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爰有异粟,八节如鞭。

张商英宋代〕《进仰山瑞禾诗宋大雅十三章

彼修者禾,其穗七兮。夐古所无,今感格兮。

岁在庚辰,利见大人。十有二祀,而纪庚寅。乾坤六子,遇庚则新。

大人法天,有革有因。

皇帝孝仁,羹墙神考。遹追先猷,三代之道。炳然规模,百世之宝。

敢弗祇从,率意改造。

蔽自渊衷,恪遵熙丰。法非补完,熙丰是同。

乃戢干戈,不勤远略。烦敛是蠲,冗官是削。屏斥浮虚,尊敦俭朴。

舳舻尾衔,溯流通洛。

泉币既平,商旅云行。四民乐化,迭为重轻。

乃疏禁网,及释青枉。流徒赐还,鹿解禽放。戴恩和顺,涵泳旷荡。

父子怡怡,朋友交饷。

百度孔修,德泽滂流。官知奉法,吏畏纳赇。农夫熙熙,服我先畴。

桴鼓不鸣,奠枕靡忧。

职是善化,有赫临下。阴阳泰通,薰蒸陶冶。惠两柔风,太和塞野。

渗漉百嘉,芃芃禾稼。

帝宅中天,何知其然。四方郡国,咸奏丰年。丰年之象,何以昭宣。

爰有异粟,八节如鞭。

一本之上,双茎相向。穗叶敷荣,挺拔寻丈。

高而不危,神力扶持。同而能异,济物是宜。

彼修者禾,其实骈罗。天子万年,本枝蕃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八节

爰 yuán《國語辭典》

爰 [ yuán ]

  1. 于是。《书经·无逸》:「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文选·张衡·思玄赋》:「将荅赋而不暇兮,爰整驾而亟行。」
  1. 发语词,无义。《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1. 改变、更换。参见「爰田 」条。
  1. 姓。如汉代有爰盎。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异 ( 異 ) yì
异 [ yì ]
  1. 不同的:~乎。~说。~常。~己(与自己意见不同或利害相冲突的人)。~端(旧时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如“~~邪说”)。~化。~性。~样。大同小~。~曲同工。
  2. 分开:离~。~居。
  3. 另外的,别的:~日。~地。~国。~乡。~类。
  4. 特别的:奇~。~闻。~彩。奇才~能(特殊的才能)。
  5. 奇怪:惊~。诧~。怪~。
粟 sù《國語辭典》

粟 [ sù ]

  1. 植物名。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叶似玉蜀黍而较狭长。花小而密,呈圆锥花序。果实为粒状,黄色,可食。为北方粮食之大宗。俗称为「小米」。
  2. 谷实的总称。《淮南子·诠言》:「量粟而舂,数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治国。」
  3. 俸禄。《史记·卷六一·伯夷传》:「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4. 皮肤遇寒时在表面所起的小颗粒。宋·苏轼〈雪后书北台〉诗二首之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俗称为「鸡皮疙瘩」。
  5. 姓。如汉代有粟举。
八节(八節)bā jié
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八节。《周髀算经》卷下:“凡为八节二十四气。” 赵爽 注:“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唐 寒山 《诗》之二七一:“四时周变易,八节急如流。”《四游记·华光来千田国显灵》:“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景。”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鞭 biān《國語辭典》

鞭 [ biān ]

  1. 以鞭子抽打。如:「鞭打」、「鞭屍」。《說文解字·革部》:「鞭,毆也。」《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1. 一種皮製的長軟器具,用來驅使牲口或打人。如:「馬鞭」、「皮鞭」、「鞭長莫及」。也稱為「鞭子」。
  2. 一種古代的兵器。以鐵打造,有節,無刀刃。如:「鋼鞭」、「竹節鞭」、「三棱鞭」。
  3. 成串的爆竹。如:「鞭炮」。《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兩掛千頭百子旺鞭,放得震地價響。」
  4. 指長條形類似鞭子的物品。如:「教鞭」。
  5. 俗稱雄性動物的生殖器官。如:「牛鞭」、「鹿鞭」。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四折》:「今宵洞房花燭夜,試看狀元一條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