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正眼洞明,纤毫不立。

释克勤宋代〕《偈五十三首 其四十一

太虚寥廓,万汇森然。正眼洞明,纤毫不立。孤峻处祖师莫近,坦夷处人天共知。

击开大解脱门,识取无面目汉。芍药花开菩萨脸,棕榈叶散夜叉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正眼洞明纤毫

正眼 zhèng yǎn
(1).即正法眼藏。《景德传灯录·希运禅师》:“ 马大师 下有八十八人坐道场,得 马师 正眼者,止三两人。”参见“ 正法眼藏 ”。
(2).谓眼睛正视目标。表示注意和重视。《水浒传》第三一回:“ 青州 官军捕盗,不敢正眼覷他。”《红楼梦》第一一七回:“我若见了他,他从不拿正眼瞧我一瞧。” 茅盾 《过年》:“刚才因为赌气,她故意不管那什么年糕,连正眼也没看一眼。”  ——《漢語大詞典》
洞明 dòng míng
(1).通晓;明了。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 跋摩 ﹞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博晓四含。”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周羣 尝学山中,忽有白猿化为老人而至,授 羣 书一卷,乃 黄帝 而下历日也。 羣 遂洞明阴阳。” 茅盾 《清明前后》第三幕:“﹝ 金澹庵 ﹞人情练达,世故洞明。”
(2).通亮。  ——《漢語大詞典》
纤毫(纖毫)xiān háo
亦作“纎豪”。 极其细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君秉国之钧,正色处中,纤毫之恶,靡不抑退。”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清修公正,纤毫无私。” 唐 杜甫 《夏夜叹》:“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朱子语类》卷十八:“前圣后圣心心一符,如印记相合,无纎豪不似处。”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噶雄》:“月射四壁,纤毫毕照。” 叶圣陶 《倪焕之》六:“这可爱的剪影,纤毫不漏地印在 焕之 的眼里,同时也印在他的心里。”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立 lì《國語辭典》

立 [ lì ]

  1. 直身站著。如:「站立」、「立正」。《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
  2. 竖起。如:「竖立」、「立竿见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又将两扇门立在墙边,先去吹灭了灯火。」
  3. 设置。如:「立庙」、「私立小学」。《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4. 制定、订定。如:「立法」、「立案」、「立宪」。
  5. 建树、成就。如:「立威」、「三十而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6. 存在。如:「独立」、「誓不两立」。
  1. 即刻。如:「立刻」。《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剑坚,故不可立拔。」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立如子。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