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宝陀山高此孤绝,善财洞近争巉裂。

吴莱元代〕《偶阅昌国志赋得补陀洛迦山图

甬东东际控东荒,蓬莱北界跨石梁。天风吹来黑水国,海雨洒过青龙洋。

宝陀山高此孤绝,善财洞近争巉裂。黄金沙土结香云,白玉树花飘瘴雪。

扶桑岛上接鳀人,棋子湾头望马秦。安期先生脱赤舄,羲和女子扶朱轮。

晨鸡鸣声日观立,老蜃楼台潮候急。释迦方域舶船通,娑竭世家宫殿湿。

君不见海人稽首扣海矶,鲛鼍不动护仙衣。紫竹㫋檀何处所,毗陵频伽独飞舞。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宝陀山高孤绝善财

宝陀(宝陀)
宋 苏轼 题灵峰寺壁 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  ——《骈字类编》
山高(山高)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魏晋 傅玄 拟四愁诗四首 其一 牵牛织女期在秋,山高水深路无由。
明 张以宁 宿筹岭 涧响不知雨,山高都是云。  ——《骈字类编》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孤绝(孤絶)gū jué
(1).谓孤立无助。《东观汉记·坚镡传》:“时 万脩 病卒, 鐔 独孤絶,南拒 邓奉 ,北当 董訢 。一年间,道路隔塞,粮馈不至。”《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外无应援,内乏粮储,势力孤絶。”
(2).谓孤零,孤单无伴。 唐 薛能 《一叶落》诗:“无双浮水面,孤絶落关头。” 宋 苏轼 《壶中九华诗》:“念我 仇池 太孤絶,百金归买碧玲瓏。” 清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书怀》诗:“侧身天地本孤絶,矧乃气悍心肝淳。”
(3).高峻;高耸。 唐 顾况 《弋阳溪中望仙人城》诗:“何草乏灵姿,无山不孤絶。” 宋 苏轼 《与客游道场何山得鸟字》诗:“中休得小庵,孤絶寄云表。” 宋 陆游 《题四仙像》诗:“归卧青山孤絶处,白驴半伴白云闲。”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 宋 时 真定 木浮图十三级,势尤孤絶。”
(4).谓清幽僻静。 宋 文同 《面川亭》:“幽亭最孤絶,直入乱丛间。”
(5).指幽静的处所。 宋 林逋 《追和彭城太尉夏月寄题湖上湛然大师房》:“海岸空闻有孤絶,山中休道更清凉。”
(6).见“ 孤经絶句 ”。  ——《漢語大詞典》
善财(善財)shàn cái
(1).梵语sudhana意译。亦称“ 善财童子 ”。佛教菩萨之一。《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说的求道者。经中说他是 福生城 长者之子,因 文殊 指点,参访了五十三个善知识而成菩萨。因其参过 观音 ,故 观音 的塑像或画像旁,一般常有 善财童子 之像。《罗摩伽经》卷下:“尔时 善财童子 ,皆得见闻,善知解了诸奇特事。” 南朝 陈 徐陵 《齐国宋司徒寺碑》:“ 善财童子 南行未窥, 目莲沙门 北游不见。” 宋 李纲 《雷阳与吴元中书》:“君子观象, 善财 徧参也。”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 善财 入已,见百千万亿楼阁,一楼阁内有一 弥勒 ,领诸眷属,并一 善财 而立其前。”
(2).见“ 善才 ”。  ——《漢語大詞典》
洞 dòng《國語辭典》

洞 [ dòng ]

  1. 深穴。如:「壁洞」、「山洞」。
  2. 穿破的孔。如:「衣服破了一个洞。」
  3. 口语中用来代替数目字的「零」。如:「洞洞拐」。
  1. 深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1. 透澈、明白。如:「洞悉」、「洞察」。

洞 [ tóng ]

  1. 参见「澒洞」、「洪洞县」等条。
近 jìn《國語辭典》

近 [ jìn ]

  1. 时间、地点、血统、关系等方面距离不远的。如:「近日」、「近郊」、「近亲」。《墨子·经说下》:「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
  2. 浅显明白、容易了解。如:「浅近」。《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也,善言也。」
  1. 相似、几乎一样。如:「近似」。《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
  2. 靠近、接近。如:「挨近」、「迫近」。唐·李商隐〈乐游原〉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 亲密。如:「亲近」。《论语·阳货》:「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4. 合乎。如:「不近情理」。宋·苏洵〈辨奸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争 ( 爭 ) zhēng《國語辭典》
  1. 「争 」的异体字。
巉 chán《國語辭典》

巉 [ chán ]

  1. 高险、险峻。《文选·张衡·西京赋》:「坻崿鳞眴,栈𫜮巉崄。」唐·王仁裕〈和韩昭从驾过白卫岭〉诗:「登高晓蹋巉岩石,冒冷朝冲断续烟。」
裂 liè/liě《國語辭典》

裂 [ liè ]

  1. 裁剪后剩余的布帛。《说文解字·衣部》:「裂,缯余也。」
  1. 割、撕、破。如:「破裂」、「裂开」。《礼记·内则》:「衣裳绽裂,纫咸请补缀。」《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范式传》:「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
  2. 分散。如:「分裂」、「四分五裂」。《庄子·天下》:「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术道将为天下裂。」
  3. 分配、划分。《墨子·尚贤中》:「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战国策·秦策五》:「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