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道 dào《國語辭典》
道 [ dào ]
名- 路途、途徑。如:「鐵道」、「河道」、「國道高速公路」。《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方法、道理。如:「頭頭是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禮記·中庸》:「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 真理。《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 思想、學說。如:「老莊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 技藝、技巧。《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中國古代的一個思想流派。參見「道家 」條。
- 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參見「道教 」條。
- 道士的簡稱。如:「老道」、「貧道」、「一僧一道」。
- 宗教的教義、義理。如:「學道」、「得道」、「傳道」、「布道」。
- 古代行政區域名稱:➊ 唐太宗貞觀時代分天下為十道,後增為十五道,相當於現在的省。➋ 清代和民初在省下設道。
- 量詞:➊ 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三道黃線」、「一道閃電」。➋ 計算有出 入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➌ 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➍ 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➎ 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道朔。
- 說、談。如:「常言道」、「一語道破」、「能言善道」、「說長道短」。《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 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喜」、「道賀」、「道歉」、「道謝」。
- 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 引導、指引。《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趙簡子大獵於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後。」通「導」。
- 由、從。《管子·禁藏》:「故凡治亂之情,皆道上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
东阳(東陽)dōng yáng
(1).古邑名。 春秋 鲁 地。在今 山东省 费县 境。《左传·哀公八年》:“ 吴 师克 东阳 而进,舍於 五梧 。”
(2).古邑名。 春秋 齐 地。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境。《左传·襄公六年》:“四月, 晏弱 城 东阳 而遂围 莱 。” 杜预 注:“ 东阳 , 齐 竟上邑。”
(3).古邑名。 战国 楚 地。在今 江苏省 盱眙县 境。《国语·楚语上》:“若资 东阳 之盗使杀之,其可乎?” 韦昭 注:“ 东阳 , 楚 北邑。”
(4).古地区名。 春秋 晋 地。相当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东 邢台 、 邯郸 一带。《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吴 略 东阳 。” 杜预 注:“ 东阳 , 晋 之 山 东邑, 魏郡 广平 以北。”
(5).古地区名。 战国 赵 地。《韩非子·初见秦》:“以 代 、 上党 不战而毕为 秦 矣, 东阳 、 河 外不战而毕反为 齐 矣。” 陈奇猷 集释引 鲍彪 曰:“ 东阳 属 清河 ;河外, 滹沱河 之外。”
(6).指 汉 东阳侯 张相如 。《汉书·贾谊传》:“於是天子议以 谊 任公卿之位。 絳 、 灌 、 东阳侯 、 冯敬 之属尽害之。” 颜师古 注:“ 东阳侯 , 张相如 也。” 唐 皮日休 《悼贾》:“上既悦而欲大用兮,遭 絳 灌 与 东阳 ,道既摈兮何明,乃出傅於 沅 湘 。”
(7).指 南朝 梁 沈约 。因其曾为 东阳 守,故称。 宋 曹组 《蓦山溪·梅》词:“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 东阳 也,试问花知否?” 元 袁易 《台城路》词:“风流渐懒,但诗恼 东阳 ,病添 中散 。”参见“ 东阳销瘦 ”。
(8).复姓。 南朝 宋 有 东阳无疑 。 ——《漢語大詞典》
(2).古邑名。 春秋 齐 地。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境。《左传·襄公六年》:“四月, 晏弱 城 东阳 而遂围 莱 。” 杜预 注:“ 东阳 , 齐 竟上邑。”
(3).古邑名。 战国 楚 地。在今 江苏省 盱眙县 境。《国语·楚语上》:“若资 东阳 之盗使杀之,其可乎?” 韦昭 注:“ 东阳 , 楚 北邑。”
(4).古地区名。 春秋 晋 地。相当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东 邢台 、 邯郸 一带。《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吴 略 东阳 。” 杜预 注:“ 东阳 , 晋 之 山 东邑, 魏郡 广平 以北。”
(5).古地区名。 战国 赵 地。《韩非子·初见秦》:“以 代 、 上党 不战而毕为 秦 矣, 东阳 、 河 外不战而毕反为 齐 矣。” 陈奇猷 集释引 鲍彪 曰:“ 东阳 属 清河 ;河外, 滹沱河 之外。”
(6).指 汉 东阳侯 张相如 。《汉书·贾谊传》:“於是天子议以 谊 任公卿之位。 絳 、 灌 、 东阳侯 、 冯敬 之属尽害之。” 颜师古 注:“ 东阳侯 , 张相如 也。” 唐 皮日休 《悼贾》:“上既悦而欲大用兮,遭 絳 灌 与 东阳 ,道既摈兮何明,乃出傅於 沅 湘 。”
(7).指 南朝 梁 沈约 。因其曾为 东阳 守,故称。 宋 曹组 《蓦山溪·梅》词:“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 东阳 也,试问花知否?” 元 袁易 《台城路》词:“风流渐懒,但诗恼 东阳 ,病添 中散 。”参见“ 东阳销瘦 ”。
(8).复姓。 南朝 宋 有 东阳无疑 。 ——《漢語大詞典》
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名-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副-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瘦损(瘦損)shòu sǔn
消瘦。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懨懨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 清 吴伟业 《永和宫词》:“贵妃瘦损坐匡床,慵髻啼眉掩洞房。” 鲁迅 《彷徨·伤逝》:“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 阿随 悲愤,为着做饭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并不怎样瘦损。” ——《漢語大詞典》
