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威或谓一时事,立政恐非长世图。
益为藩捍西南隅,物众地大称名都。择守来颁兹土政,治人颇与他邦殊。
蹉跌一有戾条教,便宜皆得行黥诛。群奸帖息不敢动,无复弄兵觊穿窬。
任威或谓一时事,立政恐非长世图。岂无达识究是否,重在改作徒嗟吁。
仲翁裔孙有伟度,敢决不以常文拘。当官勇欲除弊法,伊忧内恻仁心孚。
视人无异远方意,威刑惠政还相须。始时岁荒力赈救,坐使饿殍成完肤。
既而为俗思根本,其在立学陈师谟。大开儒庠务诲导,秀民耸慕纷来趋。
遂言讲署鸿生职,使演经传传诸徒。奏函一上闻法座,诏劄即日来谐俞。
诏云信汝辨治蜀,缓任威罚先文儒。公心感激侈上赐,刻在金石尊神谟。
覆之大厦榜美称,日久传者期无渝。邦人承风为盛事,观者填道来于于。
嗟嗟多士其听命,勿即邪径安夷涂。师无訾圣生率教,信尚姬孔尊唐虞。
施之乡党励雅俗,仁谊得以相持扶。汉皇初始盛文学,起自蜀国行中区。
本朝教化视三代,建元安可为齐驱。吾君训辞谕万里,义均盘诰兹宣敷。
吾守教本树一国,学成洙泗相涵濡。臣谋君从协大义,圣哲倡和真同符。
欲歌盛节示万古,才不迨志嗟其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任威
史记酷吏传宁成滑贼任威稍迁至济南都尉 ——《韵府拾遗 微韵》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副-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谓 ( 謂 ) wèi
谓 [ wèi ]
- 告诉:人~予曰。
- 称呼,叫作:称~。何~人工呼吸?
- 〔~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 说:所~。无~。可~神速。
一时(一時)yī shí
(1).一个季度。《国语·周语上》:“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 韦昭 注:“三时,春夏秋;一时,冬也。”《淮南子·天文训》:“三月而为一时,三十日为一月。”《魏书·刑罚志》:“ 崔纂 可免郎,都坐尚书,悉夺禄一时。” 宋 曾巩 《请西北择将东南益兵札子》:“臣闻古者兵出於农,故三时耕稼,一时閲武。”
(2).一个时期。《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故强毅之国,不能擅一时之势。”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一:“同时 王在晋 作《浮梅槛赋》, 汤临川 亦有《浮梅槛》诗,足见其倾倒一时矣。”
(3).一代;当代。《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 祭肜 , 耿秉 启 匈奴 之权, 班超 、 梁慬 奋西域之略,卒能成功立名,享受爵位,荐功祖庙,勒勋於后,亦一时之志士也。”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雋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宋 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伏惟明公才略之宏伟,度量之宽厚,学术之广博,声名之煒燁,冠於一时而振於百世。”
(4).一个时辰。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则以一时思之。若昼夜十二时思之,则可以一日一夕行万二千里。”《朱子语类》卷一:“天地统是一箇大阴阳,一年又有一年之阴阳,一月又有一月之阴阳,一日,一时,皆然。”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一时谓之一辰。”按,旧分一日为十二时,一时合今两小时。
(5).暂时;一会儿。《荀子·正名》:“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然且为之,不明其数也。” 晋 陶潜 《拟古诗》:“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一折:“ 齐王 田广 本 项王 所恶,他虽一时归顺 项王 ,到底终不和好。” 杨朔 《泰山极顶》:“山上的气候一时晴,一时阴,变化大得很。” 沙汀 《航线》:“他们站在艇子的中部,干嚎,一时手指指天,一时又拍拍屁股。”
(6).谓难得的时机或时刻。《战国策·楚策四》:“今 燕 之罪大而 赵 怒深,故君不如北兵以德 赵 ,践乱 燕 ,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后汉书·吴汉传》:“君何不合二郡精鋭,附 刘公 击 邯郸 ,此一时之功也。” 李贤 注:“一时,言不可再遇也。” 宋 苏轼 《田表圣奏议叙》:“自 太平兴国 以来,至於 咸平 ,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 梁启超 《论金银涨落》:“ 中国 而犹欲富强也,此亦千载一时矣。”
(7).即时,立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水浒传》第七回:“既蒙到我寒家,本当草酌三杯,争奈一时不能周备,且和师兄一同上街閒玩一遭。”《红楼梦》第四回:“却十分面善得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
(8).突然;偶然。《水浒传》第七回:“你丈夫教头和 陆谦 吃酒,一时重气,闷倒在楼上,叫娘子快去看哩!” 老舍 《正红旗下》六:“他若是一时心血来潮呢,也许来看看我们。”
(9).同时,一齐。《晋书·李矩传》:“ 矩 曰:‘俱是国家臣妾,焉有彼此!’乃一时遣之。”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待授官之后, 文举 与小姐一时回家。” 杨朔 《铁骑兵》:“这一下子不要紧,竟惹起城里的骚乱,步枪、机关枪、掷弹筒、过山炮,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顿。”
(10).犹一旦。《汉书·吴王濞传》:“ 吴 与 胶西 ,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不得安肆矣。” ——《漢語大詞典》
(2).一个时期。《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故强毅之国,不能擅一时之势。”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一:“同时 王在晋 作《浮梅槛赋》, 汤临川 亦有《浮梅槛》诗,足见其倾倒一时矣。”
(3).一代;当代。《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 祭肜 , 耿秉 启 匈奴 之权, 班超 、 梁慬 奋西域之略,卒能成功立名,享受爵位,荐功祖庙,勒勋於后,亦一时之志士也。”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雋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宋 苏轼 《应制举上两制书》:“伏惟明公才略之宏伟,度量之宽厚,学术之广博,声名之煒燁,冠於一时而振於百世。”
