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思郎生死犹未明,妾不轻生为郎重。

姚燮清代〕《双鸩篇

郎心爱妾千黄金,妾身事郎无二心。郎年十七妾十六,圆转朱轮得华毂。

与郎生小阊门里,与郎结缡在燕市。阿耶爱妾娘爱郎,但看郎欢为妾喜。

与郎为水同一池,与郎为木同一枝。与郎为带同一结,与郎为茧同一丝。

郎命妾所依,妾命郎所与。不愿与郎分,但愿与郎聚。

郎为飞雁妾作云,郎作垂杨妾为雨。妾身金缕衣,比郎光与辉。

妾腕玉条脱,比郎颜与色。妾佩明月珰,比郎不断宛转肠。

妾妆郎共肩,芙蓉出渌摇晚妍。妾眠郎共枕,鸳鸯回波落春影。

东邻窈窕女,对郎盈盈眉欲语。西邻轻薄儿,对妾依依神为驰。

郎但知有妾,妾但知有郎。明镜不掩帏灯光,牡丹不夺兰草香。

郎心与妾相始终,妾心与郎相终始。不必同日生,但愿同日死。

不必同日死,但愿郎生妾先死,不愿郎死遗妾生。

妾为影,郎为形。妾如珠,郎手擎。妾为郎妇身分明。

妾为郎妇天鉴之,为郎之妇千人知。郎饱妾共饱,郎饥妾共饥。

一饥一饱与郎共,山崩川竭无更移。阿耶日久嫌郎贫,日日要郎离妾门。

阿娘恨郎不赚钱,要郎远客三城边。三城何崷崒,三城何岧峣。

三城溪水深,水毒溪无桥。三城黑沙黑,黑沙同鸣髇。

三城多劫贼,劫贼凶咆哮。劫贼杀人如杀獒,白骨堆积城门高。

三城多白杨,白杨风萧萧。萧萧飒飒啼怪鸮,其下有穴狐狸嗥。

老客停马不敢过,年轻出门郎奈何!摘妾胸前玑,为郎换棉衣。

脱妾足下履,为郎易食米。典妾金缠臂,为郎市鞍辔。

卖妾珊瑚翘,为郎置宝刀。思郎光与辉,妾身尚有金缕衣。

念郎颜与色,妾腕尚有玉条脱。忆郎不断宛转肠,妾佩尚有明月珰。

出门七月期,初六是良吉。置得一杯酒,与郎作离别。

杯中一滴酒,心中一滴血。不饮愁郎饥,饮之恐郎咽。

秋烟在镜芙蓉彫,秋风在衾鸳鸯彯。秋云不行雁影独,秋雨不雨杨枝憔。

阿耶向郎訾,不得千金弗还里。阿娘从郎嗤,千金不得毋来归。

妾手掩面啼声低,妾手不敢牵郎衣。向郎不语心依依,欲语又恐耶娘疑。

见郎屈一指,似郎为妾经年期。十月开梅花,二月开桃李。

六月菱荷香,青青出蒲苇。但愿郎得千金归,先向耶娘买欢喜。

卸妾玉条脱,何有颜色强。何有辉与光,解妾明月珰。

脱妾金缕衣,为郎摺叠空竹箱。譬如生小不嫁郎,见之徒令心悲伤。

视妾双眉蛾,归来记取青不多。记妾领中扣,归来与郎验肥瘦。

为郎不下堂,为郎不出房。为郎安慰耶,为郎安慰娘。

为郎日焚香,焚香祝告天苍苍。正月梅花残,三月桃李红。

七月落菱荷,蒲苇青茸茸。日高听铃马,铃马辚辚过楼下。

日落闻行车,行车却向东南驰。半年得一信,一年不得郎边书。

有客三城来,闻之欲语还嗫嚅。三城多白杨,三城多劫贼。

三城溪水深,三城黑沙黑。老客停马不敢过,年轻出门那归得?