凝然 níng rán
犹安然。形容举止安详或静止不动。 唐 李咸用 《昇天行》:“玉皇据案方凝然,仙官立仗森幢幡。”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每对客座,而廝僕辈纷詬殴曳,仆於面前。相国凝然,似无所睹。”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四:“烟榻上,那莹然一点的烟灯,相形之下,好象就要灭寂似的,然而仍能凝然不动,保持它的存在。” ——《漢語大詞典》
点漆
乌黑光亮貌。《晋书·杜乂传》:“美姿容,有盛名於 江 左, 王羲之 见而目之,曰:‘肤若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人也。’”《宋书·谢晦传》:“ 晦 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鬢髮如点漆。” 宋 辛弃疾 《鹊桥仙·为人庆八十席上戏作》词:“朱颜晕酒,方瞳点漆,闲傍松边倚杖。” 清 吴趼人 《侠妓》:“席间见一妓,星眸点漆,樱唇绽红,丽人也。” ——《漢語大詞典》
精神 jīng shén
(1).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元 揭傒斯 《哭王十良仲》诗:“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
(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3).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 王安石 《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4).精力体气。《韩诗外传》卷六:“劳矣 箕子 !尽其精神,竭其忠爱。”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赵明诚 ﹞始负担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红楼梦》第五五回:“ 王夫人 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 李紈 协理。”
(5).形容人或物有生气。《世说新语·言语》“ 周僕射 ” 刘孝标 注引《晋纪》:“ 伯仁 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 宋 范成大 《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 夏先生 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 夏先生 又不大出气了。”
(6).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北齐书·废帝纪》:“ 文宣 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復昏扰。”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7).风采神韵。 宋 周美成 《烛影摇红》词:“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元 钟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 陈平 般冠玉精神, 何晏 般风流面皮;那里取 潘安 般俊俏容仪。”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明 王世贞 评《子虚》《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
(8).精明;机警。《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訐人为风采。” 老舍 《骆驼祥子》二:“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9).神通。《西游记》第二回:“ 祖师 道:‘你等起去。’叫:‘ 悟空 ,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
(10).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漢語大詞典》
(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3).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 王安石 《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4).精力体气。《韩诗外传》卷六:“劳矣 箕子 !尽其精神,竭其忠爱。”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赵明诚 ﹞始负担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红楼梦》第五五回:“ 王夫人 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 李紈 协理。”
(5).形容人或物有生气。《世说新语·言语》“ 周僕射 ” 刘孝标 注引《晋纪》:“ 伯仁 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 宋 范成大 《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 夏先生 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 夏先生 又不大出气了。”
(6).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北齐书·废帝纪》:“ 文宣 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復昏扰。”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7).风采神韵。 宋 周美成 《烛影摇红》词:“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元 钟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 陈平 般冠玉精神, 何晏 般风流面皮;那里取 潘安 般俊俏容仪。”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明 王世贞 评《子虚》《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
(8).精明;机警。《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訐人为风采。” 老舍 《骆驼祥子》二:“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9).神通。《西游记》第二回:“ 祖师 道:‘你等起去。’叫:‘ 悟空 ,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
(10).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