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酒酣出诗句,卷帙粲已充。

李东阳明代〕《与李中舍应祯同饮时晹邸归叠前韵

我昔与君别,京华三见冬。远游隔江海,离思沈空濛。

相逢问衷曲,欲说已复慵。吾生苦多难,忧患为樊笼。

柔肠结成寸,意气惨不融。哀琴与断瑟,曲罢伤遗悰。

嗟子亦何为,所遭良独同。微霜降平地,响应礼山镛。

一语再三叹,对坐蹙两峰。君为空中鹤,我作墙下蛩。

孤鸣比咽调,各自悲秋风。愁城正突兀,险绝难为攻。

幸当樽俎间,赖此曲蘖功。李侯君乡彦,来自东邻东。

剧饮慕太白,清谈胜王戎。当筵列盛馔,岂论麦与葱。

山殽百种杂,海错千盘重。闭门谢俗客,不遣窥垣墉。

解我腰间鱼,絷我枥上骢。芳词吐珠玉,醉脸开芙蓉。

仰视天宇高,坐觉浮云空。兴狂欲起舞,两袖如旋蓬。

向非地主贤,感激安所蒙。酒酣出诗句,卷帙粲已充。

得非黄山谷,或者苏文忠。初如决洪水,势蹙崇伯凶。

又如骤天马,雾鬣天池通。如登巨鳌背,足蹑三山崇。

珠光照海月,下彻冯夷宫。我乃路傍蒿,不如山上松。

亦不如李桃,馀姿媚儿童。向来忘得失,我已效海翁。

狂言久闭口,一发偶为公。起辞屡被肘,顾我少从容。

自言有枰棋,可以为子供。胜欣败亦喜,有技岂必工。

君看敌国手,峙立如貔熊。谁云一丸泥,可作万雉封。

李侯掀髯笑,谓我此味浓。推手覆君局,馀欢付苍僮。

古来风流事,多出文章宗。如何嵇阮流,弃礼蔑敬恭。

桓桓卞将军,怒颊为之红。至今想风采,齿舌生寒锋。

宁将潋滟杯,涤此磊磈胸。国赋出吴会,王师在崆峒。

频年值水旱,力尽经营中。微官竟何事,簪佩随朝钟。

平生几丁字,愧彼两石弓。笑谈一开口,尘世真难逢。

从兹戒耽乐,乐事慎勿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酒酣诗句卷帙

酒酣 jiǔ hān
谓酒喝得尽兴,畅快。《吕氏春秋·长攻》:“ 代君 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史记·高祖本纪》:“酒酣, 高祖 击筑,自为歌诗。”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不醒不醉曰酣。一曰酣,洽也。” 晋 左思 《咏史》之六:“ 荆軻 饮 燕 市,酒酣气益振。”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六:“微雨喜初霽,酒酣江復清。”  ——《漢語大詞典》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1.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2.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3.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4.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5.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6.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7.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8.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9. 到。如:「出席」、「出场」。
  10.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1.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1.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诗句(詩句)shī jù
诗的句子。亦泛指诗。 唐 韩愈 《和侯协律咏笋》:“ 侯生 来慰我,诗句读惊魂。” 元 萨都剌 《登北固山无传上人小楼》诗:“百年诗句里, 三国 酒杯间。” 郭小川 《把家乡建成天堂》诗:“我的诗句是战鼓。要永远永远催动你们前进。”  ——《漢語大詞典》
卷帙 juàn zhì
亦作“ 卷秩 ”。 书籍;篇章。 南朝 梁 陶弘景 《〈肘后百一方〉序》:“方术之书,卷帙徒烦,拯济殊寡。”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典籍》:“除凶书及删去浅俗无益教理者,见在三万六千七百八卷,著在《隋书·经籍志》,自后卷秩颇增。” 清 唐孙华 《戊寅除夕》诗之一:“短綆有心探卷帙,长绳无策繫 羲 娥 。” 阿英 《漫谈〈红楼梦〉的插图和画册--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七:“我所见到较早、卷帙浩繁的连环图画,是 李鞠侪 (又署 觉生 、 李翰园 ,似非一人)的《石头记画册》。”  ——《漢語大詞典》
粲 càn《國語辭典》

粲 [ càn ]

  1. 精米。《说文解字·米部》「粲」字·清·段玉裁·注:「稻米九斗而舂为八斗,……则曰粲。……稻米至于粲,皆精之至矣。」
  2. 笑。清·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官金二十字之别解》:「今之弄笔,意在一粲。」
  1. 鲜明华美的样子。《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文选·曹植·赠徐干诗》:「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2. 明白、清楚。《汉书·卷八·宣帝纪》:「骨肉之亲粲而不殊。」唐·颜师古·注:「粲,明也。殊,绝也。」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充 chōng《國語辭典》

充 [ chōng ]

  1. 填滿、裝滿。如:「充電」。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2. 代理、擔任。如:「權充」、「充當家庭教師」。唐·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半匹紅紗一丈綾,繫向牛頭充炭直。」
  3. 假冒。如:「冒充」、「打腫臉充胖子」。
  1. 姓。如戰國時有充虞。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