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尚友古人诚我志,折腰儿辈岂吾便。

龚诩明代〕《寒家况味诗三首 其二

人道先生贫可怜,先生自幸省忧煎。诗无俗气篇篇好,菊有清香朵朵鲜。

尚友古人诚我志,折腰儿辈岂吾便。老妻莫管瓶无粟,自有韩康卖药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尚友古人折腰儿辈便

尚友 shàng yǒu
(1).上与古人为友。《孟子·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宋 朱熹 《陶公醉石归去来馆》诗:“予生千载后,尚友千载前。”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满洲二理学之士》:“近日士大夫皆不尚友 宋 儒,虽 江 浙 文士之藪,其仕朝者无一人以理学著。”
(2).指与高于己者交游。 明 李贽 《覆耿中丞书》:“僕尚友四方,愿欲生死於友朋之手而不可得。”  ——《漢語大詞典》
古人 gǔ rén
(1).古时的人。《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 汉 班昭 《东征赋》:“盍各言志,慕古人兮。” 唐 韩愈 《复志赋》:“考古人之所佩兮,閲时俗之所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古人行事,殊非今人所及。”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2).指亡故之人。《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按,此指亡妻。《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復奉齐酎见 高祖 之庙乎!” 颜师古 注:“古人谓先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黄州忆王子立》:“ 张师厚 久已死,今年 子立 復为古人,哀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李兄 果是我八拜至交,指望再得相会,谁知已作古人!” 鲁迅 《热风·望勿“纠正”》:“ 汪原放 君已经成了古人了。”
(3).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的人类。亦称早期智人。如我国的 广东 马坝 人、 湖北 长阳 人和 山西 丁村 人等。  ——《漢語大詞典》
诚 ( 誠 ) chéng
诚 [ chéng ]
  1. 真心:~恳。~朴。~实。~挚。忠~。心悦~服。
  2. 实在,的确:~然。~有此事。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志 ( 誌 ) zhì《國語辭典》

志 [ zhì ]

  1. 意向、抱负、决心。如:「意志」、「志同道合」。《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2. 记录事物的书。如:「府志」、「三国志」。《周礼·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
  3. 姓。如元代有志能。
  1. 记载、记录。《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通「志」。
  2. 牢记。如:「永志不忘」。《荀子·子道》:「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
折腰 zhé yāo
亦作“ 折要 ”。
(1).弯曲的腰。 汉 刘向 《列女传·锺离春》:“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指……折腰、出胸,皮肤若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南本则聋瞽、喑哑、驮背、折腰诸恶状,无一不备於身矣。”
(2).谓弯着腰。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折腰而趋,流汗喘乏。”
(3).弯腰行礼。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墅西 飞龙山 神, 庭凑 往祭之。将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折腰於 庭凑 ;及入庙,神乃侧坐。” 明 宋濂 《虎跑泉铭》:“拔剑刺山,水为之涌;折腰拜井,泉乃仰流。” 清 陈鳣 《对策·拜礼》:“介者不拜,故以肃为礼,以其不可折要也。”
(4).借指鞠躬礼。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泰西各国使臣咸请覲见,先自言用西礼折腰者三,不习 中国 拜跪。”
(5).《晋书·隐逸传·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后以“折腰”为屈身事人之典。 唐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华髮长折腰,将貽 陶公 誚。” 宋 贺铸 《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诗:“伊人 濮阳 秀,方厌折腰辱。” 清 方文 《彭泽怀古》诗:“折腰非所愿,解组亦何难。”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为了我们的事业,就是一升米需要折腰,他也可以折了。”
(6).崇敬,倾倒。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7).古百戏节目之一。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瓶、筋斗、擎戴之类。”
(8).舞貌。 南朝 梁简文帝 《小垂手》诗:“折腰应两笛,顿足转双巾。”《云笈七籤》卷一○六:“ 王华 作唱, 西妃 折腰。”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垢》:“ 柳姬 ,我不见你舞了,好一折腰,试他垂手。”
(9).指格律诗中的失黏格。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絶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郭绍虞 注:“案八句折腰当亦指失黏之格。” 清 冯班 《钝吟杂录·严氏纠缪》:“折腰者,如絶句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不用黏者是也。”
(10).见“ 折腰步 ”。  ——《漢語大詞典》
儿辈(兒輩)ér bèi
孩子们;后辈。《晋书·王羲之传》:“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 宋 杨万里 《昨日访子上不遇》诗:“昨携儿辈叩云关,绕遍巖花恣意看。” 宋 戴复古 《题梅岭云封四绝》之四:“儿辈欲知当日事,青山解语水能谈。”  ——《漢語大詞典》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1.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1.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1. 參見「吾吾 」條。
便 biàn/pián《國語辭典》

便 [ biàn ]

  1. 順、順利、方便。如:「便利」、「不便之處」。《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宋·陸遊〈初發夷陵〉詩:「今朝喜處君知否?三丈黃旗舞便風。」
  2. 簡單的、非正式的。如:「便服」、「便鞋」、「便條紙」、「家常便飯」。
  3. 靈敏、輕巧、敏捷。《莊子·應帝王》:「猿狙之便。」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1. 適宜、合宜。如:「便於攜帶」。《南史·卷三五·顧覬之傳》:「率皆即日不宜於人,方來未便於公,名與實反,有乖政體。」
  2. 有利於。《韓非子·孤憤》:「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史記·卷七十七·信陵君列傳》:「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3. 熟習。《三國志·卷七·魏書·呂布傳》:「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隋書·卷五○·郭榮傳》:「孝先於上流縱天筏以擊浮橋,護令榮督便水者引取其筏。」
  4. 排泄屎、尿。如:「便尿」。《漢書·卷五九·張湯傳》:「(安世)​為光祿勳,郎有醉小便殿上。」
  1. 方便的時候。如:「便中請來個電話。」、「得便就幫你送過去。」
  2. 機會。《文選·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唐·李華〈弔古戰場文〉:「吾想夫北風振漢,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3. 屎、尿等的排泄物。如:「大便」、「小便」、「糞便」。
  1. 即、就。《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紅樓夢·第四回》:「每日或飯後,或晚間,薛姨媽便過來,或與賈母閒談,或和王夫人相敘。」
  2. 豈、難道。表反問的語氣。宋·文同〈可笑口號七章之一〉:「若無書籍兼圖畫,便不教人白髮生?」《董西廂·卷八》:「姑舅做親,便不敗壞風俗?」
  1. 縱然、即使。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便 [ pián ]

  1. 姓。如漢代有便樂成。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