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闭塞(閉塞)bì sè
(1).堵塞。《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琴》:“如有所穷困,其道闭塞,不得施行,及有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於琴,以抒其意,以示后人。” 宋 苏辙 《乞罢修河司札子》:“ 李伟 輒敢献言,欲闭塞北流,回復 大河 。” 闻一多 《死水·闻一多先生的书桌》:“钢笔说烟灰闭塞了他的嘴。”
(2).交通不便;偏僻。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其叠级架梯,亦久废无存,今遂不觉闭塞。余谓不闭塞不奇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其地闭塞不通久矣。” 丁玲 《杜晚香·“妈妈”回来了》:“ 杜晚香 仍旧留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沟。”
(3).消息不灵通。 宋 苏轼 《答李端叔书》:“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駡。輒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八:“我深居穷乡僻壤,已变成聋盲之辈,既看不到,又听不见,对外边的情况,毫无所知,深感闭塞。”
(4).风气不开通。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譬如说某地风气闭塞,也未必无一二开通的人,但记载批评,总要据大多数立言,这一二人决遮不了大多数。”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为了得到她,他的风气闭塞的家乡,博得一身狼藉的名声,好像别人所诟骂的,他把她‘拐骗’出来了。” ——《漢語大詞典》
(2).交通不便;偏僻。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其叠级架梯,亦久废无存,今遂不觉闭塞。余谓不闭塞不奇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其地闭塞不通久矣。” 丁玲 《杜晚香·“妈妈”回来了》:“ 杜晚香 仍旧留在这个闭塞的小山沟。”
(3).消息不灵通。 宋 苏轼 《答李端叔书》:“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駡。輒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八:“我深居穷乡僻壤,已变成聋盲之辈,既看不到,又听不见,对外边的情况,毫无所知,深感闭塞。”
(4).风气不开通。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譬如说某地风气闭塞,也未必无一二开通的人,但记载批评,总要据大多数立言,这一二人决遮不了大多数。”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为了得到她,他的风气闭塞的家乡,博得一身狼藉的名声,好像别人所诟骂的,他把她‘拐骗’出来了。” ——《漢語大詞典》
三关(三關)sān guān
(1).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 上党关 、 壶口关 、 石陉关 。约在今之 山西 东南部。《后汉书·冯衍传上》:“夫 上党 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彊敌?” 李贤 注:“三关,谓 上党关 、 壶口关 、 石陘关 。”(2) 阳平关 (今 陕西 沔县 西)、 江关 (今 四川 奉节 东)、 白水关 (今 四川 旧 昭化 西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三关电扫, 刘禪 入臣。” 李善 注:“蜀有 阳平 、 江关 、 白水关 。”(3) 平靖关 、 武胜关 、 黄岘关 。在今 河南 信阳 南。《南齐书·州郡志下》:“ 泰始 中,立州於 义阳郡 。有三关之隘。”(4) 溢津关 、 瓦桥关 、 淤口关 。在今 河北 雄县 、 霸县 一带。《新五代史·周世宗纪》“﹝六年夏四月﹞辛丑,取 益津关 ,以为 霸州 。癸卯,取 瓦桥关 ,以为 雄州 ” 宋 徐无党 注:“ 世宗 下三关, 瓦桥 、 益津 以建州及见, 淤口关 止置寨,故旧史、实録皆闕不书。”(5) 明 代以 雁门 、 宁武 、 偏头 为外三关,在今 山西 太原 之北;以 居庸 、 紫荆 、 倒马 为内三关,在今 河北 曲阳 之北。《明史·翟鹏传》:“增游兵三支,分驻 雁门 、 寧武 、 偏头 ……又於 宣 、 大 三关间,各设劲兵。”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三关者, 雁武 、 宁武 、 偏头 也。在 太原 之北, 大同 之南。” 清 冯桂芬 《费树臣饮马长城图小影序》:“ 曲阳 在 居庸 、 紫荆 、 倒马 内三关之南,距 倒马 百二十里。”
(2).指人体的三个重要部分,说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术训》:“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黄庭内景经·三关》:“三关之中精气深,九微之内幽且阴。” 梁丘子 注:“据下文,口、手、足为三关。又 元阳子 以明堂、洞房、丹田为三关。”
(3).特指下丹田。《黄庭内景经·脾长》:“闭塞三关握固停。” 梁丘子 注:“脐下三寸为元关,亦曰三关,言固精护气不妄施泄。” 前蜀 杜光庭 《王宗玠宅弘农郡夫人降圣日修大醮词》:“正身心於九室,捡神气於三关。”《西游记》第四一回:“须臾间,气透三关,转明堂,衝开孔窍,叫了一声:‘师父啊!’”
(4).中医学名词。小儿指纹诊断法的三个部位,又称三指关。即风关、气关、命关。《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四诊总括: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热寒。”注:“三关者,手虎口处风、气、命三关也。” ——《漢語大詞典》
(2).指人体的三个重要部分,说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术训》:“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黄庭内景经·三关》:“三关之中精气深,九微之内幽且阴。” 梁丘子 注:“据下文,口、手、足为三关。又 元阳子 以明堂、洞房、丹田为三关。”
(3).特指下丹田。《黄庭内景经·脾长》:“闭塞三关握固停。” 梁丘子 注:“脐下三寸为元关,亦曰三关,言固精护气不妄施泄。” 前蜀 杜光庭 《王宗玠宅弘农郡夫人降圣日修大醮词》:“正身心於九室,捡神气於三关。”《西游记》第四一回:“须臾间,气透三关,转明堂,衝开孔窍,叫了一声:‘师父啊!’”