阿耶从妾言,负汝青春年。阿娘向妾语,是汝命生苦。

怜汝命生苦,为汝重剪红罗襦,紫为绣凤青天吴。

复帐六尺八,菡萏四角垂流苏。画簟六尺三,缘以鸾锦椒泥涂。

东家郎,好光辉,劝汝弗爱金缕衣。劝汝弗爱玉条脱,西家郎,好颜色。

东家西家郎,手中累累千金黄。心中不断宛转肠,汝还弗爱明月珰。

稽首耶娘前,耶娘听妾语。耶娘之爱何敢逾,妾心区区当鉴取。

妾心区区天可盟,妾为郎妇身分明。不能郎生妾先死,忍因郎死偷妾生。

与郎不终始,妾身尚何俟。不得郎骨归,妾心犹狐疑。

沈沈白日鸺鹠啼,黯黯夜色蝙蝠飞。梦郎向妾笑,如郎同居时。

梦郎向妾哭,如忧出门无还期。梦郎三城归,黄金百笏青騧骊。

梦郎流落不得归,面目黧黑无完衣。阿耶逼妾嫁,朝呵暮骂相携靡。

阿娘逼妾嫁,长荆短棘来鞭笞。耶呵骂,岂不恫。娘鞭笞,岂不痛。

思郎生死犹未明,妾不轻生为郎重。前门鸣乌鸦,后门鹊声喜。

乌鸦何悲鹊何喜。十月开梅花,二月开桃李,今年六月无荷菱,蒲苇凋残北风起。

见郎入门来,见郎如梦里。视囊不得米,视衣衣无襟。

马死弃鞍辔,茧足徒步如炮燖。顾彼腰下刀,䨴无光彩生愁阴。

郎归不止黄金千,那愿郎得千黄金。记妾领中扣,与郎量肥瘦。

记妾双眉蛾,为郎憔悴青不多。为郎憔悴青不多,郎真死矣还如何。

望郎减光辉,光辉不如金缕衣。望郎苦颜色,颜色不如玉条脱。

幸郎不断宛转肠,佩之还似明月珰。耶娘怨郎身手穷,囚妾不使郎衾同。

生不同衾死同穴,妾虽无言妾已决。含笑语耶娘,妾有玉条脱,亦有明月珰。

簇新金缕衣,摺叠空竹箱。为郎市卖赎郎罪,抵郎归有千金装。

阿耶笑语妾,还尔鸳鸯飞。阿娘笑语妾,看尔连理芙蓉枝。

鸳鸯遭网罗,安能到头白?芙蓉经狂飙,狂飙摧之易狼籍。

朱绳三尺垂,不得高挂梧桐枝。下有千丈池,可惜池水多污泥。

为郎置鸩酒,鸩酒甘如饴。但得生死常追随,此酒不减同心杯。

妾饮琉璃杯,郎饮白玉盏。以斧斧木木不离,以刀断水水不断。

同茧之丝不可剪,同结之带两头绾。稽首谢阿耶,阿耶不必悲咨嗟。

稽首辞阿娘,阿娘不必中心伤。有婿常贫贱,有女不遂耶娘愿,但愿耶娘寿考同百年。

郎死不值千黄金,妾死不值黄金千。西邻来看妾,密纫条条罗裤褶。

东邻来看郎,仪容皎皎明月光。东邻西邻长叹息,虾蟆抱桂光采蚀,朽绠龙渊黝谁测?

东邻西邻语我前,要我制作双鸩篇。天缺不得女娲补,海缺不得精卫填,闻我歌者当涕涟。

郎年二十妾十九,郎姓黄,妾姓柳。郎挶畚,妾箕帚。

双夫蓉,何懰懰。双鸳鸯,地下守。朝打孔雀夜逐狗,孔雀雌雄狗牝牡。

天上所无陌路有,陌路何能避梃杻。闻我歌者泪一斗,不谱吴筝谱燕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生死轻生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1.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1.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2.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3.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1.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2.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3.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1.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1. 之读音。
郎 láng/làng《國語辭典》

郎 [ láng ]

