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上人家在衡山陬,好奇早作黔山游。

何绍基清代〕《宝相山赠心印上人

上人家在衡山陬,好奇早作黔山游。锡飞杯渡不知远,荒山宴坐忘春秋。

中年乡思不可鞚,七十二峰时入梦。于今了了复玄玄,如叶脱枝茧离瓮。

山中宝相比月圆,楼阁虚明秋照天。我心怀归不能语,却觅来途下山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上人衡山好奇早作山游

上人 shàng rén
(1).道德高尚的人。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下》:“闻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闻道而弗取藏,知道而弗取行也,则谓之下人也。”
(2).《释氏要览·称谓》引古师云:“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自 南朝 宋 以后,多用作对和尚的尊称。《南史·宋纪上》:“尝游 京口 竹林寺 ,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惊以白帝,帝独喜曰:‘上人无妄言。’” 宋 苏轼 《吉祥寺僧求阁名》诗:“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清 陈梦雷 《为心月上人书纸》:“今我上人,号为 心月 ,世人观者莫於心外别求月体,莫於月外别作心相。”
(3).居于上位的人,指君主。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六经·正乱》:“上人正一,下人静之,正以侍(待)天,静以须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贝锦一成,泣血剖心,上人终不见信,如 宋真宗 者,今监司千万中无一人也。”
(4).旧时对主人的称呼。《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上人里头派了 芸儿 在家照应,不必送殯;下人里头,派了 林之孝 的一家子照应拆棚等事。”《天雨花》第一回:“前后左右皆侍女,上人簇拥在中心。”
(5).方言。子女对父母或祖父母的称呼。 茹志鹃 《妯娌》:“ 红英 嘴里机械的跟着称呼,脑子里却想着昨天在青年团小组会上同志们给自己做鉴定时,嘱咐的那些话:‘对上人要尊敬,劳动要走在前面。’”
凌驾于他人之上。《左传·桓公五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  ——《漢語大詞典》
家 jiā/jia/jie《國語辭典》

家 [ jiā ]

  1. 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如:「家庭」、「回家」。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2. 一門之內共同生活的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3. 學術流派。如:「儒家」、「道家」、「百家爭鳴」、「一家之言」。
  4. 經營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如:「農家」、「商家」、「店家」、「少東家」。
  5. 尊稱學有專長或有專門技術的人。如:「專家」、「文學家」、「科學家」。
  6. 自稱或稱別人。如:「自家」、「咱家」、「哀家」、「姑娘家」、「小孩子家」、「婦道人家」。
  7. 古代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與「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8. 私有財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9. 量詞。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如:「住戶不滿十家」、「三家報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開了三家分公司。」
  10. 姓。如周代有家伯。
  1. 居住。《文選·江淹·別賦》:「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
  1. 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如:「家父」、「家母」、「家兄」。
  2. 家中的。如:「家事」、「家人」、「家產」、「家業」、「家僮」。
  3. 家中飼養的。如:「家畜」、「家禽」。
  1. 置於句中。相當於「地」、「的」。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他道俺哥哥十分家沉醉,且吃些兒熱湯熱水。」《西遊記·第五一回》:「大碗家寬懷暢飲。」

家 [ gū ]

  1. 對女子的尊稱。《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同「姑 」。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衡山 héng shān
(1).山名。一名 岣嵝山 ,又名 霍山 ,古称 南岳 ,为五岳之一。位于 湖南 中部,有七十二峰,以 祝融 、 天柱 、 芙蓉 、 紫盖 、 石廪 五峰为最著。 祝融峰 海拔一二九○米,可俯瞰群山,观赏日出。山上名胜古迹很多,为旅游休养胜地。相传 舜 南巡和 禹 治水都到过这里。历代帝王南岳祀典,除 汉武帝 迁祀 安徽 潜山 外,均在此山。
(2).山名。《左传·襄公三年》:“ 楚 子重 伐 吴 ,为简之师。克 鳩兹 ,至于 衡山 。” 杜预 注:“ 衡山 ,在 吴兴 乌程县 南。” 杨伯峻 注:“ 衡山 ,亦 吴 地, 高士奇 《地名考略》则谓为 当涂县 东北六十里之 横山 。”
(3).山名。北极之山。《吕氏春秋·求人》:“北至 人正 之国, 夏海 之穷, 衡山 之上。” 高诱 注:“ 衡山 者,北极之山也。”  ——《漢語大詞典》
陬 zōu《國語辭典》

陬 [ zōu ]

  1. 角落。如:「城陬」。《聊斋志异·卷四·辛十四娘》:「忽忆堂陬扑满,常见十四娘投钱于中。」
  2. 山脚。如:「山陬」。宋·杨万里〈次日醉归〉诗:「归路意昏昏,落日在岭陬。」
  3. 偏远的地方。《文选·左思·吴都赋》:「其荒陬谲诡,则有龙穴内蒸,云雨所储。」
  4. 聚落、聚居之处。《文选·左思·魏都赋》:「蛮陬夷落,译导而通。」
好奇 hào qí
(1).追求新奇;喜欢标新立异。 汉 王充 《论衡·案书》:“好奇无已,故奇名无穷。”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夫以淫乱之臣,忽隐其讳;正朔之后,反呼其名。意好奇而輒为,文逐韵而便作。” 明 刘基 《题钱舜举马图》诗:“ 吴兴 公子雅好奇,欲把丹青竞天巧。”
(2).谓对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窃惟圣体,兼爱好奇,是以因牋,先白委曲。” 唐 杜甫 《渼陂行》诗:“ 岑参 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 渼陂 。” 仇兆鳌 注:“好,去声。”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因为探究和好奇,去年曾经去问 上海 的银楼,终于买了两面来,和我的几乎一式一样。”  ——《漢語大詞典》
早作 zǎo zuò
(1).早起。《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 李贤 注:“作,起也。”
(2).引申指早上。《宋史·太祖纪三》:“一日,罢朝,坐便殿,不乐者久之。左右请其故。曰:‘尔谓为天子容易耶?早作乘快,误决一事,故不乐耳。’”  ——《漢語大詞典》
黔 qián《國語辭典》

黔 [ qián ]

  1. 黑色。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八上·释器》:「黔,黑也。」《左传·襄公十七年》:「泽门之皙 ,实与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
  2. 大陆地区贵州省的简称。贵州省在战国时属楚黔中地,故称为「黔」。
  3. 姓。如春秋时齐国有黔敖。
  1. 晒黑、熏黑。《庄子·天运》:「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唐·陆龟蒙〈秋日遣怀十六韵寄道侣〉诗:「故疾因秋召,尘容畏日黔。」
  1. 黑色的。《淮南子·修务》:「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
山游(山遊)shān yóu
游览山景。 南朝 宋 谢灵运 《罗浮山赋》:“鼓兰枻以水宿,杖桂策以山游。” 唐 李颀 《题綦毋校书别业》诗:“岂伊问天命,但欲为山游。” 明 王守仁 《蟠龙山中用韵》:“真惭廪食虚官守,只把山游做课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