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颸风举遥漵,规日丽清漪。

秦观宋代〕《春日杂兴十首

寝瘵倦文史,驾言从遨嬉。
颸风举遥漵,规日丽清漪。
含桃粲朱实,杜若怀碧滋。
娉娉弱絮堕,圉圉文鲂驰。
明霞廓远瞩,哀禽搅离思。
缛草天际合,孤云川上移。
宽闲绝轮鞅,重复多路歧。
信美难久伫,归欤从所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清漪

颸 sī《國語辭典》

飔 [ sī ]

  1. 凉风。唐·宋华〈蝉鸣〉诗:「肃肃尔庭,远近凉飔。」
  2. 疾风。唐·罗隐〈蟋蟀〉诗:「顽飔毙芳,吹愁夕长。」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举 ( 舉 ) jǔ
    举 [ jǔ ]
    1. 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
    2. 动作行为:~止。轻而易~。
    3. 发起,兴办:~义。~办。创~。
    4. 提出:~要。~例。
    5. 推选,推荐:推~。荐~。
    6. 全:~国。~世。~家。
    7.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
    8. 攻克:“一战而~鄢、郢”。
    遥 ( 遙 ) yáo
    遥 [ yáo ]
    1. 远:~远。~望。~想。~瞻。~指。~瞩。~相呼应。路~知马力。~测。~感。~控。
    漵 xù《國語辭典》

    溆 [ xù ]

    1. 水边。南朝齐·王融〈渌水曲〉:「日霁沙溆明,风泉动华烛。」宋·柳永〈早梅芳·海霞红〉词:「芰荷浦溆,杨柳汀洲,映虹桥倒影。」
    2. 参见「溆水 」条。
    规 ( 規 ) guī
    规 [ guī ]
    1. 画圆等的仪器:圆~。两脚~。
    2. 法则,章程,标准:~则。法~。常~。清~戒律。
    3. 格局,范围:~模。
    4. 相劝:~尽力。~谏。~正(a.规劝,匡正;b.整齐;c.规矩)。~勉。
    5. 谋划:~划。~约。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丽 ( 麗 ) lì/lí
    丽 [ lì ]
    1. 好看,漂亮:美~。秀~。明~。绚~。富~。~质(女子美好的品貌)。风和日~。
    2. 附着:附~。
    丽 [ lí ]
    1. 〔高~〕朝鲜历史上的王朝,旧时习惯上沿用指称朝鲜。
    2. 同“罹”,遭遇。
    清漪 qīng yī
    《诗·魏风·伐檀》:“ 河 水清且涟猗。”后以“清漪”谓水清澈而有波纹。 南朝 齐 谢朓 《泛水曲》:“日晚厌遵渚,採菱赠清漪。” 宋 苏轼 《渚宫》诗:“臺中絳帷谁復见,臺下野水浮清漪。” 清 孙枝蔚 《吊迷楼故址和彭骏孙》:“琪树经年开锦绣,珠帘入夏映清漪。”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小池一角清漪如画。”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