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言曾抗,周南滞不辞。
地挹金华胜,山标瀫水奇。六岩纡洞府,双涧汇天池。
柳暗桥偏隐,松迷径转疑。开林青嶂出,倚杖白云随。
宅閟仙灵久,书藏太史宜。计先归隐卜,俸罄买山资。
金马言曾抗,周南滞不辞。道高容偃蹇,心远合栖迟。
不用誇盘谷,还能胜渼陂。堂虚岚隐见,楼静树参差。
象逼中峰峭,云扶怪石欹。寒淙锵户牖,皎月镜涟漪。
蓬辟过求仲,鱼游乐惠施。雄谈消载酒,清兴续弹棋。
扫叶供烹茗,分泉命煮葵。冥搜群子姓,欣赏集埙篪。
芹熟青泥饭,香传太谷梨。扪萝同陟险,采药独忘疲。
凉籁轩萧爽,阴崖日蔽亏。竹床酣午睡,花坞曝晴曦。
寂寞成玄草,逶迤秀紫芝。牺曾庄子畏,马岂塞翁悲。
坐笑环农圃,行吟友鹿麋。梵钟低薄暮,樵语度轻飔。
雪霁梅横涧,园深藓蚀帷。玄珠探赤水,湘帙映青藜。
自狎忘机鸟,谁惭曳尾龟。苏门鸾并笑,缑岭鹤堪骑。
岁序羲皇榻,生涯岳渎期。饥餐霞五色,渴吸露三卮。
西蜀蟠龙气,南山隐豹姿。阴阳双毂转,天地一竿垂。
海内悬丹壑,山中降紫泥。旁求烦圣主,强起为疮痍。
载笔趋金殿,垂绅侍玉墀。帝京频出入,王命屡驱驰。
炼石倾堪补,为霖望不私。暂离温室树,终借上林枝。
事列山公启,名高水部词。游宁禽庆负,文讵稚圭移。
省署萦簪组,林丘系梦思。客来时展画,公暇一题诗。
石室空罙阻,瑶花想陆离。青山谢巢许,黄阁待咎夔。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金马(金馬)jīn mǎ
(1).金制的马匹。《汉书·张骞传》:“天子既好 宛 马,闻之甘心,使壮士 车令 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 宛王 贰师城 善马……﹝ 宛王 ﹞遂不肯予 汉 使。 汉 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
(2).指 金马门 。《文选·扬雄〈解嘲〉》:“ 公孙 创业於 金马 ,驃骑发跡於 祁连 。”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 公孙弘 对策於 金马门 。” 宋 叶适 《题费肃校书遗事》诗:“郤辞 金马 直,归卧 锡山 峯。”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常书》:“若復使之待詔 金马 , 魏野 所谓断送老头皮也。”
(3).指 汉 代国家藏书之所。 汉 班固 《两都赋》序:“内设 金马 石渠 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圣上好文,书籍之盛事,自古未有…… 前汉 有 金马 、 石渠 , 后汉 有 兰臺 、 东观 。”
(4).指朝廷或帝都。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诗案》:“自家 章惇 ……鼠钻倖穴,因而位列铜螭;孤假权门,自此威行金马。” 康有为 《和临桂周黻卿翰林有感》:“蹉跎梦金马,感愴泣铜駞。”
(5).借指翰林院。亦指翰林。 宋 徐铉 《柳枝》词:“ 金马 词臣赋小诗,梨园弟子唱新词。” 明 何景明 《春雪诸翰林见过》诗之二:“置酒邀金马,开轩对玉珂。” 清 龚自珍 《洞仙歌》:“又七载低颜软尘红,向 金马 词场,讯他荣悴。”参见“ 金马玉堂 ”。
(6).我国 福建省 沿海 金门 、 马祖 两岛的并称。 ——《漢語大詞典》
(2).指 金马门 。《文选·扬雄〈解嘲〉》:“ 公孙 创业於 金马 ,驃骑发跡於 祁连 。”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 公孙弘 对策於 金马门 。” 宋 叶适 《题费肃校书遗事》诗:“郤辞 金马 直,归卧 锡山 峯。”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常书》:“若復使之待詔 金马 , 魏野 所谓断送老头皮也。”
(3).指 汉 代国家藏书之所。 汉 班固 《两都赋》序:“内设 金马 石渠 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圣上好文,书籍之盛事,自古未有…… 前汉 有 金马 、 石渠 , 后汉 有 兰臺 、 东观 。”
(4).指朝廷或帝都。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诗案》:“自家 章惇 ……鼠钻倖穴,因而位列铜螭;孤假权门,自此威行金马。” 康有为 《和临桂周黻卿翰林有感》:“蹉跎梦金马,感愴泣铜駞。”
(5).借指翰林院。亦指翰林。 宋 徐铉 《柳枝》词:“ 金马 词臣赋小诗,梨园弟子唱新词。” 明 何景明 《春雪诸翰林见过》诗之二:“置酒邀金马,开轩对玉珂。” 清 龚自珍 《洞仙歌》:“又七载低颜软尘红,向 金马 词场,讯他荣悴。”参见“ 金马玉堂 ”。
(6).我国 福建省 沿海 金门 、 马祖 两岛的并称。 ——《漢語大詞典》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动-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语助词,无义:➊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 参见「言言」(二)条。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副-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副-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抗 kàng《國語辭典》
抗 [ kàng ]
动- 抵御、抵挡。如:「反抗」、「抗敌」、「抗暴」、「八年抗战」。《列子·黄帝》:「而以道与世抗,必信矣夫。」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 违逆、不顺从。《荀子·臣道》:「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宋·梅尧臣〈汝坟贫女〉诗:「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 对等、匹敌。如:「抗衡」、「分庭抗礼」。《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下》:「荣镜宇宙,尊无与抗。」唐·章怀太子·注:「抗,犹敌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
- 举。《文选·扬雄·羽猎赋》:「移珍来享,抗手称臣。」《文选·曹植·洛神赋》:「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 刚直、正直。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
- 高尚。如:「抗志」。《楚辞·宋玉·九辩》:「尧舜之抗行兮,瞭冥冥而薄天。」
- 姓。如汉代有抗徐。
周南 zhōu nán