(4).中医学名词。小儿指纹诊断法的三个部位,又称三指关。即风关、气关、命关。《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四诊总括: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热寒。”注:“三关者,手虎口处风、气、命三关也。” ——《漢語大詞典》
握固 wò gù
屈指成拳。《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 魏源 正义:“握固,谓以四指握拇指也。” 宋 苏轼 《龙虎铅汞论》:“人能正坐瞑目,调息握固,心定息微,则徐闭之。”《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牛黄清心丸》:“牛黄清心实中藏,痰壅神昏不语言,口眼喎斜形气盛,两手握固紧牙关。” ——《漢語大詞典》
停 tíng《國語辭典》
停 [ tíng ]
动- 中止。如:「停办」、「停止」、「雨停了」。
- 止留、暂时居留。如:「停留」。《三国演义·第一○六回》:「雨水不住,营中泥泞,军不可停,请移于前面山上。」
- 放置、搁置。如:「停放」。《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范式传》:「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把棺材就停在房子中间,开了几日丧。」
- 稳当、妥贴。《西游记·第三回》:「悟空将金冠、金甲、云履都穿戴停当。」《儒林外史·第五回》:「当下商议已定,一切办的停妥。」
三气(三氣)sān qì
(1).指太初、太始和太素之气。 唐 吴筠 《高士咏·混元皇帝》:“玄元九仙主,道冠三气初。” 前蜀 杜光庭 《忠州谒禹庙醮词》:“三气肇胎,九元裁质。”按,《广雅·释天》:“太初,气之始也,生於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於戌仲,清者为精,浊者为形也。太素,质之始也,生於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於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参阅《易纬·乾凿度》。
(2).指天、地、人之气。《宋书·礼志一》:“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以应天地三气三色。”《小学绀珠·艺文·三坟》引 汉 马融 曰:“三气,天、地、人之气。”
(3).道教语。指太阴、太阳、中和之气。《太平经·名为神诀书》:“太阴、太阳、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人为枢机,故当深知之。”
(4).道教语。指上中下三丹田之气。《黄庭内景经·呼吸》:“留胎止精可长生,三气右徊九道明。” 梁丘子 注:“三气,谓三丹田之气。”
(5).中医指六气中的第三气,即暑气,属于相火。《医宗金鉴·运气要诀·六气胜复歌》“邪气有餘必有復,胜病将除復病萌”注:“时有常位者,谓胜之时在前,司天天位主之;自初气以至三气,此为胜之常也。” ——《漢語大詞典》
(2).指天、地、人之气。《宋书·礼志一》:“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以应天地三气三色。”《小学绀珠·艺文·三坟》引 汉 马融 曰:“三气,天、地、人之气。”
(3).道教语。指太阴、太阳、中和之气。《太平经·名为神诀书》:“太阴、太阳、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人为枢机,故当深知之。”
(4).道教语。指上中下三丹田之气。《黄庭内景经·呼吸》:“留胎止精可长生,三气右徊九道明。” 梁丘子 注:“三气,谓三丹田之气。”
(5).中医指六气中的第三气,即暑气,属于相火。《医宗金鉴·运气要诀·六气胜复歌》“邪气有餘必有復,胜病将除復病萌”注:“时有常位者,谓胜之时在前,司天天位主之;自初气以至三气,此为胜之常也。” ——《漢語大詞典》
右回(右回)
晋书挚虞传诏纤阿而右回兮觌朱明之赫戏右又作徊黄庭内景经留胎止精可长生三气回九道明右又作回张耒柯山赋入东门而 回兮原迤靡以相属 ——《骈字类编》
九道 jiǔ dào
(1).九州的道路。《左传·襄公四年》:“芒芒 禹 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杜预 注:“启开九州之道。”《史记·河渠书》:“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 张守节 正义引 颜师古 曰:“通九州之道。”
(2).古人指日月运行的轨道。 汉 王充 《论衡·说日》:“日月有九道。” 晋 成公绥 《天地赋》:“ 望舒 弭节於九道, 羲和 正轡於中黄。”
(3).指九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昔 禹 脩九道,《书》録其功; 后稷 躬稼,《诗》列于雅。”
(4).犹言许多道。 唐 李白 《庐山谣》:“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唐 李白 《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诗:“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
(5).九门学问。《鹖冠子·学问》:“如於初问,终於九道。一曰道德,二曰阴阳,三曰法令,四曰天官,五曰神徵,六曰伎艺,七曰人情,八曰械器,九曰处兵。” ——《漢語大詞典》
(2).古人指日月运行的轨道。 汉 王充 《论衡·说日》:“日月有九道。” 晋 成公绥 《天地赋》:“ 望舒 弭节於九道, 羲和 正轡於中黄。”
(3).指九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昔 禹 脩九道,《书》録其功; 后稷 躬稼,《诗》列于雅。”
(4).犹言许多道。 唐 李白 《庐山谣》:“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唐 李白 《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诗:“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
(5).九门学问。《鹖冠子·学问》:“如於初问,终於九道。一曰道德,二曰阴阳,三曰法令,四曰天官,五曰神徵,六曰伎艺,七曰人情,八曰械器,九曰处兵。” ——《漢語大詞典》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動-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 神靈。如:「神明」。
-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