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小吏兰台识马周,居人渤海怀龚遂。

王称宋代〕《紫芝山房歌为郑尚书赋

我昔慕幽赏,山水纵奇观。朝挥海客棹,暮宿山霞关。

武夷群峰白云端,幔亭玉女非人间。层峦叠嶂去何极,空际轩翥如腾鸾。

双溪夹出绕明镜,百步九折鸣飞湍。就中紫芝一峰峭,恍惚溪上凝烟鬟。

深林瑶草昼可拾,山人笙鹤无时閒。紫芝之山不可攀,须知圣世非商颜。

祇应吐祥产奇瑞,煌煌三秀被林峦。何人卜居此山下,康成子孙世文雅。

朵朵芙蓉镜底青,淙淙瀑布屏间泻。山寂寂兮山房幽,兰膏烟帐夜埋头。

经史纵横一万卷,天地上下三千秋。閒寻方外屐,笑掬涧底流。

采芳结瑶佩,濯足歌远游。苍生海内望安石,谢公不得东山留。

一朝束书谢丘壑,啸咤风雷起寥廓。石床松月为谁明,清夜徒闻吊猿鹤。

南宫作赋安足奇,大廷对策裨衮衣。才高万乘屡回顾,承明出入生光辉。

玉骢曾锡天间骑,节钺重烦大藩寄。小吏兰台识马周,居人渤海怀龚遂。

胜槩相看无处无,烟萝不似故园居。瞻云几动亲闱念,归思空因托鲤鱼。

尔来中朝属耆旧,廊庙端严亸章绶。廷尉人传天下平,秩宗名在当时右。

当时之名信可称,回望故山山更青。晋公绿野久寂寞,白傅匡庐未足荣。

秖今八荒歌太平,三台位列中天明。功成早晚拂衣去,仙舟九曲能相迎。

此时君当倒却建溪绿,我亦为君歌一曲。何必相携茹紫芝,四海清风缅高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小吏兰台居人渤海怀

小吏 xiǎo lì
职位很低的官员。《史记·李斯列传》:“年少时,为郡小吏。” 三国 魏 曹植 《与吴季重书》:“可令憙事小吏,讽而诵之。” 宋 梅尧臣 《李廷老祠部寄荆柑子》诗:“踏雪衝风驰小吏,带霜连叶寄黄柑。” 茅盾 《长途》一:“京戏里面习见的一种 宋 明 小吏的印象,几次的浮上心来。”  ——《漢語大詞典》
兰台(蘭臺)lán tái
(1). 战国 楚 台名。故址传说在今 湖北省 钟祥县 东。《文选·宋玉〈风赋〉序》:“ 楚襄王 游於 兰臺 之宫, 宋玉 、 景差 侍。” 李周翰 注:“ 兰臺 ,臺名。” 唐 张九龄 《登古阳云台》诗:“ 楚国 兹故都, 兰臺 有餘址。”
(2). 汉 代宫内收藏典籍之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臺,掌图籍祕书。” 汉 焦赣 《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书,藏兰臺,虽遭溃乱,独不逢灾。”
(3).泛指宫廷藏书处。《南史·徐勉传》:“方领矩步之容,事灭於旌鼓;兰臺石室之典,用尽於帷盖。”
(4).指御史台。 汉 代的御史中丞掌管兰台,故称。《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慧景 烧兰臺府署为战场。” 胡三省 注:“兰臺,御史臺也。”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杂辩》:“盖御史有两丞,其一在兰臺,谓之中丞。”又 东汉 时 班固 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光武本纪》,故史官亦称“ 兰臺 ”。
(5). 唐 代指秘书省。 唐 白居易 《秘书省中忆旧山》诗:“犹喜兰臺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 唐 李商隐 《无题》诗:“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臺类转蓬。” 冯浩 笺注:“《旧书·职官志》:秘书省, 龙朔 初改为兰臺, 光宅 时改为麟臺, 神龙 时復为秘书省。”
(6).相术家指鼻的左侧。《太清神鉴》卷二:“準头主富贵贫贱,百事吉凶……左为兰臺,右为廷尉。”《旧唐书·方伎传·袁天纲》:“ 天纲 谓 淹 曰:‘公兰臺成就,学堂宽博,必得亲纠察之官,以文藻见知。’” 明 谢谠 《四喜记·诗礼趋庭》:“天庭忒恁低,地阁那曾伟,準头偏,兰臺、廷尉俱亏……恐今生虎榜姓难题。”
(7).道教指肝脏。《云笈七籤》卷十九:“经曰:‘肺为尚书,肝为兰臺,心为太尉公。’”  ——《漢語大詞典》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识 [ zhì ]
  1. 记住:博闻强~。
  2. 标志,记号。
马 ( 馬 ) mǎ
马 [ mǎ ]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2. 大:~蜂。~勺。
  3. 姓。
周 zhōu《國語辭典》

