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国赋出吴会,王师在崆峒。

李东阳明代〕《与李中舍应祯同饮时晹邸归叠前韵

我昔与君别,京华三见冬。远游隔江海,离思沈空濛。

相逢问衷曲,欲说已复慵。吾生苦多难,忧患为樊笼。

柔肠结成寸,意气惨不融。哀琴与断瑟,曲罢伤遗悰。

嗟子亦何为,所遭良独同。微霜降平地,响应礼山镛。

一语再三叹,对坐蹙两峰。君为空中鹤,我作墙下蛩。

孤鸣比咽调,各自悲秋风。愁城正突兀,险绝难为攻。

幸当樽俎间,赖此曲蘖功。李侯君乡彦,来自东邻东。

剧饮慕太白,清谈胜王戎。当筵列盛馔,岂论麦与葱。

山殽百种杂,海错千盘重。闭门谢俗客,不遣窥垣墉。

解我腰间鱼,絷我枥上骢。芳词吐珠玉,醉脸开芙蓉。

仰视天宇高,坐觉浮云空。兴狂欲起舞,两袖如旋蓬。

向非地主贤,感激安所蒙。酒酣出诗句,卷帙粲已充。

得非黄山谷,或者苏文忠。初如决洪水,势蹙崇伯凶。

又如骤天马,雾鬣天池通。如登巨鳌背,足蹑三山崇。

珠光照海月,下彻冯夷宫。我乃路傍蒿,不如山上松。

亦不如李桃,馀姿媚儿童。向来忘得失,我已效海翁。

狂言久闭口,一发偶为公。起辞屡被肘,顾我少从容。

自言有枰棋,可以为子供。胜欣败亦喜,有技岂必工。

君看敌国手,峙立如貔熊。谁云一丸泥,可作万雉封。

李侯掀髯笑,谓我此味浓。推手覆君局,馀欢付苍僮。

古来风流事,多出文章宗。如何嵇阮流,弃礼蔑敬恭。

桓桓卞将军,怒颊为之红。至今想风采,齿舌生寒锋。

宁将潋滟杯,涤此磊磈胸。国赋出吴会,王师在崆峒。

频年值水旱,力尽经营中。微官竟何事,簪佩随朝钟。

平生几丁字,愧彼两石弓。笑谈一开口,尘世真难逢。

从兹戒耽乐,乐事慎勿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国赋出吴王师崆峒

国赋(國賦)guó fù
国家规定的赋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奢 者, 赵 之田部吏也…… 平原君 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清 刘大櫆 《义士吴君传》:“君以 汉 上屯盐六百餘万石,匪惟商资,抑且国赋所出。”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三:“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漢語大詞典》
出吴(出吴)
江淹思北归赋潘去洛而淹涕陆出吴而增伤  ——《韵府拾遗 虞韵》
会 ( 會 ) huì/kuài
会 [ huì ]
  1.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
  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
  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
  4. 彼此见面:~面。~见。
  5. 付钱:~账。~钞。
  6. 理解,领悟,懂:~心,体~。
  7. 能,善于:~游泳。~英语。
  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难得。
  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
  10. 恰好,正好:~天大雨。
  11. 一小段时间:~会儿。
会 [ kuài ]
  1. 总计:~计(❶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❷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
  2. 姓。
王师(王師)wáng shī
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诗·周颂·酌》:“於鑠王师,遵养时晦。”《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蛮夷猾夏……拒逆王师。” 唐 杜甫 《新安吏》诗:“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宣和遗事》前集:“王师问罪固能道,天子蒙尘争忍言?” 郁达夫 《闻杨云史先生之讣》诗:“最怜家祭传遗训,犹盼王师灭 贺兰 。”  ——《漢語大詞典》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崆峒 kōng tóng
(1).山名。在今 甘肃 平凉市 西。相传是 黄帝 问道于 广成子 之所。也称 空同 、 空桐 。《庄子·在宥》:“ 黄帝 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 广成子 在於 空同 之上,故往见之。”《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西至于 空桐 ,登 鷄头 。” 南朝 梁 沈约 《为武帝与谢朏敕》:“ 羲轩 邈矣,古今事殊,不获总驾 崆峒 ,依风问道。”后亦以指仙山。 唐 曹唐 《仙都即景》诗:“旌节暗迎归碧落,笙歌遥听隔 崆峒 。” 宋 沈遘 《真宗皇帝忌日醮文》:“ 真宗皇帝 伏愿登御 崆峒 ,从游汗漫,锡羡上灵之福,延洪后嗣之休。”一说 黄帝 问道于 广成子 之山。在今 河南 临汝县 西南。 唐 舒元舆 《桥山怀古》诗:“ 襄城 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 崆峒 求道失遗迹, 荆山 铸鼎餘荒丘。”参阅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八·汝州》
(2).山名。在 山西 临汾市 南。《山海经·海内东经》:“ 温水 出 崆峒 。 崆峒山 在 临汾 南。”
(3).山名。在 江西 赣县 南。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三》:“ 崆峒 对耸, 章 贡 交流。”
(4).古人认为北极星居天之中,斗极之下是 空桐 ( 崆峒 ); 洛阳 据地之中,故以 崆峒 代指 洛阳 。 唐 李贺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诗:“明朝下元復西道, 崆峒 叙别长如天。”
(1).山高峻貌。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水声幽咽,山势崆峒。” 唐 李贺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 李子 别上国, 南山 崆峒春。”
(2).山洞;洞窟。 唐 王化清 《游石室新记》:“ 高要郡 北十五里有石室,诡恠万状,崆峒其中。”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蹬倚絶壁,壁石皆崆峒,木根穿隙缘窍。”
(3).宽敞空阔。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从门隙内窥,洞甚崆峒,而路无由入。”
(4).形容声音洪大。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山下有水穴东北向,潴水甚满,而内声崆峒。”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