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江云山月想登临,仿佛图中见风采。

来复明代〕《赤壁图为胡允中赋

江空水落寒无波,倚天赤壁高嵯峨。雪堂老苏从二客,携酒夜载扁舟过。

中流扣舷发棹歌,有酒不饮当如何。鳜鱼三尺脍白雪,临风细酌金叵罗。

酒酣耳热歌再起,直溯空明三百里。一声孤鹤横江来,明月在天天在水。

酹月呼嫦娥,仰天听天语。洞箫吹彻广寒秋,却挟飞仙共高举。

人生行乐须及时,昨日少壮今日衰。功名自昔等炊黍,英雄徒为曹瞒悲。

画史独何心,丹青托千载。江云山月想登临,仿佛图中见风采。

后来游赏岂乏贤,文章不如元佑前。万金词赋烂星斗,追逐骚雅光联翩。

先生别去陵谷迁,漠漠宇宙迷荒烟。临皋鹤梦骨可仙,谁同此乐消闲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江云山月登临仿佛见风

江云(江云)
唐 杜甫 重简王明府 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乾。
唐 李绅 回望馆娃故宫 江云断续草绵连,云隔秋波树覆烟。
唐 章孝标 赠杭州严史君 鼓角自严寒海月,旌旗不动湿江云。
唐 张祜 访许用晦 小桥通野水,高树入江云。
唐 郑谷 赠泗口苗居士 江云寒不散,庭雪夜方深。
唐 皎然 送赟上人还京 沙鸟窥中食,江云入净衣。  ——《骈字类编》
山月
唐 卢照邻 早度分水岭 瑟瑟松风急,苍苍山月团。
唐 王勃 夜兴 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
唐 上官仪 入朝洛堤步行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唐 王维 蓝田山石门精舍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唐 李白 九日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唐 王昌龄 送张四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唐 李颀 渔父歌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
唐 韦应物 同褒子秋斋独宿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唐 李嘉祐 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县山水上太尉 鸣笳山月晓,摇旆野云低。
唐 戴叔伦 送张南史 草座留山月,荷衣远洛尘。
唐 李绅 过荆门 此时山月如衔镜,岩树参差互辉映。
唐 朱庆馀 题任处士幽居 山月吟时在,池花觉后香。
唐 白居易 嵩阳观夜奏霓裳 回临山月声弥怨,散入松风韵更长。
唐 刘禹锡 发苏州后登武丘寺望海楼 僧房已闭户,山月方出岭。
唐 皎然 待山月 夜夜忆故人,长教山月待。今宵故人至,山月知何在。
唐 张祜 题虎丘寺 雾青山月晓,云白海天秋。
唐 杜牧 登九峰楼 牛歌鱼笛山月上,鹭渚鹙梁溪日斜。
唐 温庭筠 西陵道士茶歌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唐 曹邺 早秋宿田舍 涧草疏疏萤火光,山月朗朗枫树长。
唐 皮日休 闲夜酒醒 醒来山月高,孤枕群书里。
元 赵孟頫 题孙登长啸图 空林无风万籁寂,长啸一声山月寒。  ——《骈字类编》
想 xiǎng《國語辭典》

想 [ xiǎng ]

