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网罟多,要在慎所之。
吕南公〔宋代〕《奉和内翰太中城南放鱼》
沾沾水中鱼,生死岂有知。成形四气中,积渐长鳞鬐。
但喜藻可依,未谙龙可随。茫洋天地间,寄命此郡西。
岁有竭泽例,肯纵舍者谁。秋潦走海去,荒壕已愁饥。
方将赴烹芼,逃避计若为。万里雷雨解,一时离兑暌。
夫何遇仁贤,顾盼成嗟嘻。载悯口腹累,鲜能毫发遗。
支川以三千,此独数亩池。脱尔仓猝急,吾其亡肉糜。
呼舟送中流,狡吏敢挟私。曾是溃烂势,忽称太平时。
波澜网罟多,要在慎所之。香饵不足爱,古言未应非。
丙寅元祐年,内相守楚夷。恺悌见篇咏,鱼乎尔恩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波澜(波瀾)bō lán
亦作“ 波滥 ”。
(1).波涛。 汉 马融 《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明 徐复祚 《投梭记·交战》:“看山形险赚,尖削如簪,营带 长江 ,滔天波滥。” 冰心 《姑姑·三年》:“凝眸时如同不起波澜的黑海,流动处如同空中飞走的黑星。”
(2).波浪翻腾。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诗:“ 洞庭 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五代 齐己 《题鹤鸣泉八韵》:“ 瀟湘 在何处,终日自波澜。” 宋 曾巩 《访石仙岩杜法师》诗:“石巖天开立精庐,四山波澜势争趋。”
(3).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宋 王安石 《赠彭器资》诗:“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 马南村 《燕山夜话·文天祥论学》:“尽管 韩愈 在文章中间掀起了几个波澜,反复论证,而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说明他的基本论点。”
(4).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潮。 唐 孟郊 《列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此所谓波澜不生,心如枯井者乎。”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我实在也有点耽心,万一他们都死了,我这已经平定了八年的心境,恐怕又要卷起波澜来了。” 巴金 《沉默集(二)·丹东的悲哀》:“ 丹东 的面容还是十分安静,人看不出他心里究竟是否起了波澜。”
(5).比喻世事的起伏变化。 清 宋儒醇 《翌日湖中风雪转甚》诗:“乾坤多畏途,何处无波澜?”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天降摧残,地起波澜。” ——《漢語大詞典》
(1).波涛。 汉 马融 《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明 徐复祚 《投梭记·交战》:“看山形险赚,尖削如簪,营带 长江 ,滔天波滥。” 冰心 《姑姑·三年》:“凝眸时如同不起波澜的黑海,流动处如同空中飞走的黑星。”
(2).波浪翻腾。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诗:“ 洞庭 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五代 齐己 《题鹤鸣泉八韵》:“ 瀟湘 在何处,终日自波澜。” 宋 曾巩 《访石仙岩杜法师》诗:“石巖天开立精庐,四山波澜势争趋。”
(3).比喻诗文的跌宕起伏。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毫髮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宋 王安石 《赠彭器资》诗:“文章浩渺足波澜,行义迢迢有归处。” 马南村 《燕山夜话·文天祥论学》:“尽管 韩愈 在文章中间掀起了几个波澜,反复论证,而实际上都只是为了说明他的基本论点。”
(4).比喻起伏变化的思潮。 唐 孟郊 《列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此所谓波澜不生,心如枯井者乎。”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我实在也有点耽心,万一他们都死了,我这已经平定了八年的心境,恐怕又要卷起波澜来了。” 巴金 《沉默集(二)·丹东的悲哀》:“ 丹东 的面容还是十分安静,人看不出他心里究竟是否起了波澜。”
(5).比喻世事的起伏变化。 清 宋儒醇 《翌日湖中风雪转甚》诗:“乾坤多畏途,何处无波澜?”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天降摧残,地起波澜。” ——《漢語大詞典》
网罟(網罟)wǎng gǔ
(1).捕鱼及捕鸟兽的工具。《管子·势》:“兽厌走而有伏网罟。” 唐 杜甫 《五盘》诗:“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镜花缘》第八九回:“道姑道:‘剧怜编网罟,始克奉盘匜。’” 王西彦 《鱼鬼》:“捉鱼的伙伴先后来到了,大家携带着网罟和鱼篓,坐在柳荫下,指点着纹圈的增添。”
(2).指法网。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七十:“苟非婴网罟,何必万里畿。” 宋 苏辙 《送柳子玉》诗:“坐令不羈士,举足遭网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佟觭角》:“倘为逻役所获,重罹网罟,再思悻免,詎可得乎?” ——《漢語大詞典》
(2).指法网。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七十:“苟非婴网罟,何必万里畿。” 宋 苏辙 《送柳子玉》诗:“坐令不羈士,举足遭网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佟觭角》:“倘为逻役所获,重罹网罟,再思悻免,詎可得乎?”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名-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名-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 姓。如漢代有要競。
-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动-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 姓。如晋代有在育。
慎 shèn《國語辭典》
慎 [ shèn ]
动- 小心。如:「谨慎」。《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 重视。《荀子·彊国》:「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
- 与「勿」、「无」、「毋」等连用,表示吩咐告诫的话。《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 姓。如晋代有慎修。
所之 suǒ zhī
所去的地方。《晋书·隐逸传·孟陋》:“时或弋钓,孤兴独归,虽家人亦不知其所之也。” 唐 杜牧 《题桐叶》诗:“ 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东周列国志》第二五回:“ 宫之奇 尽族而行,不言所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