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敢深良价藏,刺颖及囊橐。

黄衷明代〕《万县

川东十数州,此地事征榷。醝贩浮大航,蛮賨日交错。

絮饵靡铢遗,焉能漏金艧。敢深良价藏,刺颖及囊橐。

市算鸡豚馀,琐细尽薇藿。追惟作法谁,意岂佐公约。

往虞值蓝鄢,多垒亘郊陌。征人疲后爨,关吏谢不获。

监司鄙冗杂,主者必倅幕。虽无数橐驼,亦已鲜琴鹤。

显王御上世,赋税且云薄。末造计舟车,谅匪明哲则。

逆取苟毫芒,渔怨常十百。仄闻清静理,固不在资墨。

刀锥将尽争,何以禦民忒。厉禁如可堕,商旅返安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良价囊橐

敢 gǎn《國語辭典》

敢 [ gǎn ]

  1. 有膽識、毫不畏懼人的。如:「勇敢」、「果敢」。《荀子·非十二子》:「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1. 有膽量、不畏懼。如:「敢作敢當」。《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2. 表示冒昧。如:「敢請」。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不勝慺慺之至,敢陳薦以聞。」《水滸傳·第一六回》:「敢問軍師用甚計策,賺得本人上山?」
  3. 豈。《左傳·昭公三十年》:「若得從君而歸,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4. 莫非、大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你敢是不肯,故意將錢鈔哄我?」《水滸傳·第五三回》:「不是我,你敢錯認了!」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1.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2.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3.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4.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5.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良价(良價)liáng jià
善价;高价。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於朝市。”  ——《漢語大詞典》
藏 cáng/zàng《國語辭典》

藏 [ cáng ]

  1. 储存。如:「收藏」、「储藏」。《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2. 隐匿。如:「躲藏」、「藏拙」、「藏污纳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唐·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3. 怀抱。《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1. 姓。如南朝宋有藏凝之。

藏 [ zàng ]

  1. 储存东西的地方。如:「宝藏」。《礼记·月令》:「命百官,谨盖藏。」《史记·卷三○·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
  2. 内脏。《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通「脏」。
  3. 西藏的简称。如:「蒙藏一带」。
  4. 边疆民族。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西藏、西康、青海一带。旧称为「吐蕃」。
  5. 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如:「道藏」、「藏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宝台大寺,为立禅师所建,三年前立师东游请藏,久离此山。」
刺 cì/cī《國語辭典》

刺 [ cì ]

  1. 以尖銳的東西扎入。如:「穿刺」。《廣韻·入聲·昔韻》:「刺,穿也。」宋·陸游〈出塞曲〉:「佩刀一刺山為開,壯士大呼城為摧。」
  2. 暗殺。如:「行刺」、「刺殺」。《爾雅·釋詁上》:「刺,殺也。」《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豫讓傳》:「(豫讓)​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
  3. 以尖銳的話指出別人的過失。如:「諷刺」、「譏刺」。《漢書·卷八九·龔遂傳》:「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
  4. 暗中打聽。如:「刺探」。《漢書·卷七四·丙吉傳》:「馭吏因隨驛騎至公車刺取,知虜入雲中、代郡,遽歸府見吉白狀。」唐·顏師古·注:「刺,謂探候之也。」
  5. 刺激使產生不好的感覺。如:「刺眼」、「刺耳」、「刺鼻」。
  1. 細而尖銳的東西。如:「竹刺」、「芒刺」、「魚刺」。
  2. 名片、名帖。如:「名刺」、「刺帖」、「投刺」。
  3. 姓。如唐代有刺正甫。
颖 ( 穎 ) yǐng
颖 [ yǐng ]
  1. 禾的末端,植物学上指某些禾本科植物小穗基部的苞片:~果。
  2. 东西末端的尖锐部分:锋~。
  3. 才能出众:聪~。~悟。~慧。~异。新~。
及 jí《國語辭典》

及 [ jí ]

  1. 到、到達。如:「及至」、「及第」、「推己及人」。《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唐·李頎〈送陳章甫〉詩:「鄭國遊人來及家,洛陽行子空歎息。」
  2. 趕得上。如:「及時」、「及早」、「來得及」、「迅雷不及掩耳」。
  3. 比得上。《論語·公冶長》:「非爾所及也。」唐·李白〈贈汪倫〉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 牽涉、發生關係。如:「波及」、「涉及」、「言不及義」。
  5. 古君位傳襲制度中兄弟相傳。如:「兄終弟及」。《禮記·禮運》:「大人世及以為禮。」
  1. 與、和。《書經·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唐·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囊橐 náng tuó
(1).袋子。《诗·大雅·公刘》:“迺裹餱粮,于橐于囊。” 毛 传:“小曰橐,大曰囊。” 郑玄 笺:“乃裹粮食於囊橐之中。”
(2).借指粮仓、粮库。 宋 苏轼 《上韩魏公论场务书》:“ 凤翔 、 京兆 ,此两郡者, 陕西 之囊橐也。”
(3).囊括;聚集。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夫音者始於宫,散於商,成於角徵羽,莫不根柢囊橐於宫商也。” 清 王晫 《今世说·豪爽》:“﹝ 汪汝谦 ﹞几沉而才老,热肠侠骨,囊橐一世之志气。”
(4).指行李财物。 唐 白行简 《李娃传》:“及旦,尽徙其囊橐,因家於 李 之第。”《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张氏 却将囊橐检点,那曾还剩得分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奚奴温酒》:“归附后,公携入京,公死,囊橐皆为所有,因而巨富。”
(5).窝藏,包庇。亦以喻庇护所。《汉书·张敞传》:“ 广川王 姬昆弟及王同族宗室 刘调 等通行为之囊橐,吏逐捕穷窘,踪迹皆入王宫。” 颜师古 注:“言容止贼盗,若囊橐之盛物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七年》:“既不能深有所伤,而终亦不敢明言以擣其囊橐窟穴之所在。” 清 戴名世 《抚盗论》:“呜乎,天之亡人国,假手於羣盗,羣盗又假手文武大吏以为囊橐,其祸岂偶然哉!”
(6).犹勾结。 唐 元稹 《唐庆万年县令》:“輦轂之下,豪黠僄轻。扰之则狱市不容,缓之则囊橐相聚。”《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因循岁月,积弊已久,是以胥吏得以囊橐为姦,贿赂公行而莫之谁何。”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