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幕府来迎晁别驾,油幢曾识李淮南。

柴元彪宋代〕《饯吉甫弟之维扬别驾

风樯留燕暮呢喃,行李催程春又三。
幕府来迎晁别驾,油幢曾识李淮南。
江都今古英雄会,宇宙中间化育参。
见说监州簪芍药,早乘华步趣朝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幕府别驾油幢淮南

幕府 mù fǔ
(1).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 广 之幕府对簿。”《魏书·崔休传》:“幕府多事,辞讼盈几。” 宋 王安石 《和蔡副枢贺平戎庆捷》诗:“幕府上功联旧伐,朝廷称庆具新仪。”《老残游记》第三回:“幕府人才济济,凡有所闻的,无不罗致於此了。”参见“ 莫府 ”。
(2).借指将帅。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幕府奉 汉 威灵,折衝宇宙。”《周书·文帝纪上》:“ 清水公 贺拔岳 ,勋德隆重,兴亡攸寄, 欢 好乱乐祸,深相忌毒,乃与 侯莫 、 陈悦 阴图陷害。幕府以受律专征,便即讨戮。” 宋 张孝祥 《念奴娇·仲钦提刑仲冬行边》词:“幕府横驱三万里,一把平安遥接。”
(3).幕僚;幕宾。 唐 韩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 崇文 命幕府唯公命从。” 宋 王谠 《唐语林·赏誉》:“吾闻长史 刘从事 非有通家之旧,復无举荐之力,歘自□众为贤侯幕府,必有足观者。”《文明小史》第五七回:“一班老奸巨猾的幕府,阴险狠毒的家丁,看出了他的本心,渐渐把声色货利去引诱他。”
(4). 日本 明治维新前掌握全国政权的军阀。 梁启超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诸藩士各挟其藩之力,合纵以革幕府而奬王室,及幕府既倒,大势既变,知不可以藩藩角立,乃胥谋而废之。”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迎 yíng《國語辭典》

迎 [ yíng ]

  1. 接。如:「迎接」、「送往迎来」。《仪礼·士昏礼》:「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宋·王安石〈白沟行〉:「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2. 奉承。如:「逢迎」。《新唐书·卷九六·杜如晦传》:「怀道及隋时位吏部主事,方炀帝幸江都,群臣迎阿,独怀道执不可。」
  3. 朝著、向著。如:「迎面」、「迎风」。唐·李华〈河南府参军厅壁记〉:「每从容府中,或有异政,虽不吾以,必预咨谋,如川决防,如竹迎刃。」

迎 [ yìng ]

  1. 对方尚未到达而亲自前往迎接。《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一》:「昔县人陈明,与梅氏为婚,未成而妖魅诈迎妇去。」
晁 cháo《國語辭典》

晁 [ cháo ]

  1. 朝的古字。《文選·揚雄·羽獵賦》:「於是天子乃以陽晁始出乎玄宮。」唐·李善·注:「陽朝,陽明之朝。晁,古字同也。」
  2. 姓。如宋代有晁補之。
别驾
官名。指州刺吏的佐史。因随刺史出巡时另乘传车,故称  ——《整理自网络》
油幢 yóu chuáng
(1).张挂于舟车上的油布帷幕。《隋书·礼仪志五》:“王公加礼者,给油幢络车,驾牛。”
(2).指有油布帷幕的车子。 唐 皇甫冉 《送卢郎中使君赴京》诗:“曲盖遵长道,油幢憩短亭。”
(3).油布帐幕。多指将帅幕府。 唐 柳宗元 《谢襄阳李夷简尚书委曲抚问启》:“凡海内奔走之士,思欲脩容於辕门之外,躡履於油幢之前,譬之涉 蓬 瀛 ,登 崑 閬 ,不可得而进也。” 宋 刘过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词:“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人在油幢,戎韜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 清 厉鹗 《折桂令·赋得客帐梦封侯》曲:“傍幽窗斗帐凄凉,何许儒冠,忽拥油幢。”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识 [ zhì ]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李 lǐ《國語辭典》

李 [ lǐ ]

  1. 植物名。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葉互生,倒披針形或倒卵形,葉緣呈鋸齒狀。春天開白花。果實為圓卵形,熟時為紅紫色或黃色,味酸,可供生食或作蜜餞用。
  2. 姓。如唐太宗李世民。
淮南 huái nán
(1).指 淮河 以南、 长江 以北的地区。今特指 安徽省 的中部。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词:“长忆 淮 南岸,耕钓混樵渔。”
(2).指 汉 淮南王 刘安 。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寻 武陵 才非 河献 ,识异 淮南 ,而輒以彼藩翰,董斯邦籍,求诸称职,无闻焉尔。” 唐 卢纶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年来倦萧索,但説 淮南 乐。” 章炳麟 《文学总略》:“且沉思孰若 庄周 、 荀卿 ,翰藻孰若 吕氏 、 淮南 ,总集不摭九流之篇,格于科律,固不应为之辞。”
(3).曲名。《文选·张协〈七命〉》:“渊客唱《淮南》之曲,榜人奏《采菱》之歌。” 刘良 注:“《淮南》《采菱》并曲名。” 唐 刘禹锡 《观舞柘枝》诗之一:“燕餘有旧曲,《淮南》多冶辞。”
(4).《淮南子》的省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 高诱 解《吕览》《淮南》。”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