(1).《诗·国风》之一。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 陕西 、 河南 、 湖北 之交的民歌,颂扬 周 德化及南方。 汉 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 公子 札 来聘……请观於 周 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 杜预 注:“《周南》《召南》,王化之基。”《后汉书·郎顗传》:“《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 宋 黄庭坚 《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之一:“草《玄》不妨準《易》,论《诗》终近《周南》。” 明 徐霖 《绣襦记·汧国流馨》:“扫胡尘干戈收敛,《周南》化风行草偃。”亦用为最有教化的地区。 唐 张继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诗:“不改 周南 化,仍分 赵 北忧。”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三:“ 周南 风俗 汉 衣冠,五色云中忆驻鑾。”
(2).代称 周公 。因 成周 以南之地为 周公旦 的采邑,故称。《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继踵乎 周南 。” 李善 注:“ 毛 《诗序》曰:‘《周南》言化自此而南。’故繫之 周公 。” 刘良 注:“ 周南 , 周公 也。”
(3).地名。指 成周 (今 河南 洛阳 )以南。《韩非子·说林下》:“ 周南 之战, 公孙喜 死焉。”一说即 洛阳 。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嵗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无阶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 ,竟栖迟於 汉 北。”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回首 周南 客,驱驰魏闕心。”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永怀故事,难求 汶上 之图;独远清尘,方嘆 周南 之滞。”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读邸报〉》诗之二:“留落 周南 众,萧条 冀 北空。” ——《漢語大詞典》
(2).代称 周公 。因 成周 以南之地为 周公旦 的采邑,故称。《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继踵乎 周南 。” 李善 注:“ 毛 《诗序》曰:‘《周南》言化自此而南。’故繫之 周公 。” 刘良 注:“ 周南 , 周公 也。”
(3).地名。指 成周 (今 河南 洛阳 )以南。《韩非子·说林下》:“ 周南 之战, 公孙喜 死焉。”一说即 洛阳 。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嵗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无阶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 ,竟栖迟於 汉 北。”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回首 周南 客,驱驰魏闕心。”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永怀故事,难求 汶上 之图;独远清尘,方嘆 周南 之滞。”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读邸报〉》诗之二:“留落 周南 众,萧条 冀 北空。” ——《漢語大詞典》
滞 ( 滯 ) zhì
滞 [ zhì ]
- 凝积,不流通,不灵活:停~。~留。~销。~空。呆~。~产(产妇临产后总产程超过30小时者)。~针。~下(痢疾的古称)。
- 遗落:“此有~穗”。
不辞(不辭)bù cí
(1).不辞让;不推辞。《庄子·天下》:“ 惠施 不辞而应,不虑而对,徧为説万物,説而不休,多而无已。” 成玄英 疏:“不辞谢而应机,不思虑而对答。” 汉 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八章:“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一直象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
(2).谓不向人告别。《楚辞·九歌·少司命》:“人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王逸 注:“言神往来奄忽,入不言语,出不诀辞。”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他不想跟她去商议,他得走;想好了主意,给她个不辞而别。”
(3).文词不顺,不成文。《公羊传·襄公五年》:“ 吴 何以称人? 吴 鄫 人云则不辞。” 陈立 义疏:“方欲抑 鄫 在 吴 下,若 吴 仍常例称国,则必书‘ 吴 鄫 人’,是辞不顺也。”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义同而衍例》:“《周易·履》六三象传‘不足以与行也。’按‘以’字衍文……学者不知‘与’字之即‘以’字,后更加‘以’字於‘与’字之上,转为不辞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二:“故由语法而言以‘子明保’释为‘掌邦治’实甚不辞,而 罗君 所据《多方》、《洛诰》二语亦同不足据。” ——《漢語大詞典》
(2).谓不向人告别。《楚辞·九歌·少司命》:“人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王逸 注:“言神往来奄忽,入不言语,出不诀辞。”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他不想跟她去商议,他得走;想好了主意,给她个不辞而别。”
(3).文词不顺,不成文。《公羊传·襄公五年》:“ 吴 何以称人? 吴 鄫 人云则不辞。” 陈立 义疏:“方欲抑 鄫 在 吴 下,若 吴 仍常例称国,则必书‘ 吴 鄫 人’,是辞不顺也。”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义同而衍例》:“《周易·履》六三象传‘不足以与行也。’按‘以’字衍文……学者不知‘与’字之即‘以’字,后更加‘以’字於‘与’字之上,转为不辞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追论及补遗》二:“故由语法而言以‘子明保’释为‘掌邦治’实甚不辞,而 罗君 所据《多方》、《洛诰》二语亦同不足据。”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