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疲篙日向狂波砥,在水仍歌行路难。

郭之奇明代〕《念三日抵阳朔雨湍添濑感而有述

羁客从人敢自安,孤舟作伴祇惊湍。云垂百仞临流壁,雨破千层沸石滩。

窈壑初惊龙虎睡,殊峰夙费鬼神剜。疲篙日向狂波砥,在水仍歌行路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日向狂波行路难

疲 pí《國語辭典》

疲 [ pí ]

  1. 劳累,困乏的样子。如:「精疲力尽」。《红楼梦·第一九回》:「且说荣《管子·小匡》:「故使天下诸侯以疲马犬羊为币。」
  2. 商品价格低落,买卖的情况稀少。如:「外汇市场行情疲软。」
  1. 使劳累。《左传·成公十六年》:「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
  2. 厌倦。如:「乐此不疲」。
篙 gāo《國語辭典》

篙 [ gāo ]

  1. 撑船的竹竿或木棍。如:「撑篙」。明·孙承宗〈渔家〉诗:「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 凉月雪模糊。」
日向
宋史日本国传西海道有筑前筑后丰前丰后肥前肥后日向大隅萨摩凡九州共统九十三郡又熊曜琅琊台观日赋日向濛汜云横丽谯论戴叔伦寄呈王侍郎诗日向江湖老此心谁为  ——《骈字类编》
狂波 kuáng bō
狂澜。喻猛烈的潮流。 唐 薛能 《题后集》诗:“诗源何代失澄清,处处狂波污后生。” 清 郑开禧 《得兰石蜀中书却寄》诗:“故人 邛蜀 有书来,为説狂波不易廻。俗学久愁元气薄,束脩先取陋规裁。”  ——《漢語大詞典》
砥 dǐ《國語辭典》

砥 [ dǐ ]

  1. 质地细致、缜密的磨刀石。《书经·禹贡》:「砺砥砮丹。」汉·孔安国·传:「砥细于砺,皆磨石也。」《淮南子·说山》:「厉利剑者必以柔砥。」
  1. 磨。《孙子·九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句下宋·何延锡·注:「砥甲砺刃,并气一力。」《淮南子·修务》:「弓待檠而后能调,剑待砥而后能利。」
  2. 修养、磨炼。《淮南子·道应》:「文王砥德修改,三年而天下二垂归之。」《史记·卷六一·伯夷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水 shuǐ《國語辭典》

水 [ shuǐ ]

  1. 无色无臭的液体。由氢气与氧气化合而成。
  2. 汁、液。如:「墨水」、「药水」、「橘子水」、「柠檬水」。
  3. 海、河、江、湖的总称。如:「汉水」。《书经·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水星的简称。参见「水星 」条。
  6. 额外的收入、费用。如:「捞油水」。《邻女语·第二回》:「你一路上发的水还不彀么?还要到这地方来想方么?」
  7. 量词。计算衣物刷洗次数的单位。如:「这件衣服洗两水就走样了。」
  8. 姓。如明代有水苏民。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瓜果等多汁而不脆甜。如:「这梨吃起来水水的,不脆。」
仍 réng《國語辭典》

仍 [ réng ]

  1. 因循、沿袭。《文选·张衡·思玄赋》:「夫吉凶之相仍兮,怕反庂而靡所。」唐·柳宗元〈封建论〉:「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
  1. 屡次、频频。《国语·周语下》:「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汉书·卷九·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
  2. 依然、还。如:「他的病仍不见好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 于是、因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南史·卷四九·刘怀珍传》:「与崔祖思友善……及闻祖思死,恸哭,仍得病,建元二年卒。」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行路难(行路難)xíng lù nán
(1).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 唐 杜甫 《宿府》诗:“风尘荏苒音书絶,关塞萧条行路难。”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 羊曇 善唱乐, 桓伊 能挽歌,及 山松 《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 陈去病 《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 长安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