(4).一个时辰。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则以一时思之。若昼夜十二时思之,则可以一日一夕行万二千里。”《朱子语类》卷一:“天地统是一箇大阴阳,一年又有一年之阴阳,一月又有一月之阴阳,一日,一时,皆然。”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一时谓之一辰。”按,旧分一日为十二时,一时合今两小时。
(5).暂时;一会儿。《荀子·正名》:“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然且为之,不明其数也。” 晋 陶潜 《拟古诗》:“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一折:“ 齐王 田广 本 项王 所恶,他虽一时归顺 项王 ,到底终不和好。” 杨朔 《泰山极顶》:“山上的气候一时晴,一时阴,变化大得很。” 沙汀 《航线》:“他们站在艇子的中部,干嚎,一时手指指天,一时又拍拍屁股。”
(6).谓难得的时机或时刻。《战国策·楚策四》:“今 燕 之罪大而 赵 怒深,故君不如北兵以德 赵 ,践乱 燕 ,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后汉书·吴汉传》:“君何不合二郡精鋭,附 刘公 击 邯郸 ,此一时之功也。” 李贤 注:“一时,言不可再遇也。” 宋 苏轼 《田表圣奏议叙》:“自 太平兴国 以来,至於 咸平 ,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 梁启超 《论金银涨落》:“ 中国 而犹欲富强也,此亦千载一时矣。”
(7).即时,立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水浒传》第七回:“既蒙到我寒家,本当草酌三杯,争奈一时不能周备,且和师兄一同上街閒玩一遭。”《红楼梦》第四回:“却十分面善得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
(8).突然;偶然。《水浒传》第七回:“你丈夫教头和 陆谦 吃酒,一时重气,闷倒在楼上,叫娘子快去看哩!” 老舍 《正红旗下》六:“他若是一时心血来潮呢,也许来看看我们。”
(9).同时,一齐。《晋书·李矩传》:“ 矩 曰:‘俱是国家臣妾,焉有彼此!’乃一时遣之。”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待授官之后, 文举 与小姐一时回家。” 杨朔 《铁骑兵》:“这一下子不要紧,竟惹起城里的骚乱,步枪、机关枪、掷弹筒、过山炮,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顿。”
(10).犹一旦。《汉书·吴王濞传》:“ 吴 与 胶西 ,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不得安肆矣。” ——《漢語大詞典》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名-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立政 lì zhèng
(1).谓建立长官。《书·立政》:“国则罔有立政用憸人。”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言国家建立长官,毋或用憸人也。”
(2).确立为政之道。 汉 扬雄 《法言·先知》:“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夫立政之要,记功忘失。”
(3).莅政;临政。立,通“ 涖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 司马贞 索隐:“《战国策》‘立’作‘涖’。” ——《漢語大詞典》
(2).确立为政之道。 汉 扬雄 《法言·先知》:“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夫立政之要,记功忘失。”
(3).莅政;临政。立,通“ 涖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 司马贞 索隐:“《战国策》‘立’作‘涖’。” ——《漢語大詞典》
恐 kǒng《國語辭典》
恐 [ kǒng ]
动- 害怕、畏惧。如:「惊恐」、「惶恐」、「争先恐后」、「有恃无恐」。《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 威胁、使害怕。如:「恐吓」。《汉书·卷八○·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刘钦传》:「王不许,博辞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书为大人乞骸骨去。」唐·贾岛〈暮过山村〉诗:「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 大概、或者。表疑虑不定的语气。如:「恐怕」、「恐未必如此」。唐·崔颢〈长干曲〉四首之一:「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形-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动-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长世(長世)cháng shì
(1).历世久远;永存。《左传·僖公十一年》:“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近弭祸乱之阶,远垂长世之祉。”《新五代史·杂传·慕容彦超》:“以礼义守之而长世者多矣。”
(2).很久的时间。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书》:“儻能伸以远图,要之长世,则日计可满,岁功可期。”
(3).指漫长的人世。 南朝 宋 谢灵运 《豫章行》:“短生旅长世,但觉白日欹。”
称雄于世。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英雄》:“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 高祖 、 项羽 是也。” ——《漢語大詞典》
(2).很久的时间。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书》:“儻能伸以远图,要之长世,则日计可满,岁功可期。”
(3).指漫长的人世。 南朝 宋 谢灵运 《豫章行》:“短生旅长世,但觉白日欹。”
称雄于世。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英雄》:“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 高祖 、 项羽 是也。” ——《漢語大詞典》
图 ( 圖 ) tú
图 [ tú ]
- 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画。~案。~谱。~鉴。
- 指地图:《亚洲略~》。~穷匕见。
- 画:画影~形。
- 计谋,计划:宏~(亦作“弘图”、“鸿图”)。良~。
- 谋取,希望得到:~谋。~利。企~。妄~。励精~治。唯利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