队长 看:‘这有啥好?我看和狗皮猫皮差不究竟。’”
(9).犹打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汝居此楼,作何究竟?” ——《漢語大詞典》
(2).结束;完毕。《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南朝 陈 徐陵 《双林寺傅大士碑》:“洗浴究竟,扶坐著衣。”
(3).结局;结果。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三折:“师父,我 柳翠 将来的究竟,可是如何?” 清 黄宗羲 《〈明名臣言行录〉序》:“破城陷邑,智穷不能自免,则以亡卤降人为究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此事余不知其究竟,后数行,乃 毕公 权 撰成之。”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 孔子 的人生哲学正是以个人为本位,它的究竟是望人人成为俯仰无愧的圣贤。”
(4).佛教语。犹言至极,即佛典里所指最高境界。《大智度论》卷七二:“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 唐 王维 《西方变画赞》序:“究竟达于无生,因地从于有相。” 明 李贽 《六度解》:“此六度也,总以解脱为究竟,然必须持戒、忍辱以入禪定,而后解脱可得。”
(5).毕竟;到底。 宋 苏轼 《观妙堂记》:“欲求多分可以説者,如虚空花,究竟非实。”《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 檜 索笔署名,手颤不止,落墨污坏了奏牘。立刻教重换来,又復污坏,究竟写不得一字。” 清 李渔 《奈何天·崖略》:“红颜薄命有成律,不怕闺人生四翼。饶伊百计奈何天,究竟奈何天不得。” 曹禺 《雷雨》第二幕:“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6).推求;追究。《高子遗书·会语四》:“人要於身心不自在处,究竟一箇着落,所谓困心衡虑也。”《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我两个连忙就朝着那盏灯磕了头,算领了父母之命。究竟起来,他的父亲--我的公公,还在 山阳县 县监里,他的母亲--我的婆婆,还在 淮安城 饭店里呢!”
(7).深入研究;通晓。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狷洁》:“﹝ 郑所南 先生﹞晚年究竟性命之学,以寿终。” 清 黄宗羲 《〈赵渔玉诗钞〉序》:“少年向予欲学诗古文者,每阻之曰:‘究竟时文,而后可从事於此也。’”
(8).犹多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八:“ 老孙头 说着,把手里的貂皮递给 萧队长 看:‘这有啥好?我看和狗皮猫皮差不究竟。’”
(9).犹打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汝居此楼,作何究竟?” ——《漢語大詞典》
宁 ( 寧 ) níng/nìng/zhù《國語辭典》
宁 [ zhù ]
名- 大門與屏風之間。《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宁。」
免 miǎn《國語辭典》
免 [ miǎn ]
动- 避开、脱逃。如:「避免」、「幸免于难」。《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 去除、省去。如:「免除」、「免费」、「减免」、「免税」。
- 脱去。《左传·哀公十六年》:「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
- 罢黜、革除。如:「罢免」、「黜免」。《汉书·卷四·文帝纪》:「遂免丞相勃,遣就国。」
- 姓。如汉代有免乙。
免 [ wèn ]
名- 古代一种脱冠扎发的丧服。《集韵·去声·问韵》:「絻,丧冠也。或省。」《左传·僖公十五年》:「穆姬闻晋侯将至……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晋·杜预·注:「免、衰、绖,遭丧之服。」通「絻」。
- 去冠扎发,穿著丧服,以示哀悼。《礼记·檀弓上》:「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同「絻 」。
费脚手(費脚手)fèi jiǎo shǒu
费事;麻烦。 宋 朱熹 《谷敬夫集大成说》:“来説似颇伤冗,费脚手,无餘味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