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最是劳人思妇辞,等閒谣谚偏姿致。

缪公恩清代〕《纂辑诗钞自识

君不见高山大渊置姓氏,古人好名乃如是。又不见载笔纪传成史书,恐名不彰以没世。

自晋唐宋递元明,或著诗篇或琐志。古人结习不可除,今者后人宁有异。

余亦吟诗千馀篇,共成五万二千字。吾闻太上立德次立功,垂之空言嗟罔济。

况乃风云月露词,虽工仅号雕虫技。抑闻诗以道性情,或云古者诗言志。

葩经三百十一篇,大抵发愤所为制。最是劳人思妇辞,等閒谣谚偏姿致。

当时出语岂求工,天籁之鸣不可企。后世纷纷无病呻,乃尚浮文争绮丽。

章求典赡句求丰,往往誇多翻害义。溯从十六窃为诗,其时正课攻时艺。

蝇头小字累成编,不令人见藏经笥。及今白发已盈头,犹自耽唫如往岁。

暑日寒宵自较雠,缥缃似较牛腰细。灾梨祸枣愧无资,用托中书为编次。

虽无功绩似前人,聊纪生平所遭际。自少及壮至于今,纪月编年如掌记。

其间三十有六季,纷纷人事填胸臆。曾上金台登岱宗,车烦马殆燕齐地。

南下黄河渡大江,震泽扁舟臻海澨。思亲怀友托讴吟,吊古凭今动幽思。

春花秋月寄閒情,对酒当歌吐奇气。割裂篇章耻饾饤,堆积群书陋獭祭。

固无奇语泣鬼神,亦时机轴生新意。半生心力在于斯,不忍鸿毛等轻弃。

忆从归我旧蓬门,不获名流相砥砺。造化弄人多坎坷,幸未执鞭隳此事。

晚年鸣铎注一官,居然不食如匏系。散衙退息有馀閒,每每推敲再三四。

于今会萃辑成书,裁锦装函自珍秘。吁嗟乎少时妄念颇亦奢,而今不复思功利。

只此区区数卷诗,用以遗留于后嗣。其幸或为世所传,其幸后昆能缵继。

不幸或生愚子孙,覆酱糊墙任委置。即今散失或不收,转愁后辈生訾议。

吁嗟乎悲从中来写我心,叙作长篇聊自识。剪烛高歌歌即书,琢句雕章非所计。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劳人思妇等閒谣谚姿致

最 zuì《國語辭典》

最 [ zuì ]

  1. 至极。如:「最好」、「最大」、「最美」。《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褚少孙补西门豹传》:「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
  2. 凡、总计。《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最从高帝得相国一人,丞相二人,将军、二千石各三人。」汉·王符《潜夫论·实贡》:「最其行能,多不及中。」
  1. 菁华,居首要性的人或物。唐·司马札〈卖花者〉诗:「长安甲第多,处处花堪爱,良金不惜费,竞取园中最。」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出》:「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 。」
  1. 聚合。宋·陆游〈澹斋居士诗序〉:「最其诗,得三卷,属某为序。」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劳人(勞人)láo rén
(1).忧伤之人。《诗·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马瑞辰 通释:“ 高诱 《淮南子》注:‘劳,忧也。’‘劳人’即忧人也。”
(2).劳苦之人。《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己亥,罢 洛阳 、 京兆 进苑囿瓜菓,悯劳人也。” 宋 梅尧臣 《秦始皇驰道》诗:“ 秦帝 观沧海,劳人何得脩。” 鲁迅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孤儿寡妇,贫女劳人之顺命而死,或虽然抗命,而终于不得不死者何限,但曾经上谁的口,动谁的心呢?”  ——《漢語大詞典》
思妇(思婦)sī fù
(1).怀念远行丈夫的妇人。 晋 陆机 《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二:“东南有思妇,长叹充幽闥。” 宋 陆游 《军中杂歌》之八:“征人楼上看太白,思妇城南迎 紫姑 。”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女弟子》:“思妇不知秋夜冷,寒衣还未寄边城。” 何其芳 《画梦录·秋海棠》:“寂寞的思妇,凭倚在石阶前的石栏干畔。”
(2).鸟名。《文选·宋玉〈高唐赋〉》:“姊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思妇,亦鸟名也。”  ——《漢語大詞典》
辞 ( 辭 ) cí《國語辭典》
  1. 「辭 」的異體字。
等閒
白居易重荅刘和州诗随分笙歌聊自乐等閒篇咏被人知  ——《分类字锦》
谣谚(謡諺)yáo yàn
歌谣和谚语。 清 唐甄 《潜书·卿牧》:“虽有所蔽,形于别奏,流于謡谚,闻于计吏、僚友、游士之口,皆可审察而知之。” 鲁迅 《南腔北调集·谚语》:“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这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本阶级之外……谣谚并非全国民的意思,就为了这缘故。”  ——《漢語大詞典》
偏 piān《國語辭典》

偏 [ piān ]

  1. 倾斜、不中正。如:「偏心」、「偏见」、「不偏不倚」。《书经·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2. 不周全的、片面的。《礼记·乐记》:「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3. 不是中心地带、荒僻的。如:「偏远」、「偏僻」。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 深、多。唐·元稹〈酬窦校书二十韵〉:「音徽千里断,魂梦两情偏。」
  1. 倾于某一面的、不公平的。《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朕闻天不颇复,地不偏 载。」
  2. 表示故意跟外来要求相反的。如:「他要我去,我偏不去。」
  3. 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或与意愿相反的。如:「屋漏偏遭连夜雨。」唐·无名氏〈伊川歌·第三〉:「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
  4. 恰巧、正好。唐·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诗:「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
  1. 表示「吃过饭」的客套话。《红楼梦·第一四回》:「凤姐才吃饭,见他们来了,便笑道:『好长腿子,快上来罢!』宝玉道:『我们偏了。』」
  1. 姓。如汉代有偏吕。
姿致 zī zhì
(1).容貌举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遇一二八女郎,姿致娟娟。”
(2).美好的姿态。 清 沈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头容目光,皆能运转,助其姿致。” 叶圣陶 《倪焕之》十四:“蝉声不再像午间那样焦燥急迫,悠闲地颇有摇曳的姿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