周 [ zhōu ]

  1. 完密、严谨。如:「周密」、「周详」。《说文解字·口部》:「周,密也。」《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2. 全部、整个。如:「周身」。
  1. 朝代名:➊ ​ 参见「周朝 」条。➋ ​ 参见「[[北周]]」条。➌ ​ 唐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➍ ​ 参见「[[后周]]」条。
  2. 环绕区域的外围部分。如:「四周」、「圆周」、「周围」。
  3. 量词。计算环绕次数的单位。如:「环岛一周」、「绕场两周」。
  4. 满一年。如:「周年」、「周岁」。通「周」。
  5. 姓。如明代有周顺昌。
  1. 环绕。如:「周而复始」。《楚辞·屈原·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2. 救济、援助。如:「周济」。《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夷王梅赜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通「赒」。
  1. 普遍、全、都。如:「众所周知」。《易经·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居人 jū rén
(1).家居的人。《诗·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居人愁卧,怳若有亡。” 唐 罗邺 《早发宜陵即事》诗:“居人犹自掩关在,行客已愁驱马迟。” 清 吴伟业 《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行子谁停轡,居人尚掩闺。”
(2).居民。《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建武 二十二年﹞九月戊辰……地震裂。赐郡中居人压死者棺钱,人三千。”《旧唐书·食货志上》:“ 赞 请税京师居人屋宅。”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断肠草》:“而身自走通衢,呼集居人。”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近来謡言大炽,四近居人,大抵迁徙。”  ——《漢語大詞典》
渤海 bó hǎi
(1).我国的内海,位于 辽 、 冀 、 鲁 、 津 三省一市间,东至 辽东半岛 南端,南至 山东半岛 北岸。《庄子·说剑》:“绕以 渤海 ,带以 常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上亲禪 高里 ,祠后土,临 渤海 。” 唐 骆宾王 《浮查》诗:“ 渤海 三千里,泥沙几万重。”
(2).我国 唐 代以 靺鞨 族为主体所建的政权。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渤海 贡马脑樻、紫瓷盆。”《新唐书·北狄传·渤海》:“ 渤海 ,本 粟末 靺鞨 附 高丽 者,姓 大 氏。” 宋 岳飞 《申省承州捷状》:“所有逐次生擒 女真 、 契丹 、 渤海 、 汉 儿军 高太保 等。”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 渤海 部又东奔 挹娄 故地 东牟山 ,酋长 大祚荣 建国自立,称 震国王 。七一二年, 唐睿宗 封 大祚荣 为 忽汗州 都督、 勃海 郡王,后世遂号 渤海 。”  ——《漢語大詞典》
怀 ( 懷 ) huái《國語辭典》
怀
  1. 「懷 」的異體字。
龚 ( 龔 ) gōng
龚 [ gōng ]
  1. 古同“”,供给。
  2. 古同“”,恭敬。
  3. 姓。
遂 suì《國語辭典》

遂 [ suì ]

  1. 称心、满足。如:「诸事不遂」。《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红楼梦·第四六回》:「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的。」
  2. 顺从、顺应。如:「半身不遂」。《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3. 成功、成就。如:「杀人未遂」。唐·柳宗元〈瓶赋〉:「功成事遂,复于土泥。」《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
  4. 进、通达。《易经·大壮卦·上六》:「象曰:不能退,不能遂。」
  5. 荐举、进用。《书经·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礼记·月令》:「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
  6. 生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7. 尽、止。《礼记·曲礼上》:「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1. 终究、竟然。《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2. 就、于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而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
  1. 远郊、郊外。《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礼记·王制》:「不变,移之遂,如初礼。」
  2. 小沟。《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儒林外史·第四○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
  3. 古代射箭的人所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决遂,执弓右,挟之出。」

遂 [ ​suí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