  1. 秦漢時起,官多稱為「郎」。如:「侍郎」、「尚書郎」。《漢書·卷六八·霍光傳》:「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
  2. 對男子的美稱。如:「周郎」、「少年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家諸郎,亦皆可嘉。」唐·李白〈橫江詞〉六首之五:「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3. 婦女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如:「郎有情,妹有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生縱不得與郗郎同室,死寧不同穴!」唐·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4. 僕役對主人的稱呼。《新唐書·卷一二四·宋璟傳》:「君非其家奴,何郎之云?」
  5. 女子也稱為「郎」。如:「女郎」。
  6. 姓。如漢代有郎顗。
生死 shēng sǐ
(1).生和死;生或死。《荀子·礼论》:“礼者,谨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唐 白居易 《梦裴相公》诗:“五年生死隔,一夕魂梦通。” 曹禺 《雷雨》第四幕:“今天离开,你们无论生死,就永远不要见我了。”
(2).偏指死。《韩非子·解老》:“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陈奇猷 集释引 王先慎 曰:“谓能死节。” 唐 蒋防 《霍小玉传》:“鄙拙庸愚,不意顾盼,倘垂採録,生死为荣。” 清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用以表示坚决。犹死活。《金瓶梅词话》第四一回:“于是,﹝ 月娘 ﹞生死把大妗子留下了。” 克非 《春潮急》三十:“我当初说要那样写,才好做帐,你生死不依从嘛!”
(4).偏指生;永生。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今吾与 文畅 ,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寧可不知其所自邪!”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某﹞固可赎其前罪,还其本身。便当遁迹尘中,栖心物外,澄清一气,生死长存。”
(5).使生或死。《新唐书·回鹘传上》:“ 迦斯 还,可汗等出劳,皆俯伏言废立状,唯大相生死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秦汉重县令客》:“ 秦 汉 之时,郡守县令之权极重,虽一令之微,能生死人。”
(6).特指使人死而复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信勇公》:“且天朝已擒我,不即诛復释还,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7).谓视如生死大事。 清 钱谦益 《父克济加赠中大夫太仆寺卿》:“﹝某之父﹞捐貲让产,视财贿如毫毛;排难解纷,以然诺为生死。”
(8).谓相互间彼生我死,不可调和。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六章:“刚才在山上碰见的正是他的生死的敌人。”
(9).佛教谓流转轮回。后道教亦用之。 晋 道安 《〈人本欲生经〉序》:“生者,生死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滞於三世,飘縈於九止,绸繆八缚者也。”《法苑珠林》卷八一:“当发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转枉生死,悉曾为亲族。”《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弟子蒙我师度脱,超离生死。”  ——《漢語大詞典》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1.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2.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3.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4.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1.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2.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3.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4.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5.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6.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7.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8.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9.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1.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2.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3. 神靈。如:「神明」。
  4.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5.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妾 qiè《國語辭典》

妾 [ qiè ]

  1. 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如:「贱妾」。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卖胡粉女子》:「妾岂复吝死,乞一临尸尽哀。」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
  2. 男子的侧室。如:「三妻四妾」。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遭磨障套·叨叨令〉曲:「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清壑遭灾障。」俗称为「姨太太」、「小老婆」。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轻生(輕生)qīng shēng
(1).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管子·法法》:“上妄诛,则民轻生,民轻生,则暴人兴,曹党起而乱贼作矣。” 宋 苏轼 《论纲梢欠折利害状》:“虽别行召募,未必无人,然皆是浮浪轻生不畏重法之人。” 清 侯方域 《太子丹论》:“圣人之道不明,先王之法不立,其公子养客,而侠士轻生。”
(2).多指自杀。《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五:“话説妇女短见,往往没奈何了,便自轻生。所以縊死之事,惟妇人极多。”《红楼梦》第三三回:“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弄出这暴殞轻生的祸来!” 中杰英 《罗浮山血泪祭》:“我们没有理由轻生,活下去吧,活到必须死的时候。”
(3).微贱的人。《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中区咸已泰,轻生谅昭洒。” 刘良 注:“轻生,谓下人也。”
(4).轻贱的生命。 南朝 梁 沈约 《贞女引》:“轻生本非惜,贱躯良足悲。”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1.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1.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2.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3.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4.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5. 剧烈的。如:「重病」。
  6.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1.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 尊敬。如:「尊重」、「敬重」。
  3. 偏好。如:「重色轻友」。
  4.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1.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1.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1.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1.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