  1. 思索、思考。如:「想办法」、「想不出所以然」。元·马致远〈夜行船·酒病花愁何日彻套·离亭宴煞〉:「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
  2. 欲、要、打算、希望。如:「想结婚」、「想出国」。《文选·刘琨·劝进表》:「四海想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
  3. 推测、猜度。如:「料想」、「推想」、「猜想」。《后汉书·卷七○·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4. 认为、觉得。如:「你想这样对不对?」、「我想你应该回家一趟。」
  5. 思念、怀念。如:「想念」。《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望风怀想,能不依依?」唐·杜甫〈客居〉诗:「览物想故国,十年别荒村。」
  6. 似、像。唐·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杜甫〈东屯月夜〉诗:「数惊闻雀噪,暂睡想猿蹲。」
  1. 念头、意念。如:「梦想」、「理想」、「不作此想」。《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萧洒出尘之想。」
登临(登臨)dēng lín
登山临水。也指游览。语本《楚辞·九辩》:“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禪於 姑衍 ,登临 翰海 。” 唐 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诗:“江山留胜跡,我辈復登临。” 金 元好问 《东园晚眺》诗:“一诗不尽登临兴,落日东园独倚栏。” 朱德 《游南泥湾》诗:“登临万花岭,一览羣山小。” 碧野 《白云·绿树·金花》:“我对这座名山仰慕已久,但却无缘登临。”  ——《漢語大詞典》
仿佛 fǎng fú
(1).似有若无貌;隐约貌。《淮南子·俶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 吕祖谦 《卧游录》载 晋 陶潜 《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今本《陶渊明集》作“髣髴”。
(2).好象。《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察其所言,仿佛一端。”《隶续·司空掾陈寔残碑》 洪适 释:“史传杂书、 蔡 集皆作‘仲弓’,惟《太丘坛碑》作‘仲躬’,此碑仿佛亦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夜星子》:“隐隐见窗纸有影,倐进倐却,仿佛一妇人,长六七寸,操戈骑马而行。”一本作“ 彷彿 ”。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 昆明 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伏在峰峦围绕的平原里,仿佛发着寂寞的微笑。”
(3).梗概;大略。《后汉书·班固传下》:“至令迁正黜色宾监之事焕扬宇内,而礼官儒林屯朋篤论之士而不传祖宗之仿佛,虽云优慎,无乃葸歟!” 李贤 注:“仿佛,犹梗概也。” 清 冯桂芬 《致李伯相书》:“ 桂芬 弱冠后南北奔走, 潞 河 淮 扬 寄跡颇久,往事犹记仿佛。” 郭沫若 《再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但赋文只叙述 文姬 在 匈奴 时情况的一些仿佛而止,没有叙述到她归 汉 途中或归 汉 后的经历。”
(4).效法。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引 宋 谢枋得 《江东运司策问》:“公卿谈学问自许 孔 孟 ,谈功业自许 伊 周 ,若限田,若乡饮,若论秀,若举选,皆欲仿佛 三代 ,此一事乃堪在 晋 人下乎?”
(5).相似;近似。 鲁迅 《书信集·致许广平》:“此地甚暖和,水尚未冰,与 上海 仿佛。” 郁达夫 《龙门山路》:“它的形势,和在 郎当岭 上,看下去的山村 梅家坞 ,有点相仿佛。” 靳以 《卖笑》:“他停住脚回过头来,看见一个和他年岁仿佛的男子,正从一辆崭新的雪佛兰车里走出来。”
(6).谓有近似或大概的印象。 鲁迅 《集外集拾遗·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从印画上,本来已经难于知道原画,只能仿佛的了。”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二:“那信恐怕没有被 达夫 保留,但写那信的心境直到现在都还能仿佛。”  ——《漢語大詞典》
图 ( 圖 ) tú
图 [ tú ]
  1. 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画。~案。~谱。~鉴。
  2. 指地图:《亚洲略~》。~穷匕见。
  3. 画:画影~形。
  4. 计谋,计划:宏~(亦作“弘图”、“鸿图”)。良~。
  5. 谋取,希望得到:~谋。~利。企~。妄~。励精~治。唯利是~。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见风(見風)jiàn fēng
谓犯人告便,放风。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三折:“哥哥,你在这里,我要见风去也。”
被讽刺。风,通“ 讽 ”。 明 张居正 《答奉常陆五台论治体用刚书》:“僕所以恳恳救之者,盖以仰答圣恩,下明臣节耳,非欲为沽名之事也,而丈乃以 潞公 见风,误矣。”一本作“ 见讽 ”。  ——《漢語大詞典》
采 ( 埰 採 ) cǎi/cài《國語辭典》

采 [ cǎi ]

  1. 摘取。《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宋·陸游〈春晚即事〉詩四首之四:「老農愛犢行泥緩,幼婦憂蠶采葉忙。」
  2. 擇取。《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3. 蒐集。《漢書·卷三○·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唐·柳宗元〈永州鐵爐步志〉:「予以為古有太史,觀民風,采民言。若 是者,則有得矣。」
  4. 掘取。漢·桓寬《鹽鐵論·復古》:「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煮鹽。」
  1. 有顏色的帛。《漢書·卷九一·貨殖傳》:「文采千匹。」唐·顏師古·注:「帛之有色者曰采。」
  2. 色彩。《禮記·月令》:「命婦官染采。」
  3. 神色。如:「神采」、「興高采烈」。《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儒林外史·第八回》:「前晤尊公大人,幸瞻丰采。」
  4. 文彩。《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文質疏內兮,眾不知余之異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采 [ cài ]

  1. 參見「采地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