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远望未为遥,踟蹰不得共。

曹植两汉〕《代刘勋妻王氏杂诗

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

远望未为遥,踟蹰不得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远望踟蹰不得

远望(遠望)yuǎn wàng
(1).向远处看。《楚辞·九歌·湘夫人》:“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后汉书·光武帝纪论》:“及始起兵还 舂陵 ,远望舍南,火光赫然属天,有顷不见。”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远望渔舟,不阔尺八。” 陈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诗:“登塔远望,极目天云。”
(2).弩名。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剑名大伤,角星主之;弩名远望,张星主之;戟名大将军,参星主之也。”
(3).弩神名。《艺文类聚》卷六十引《太公兵法》:“弩之神,名 远望 。”  ——《漢語大詞典》
未 wèi《國語辭典》

未 [ wèi ]

  1. 地支的第八位。
  2. 时辰名。约当下午一点到三点。
  3. 姓。如汉代有未央。
  1. 不。表示否定的意思。如:「火车误点了,所以未能准时到达。」唐·温庭筠〈杨柳〉诗八首之八:「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2. 没有。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聊斋志异·卷六·萧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陈,幸垂援拾。」
  3. 放于句末,表示疑问的意思。相当于「否」。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遥 ( 遙 ) yáo
遥 [ yáo ]
  1. 远:~远。~望。~想。~瞻。~指。~瞩。~相呼应。路~知马力。~测。~感。~控。
踟蹰(踟躕)chí chú
亦作“ 踟跦 ”。亦作“ 踟躕 ”。亦作“ 踟躇 ”。
(1).徘徊不前貌;缓行貌。《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躕。”《文选·成公绥〈啸赋〉》:“逍遥擕手,踟跦步趾。”一本作“ 踟躕 ”。 李周翰 注:“踟躕,缓行貌。”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三:“ 苻坚 为 慕容冲 所袭, 坚 驰騧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 坚 , 坚 不能及,马又跪而受焉, 坚 援之得登岸而走 庐江 。” 唐 戴叔伦 《感怀》诗之一:“踟躕復踟躕,世路今悠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日既暮,踟躇旷野,无所归宿。” 何其芳 《街》:“我在北方那个大城里,当黄昏,当深夜,往往喜欢独自踟躕在那些长长的平直的大街上。”
(2).犹豫;迟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沫水》:“命蜚螭,驾白驹,临天水,心踟躕,千载后,不知如。” 唐 白居易 《食笋》诗:“且食勿踟躕,南风吹作竹。” 清 侯方域 《与吴骏公书》:“故再四踟躕,卒不敢以不言。” 清 龚自珍 《奴史问答》:“主人中夜起,弹琴对烛神踟躕。” 李健吾 《末一个女人》:“给一个土匪修坟,这种光景我们从来还没有经过;我们踟躕着,臊起来。”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八章:“隔了好一会, 李阿虎 踟躇着想什么,但是他终于下了决心。”
(3).逗留;歇息。《太平广记》卷四九○引 唐 王洙 《东阳夜怪录》:“ 自虚 恃所乘壮,乃命僮僕輜重,悉令先于 赤水 店俟宿,聊踟蹰焉。” 唐 沈既济 《任氏传》:“ 郑子 随之东,至 乐游园 ,已昏黑矣。见一宅,土垣车门,室宇甚严。白衣将入,顾曰:‘愿少踟蹰。’而入。” 宋 欧阳修 《再至汝阴三绝》之三:“十四五年劳梦寐,此时才得少踟蹰。”
(4).须臾;瞬间。 南朝 梁 何逊 《与苏九德别》诗:“踟躇暂举酒,倐忽不相见。”《魏书·萧衍传》:“运神器於顾眄,定宝命於踟蹰。” 宋 苏轼 《和刘柴桑》:“万刼互起灭,百年一踟躇。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5).相连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西厢踟蹰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秘。” 李善 注:“踟蹰,相连貌。”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窓峥嶸而緑色,户踟蹰而临空。”
(6).古代刻漏器,用以承水。《初学记》卷二五引 殷夔 《漏刻法》:“为器三重,圆皆径尺,差立於水舆踟蹰之上,为金龙口吐水,转注入踟蹰经纬之中。”
(7).梭的别称。 元 龙辅 《女红馀志》卷上:“梭,一名踟蹰。” 清 王士禛 《蚕词》之三:“白苇与儂作璘藉,黄金与儂作踟躇。”自注:“踟躇,梭也。”  ——《漢語大詞典》
不得 bù dé
(1).不能得到;得不到。《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汉 晁错 《论贵粟疏》:“夫腹飢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许 族人有失银剪者,方遍觅不得。” 茅盾 《追求》八:“前任的历史教员和 曼青 对调了功课后,仍然不得学生的拥护。”
(2).不能;不可。《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阍,门者也,寺人也,不称姓名。閽不得齐于人。”《后汉书·朱儁传》:“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 唐 王昌龄 《浣纱女》诗:“ 吴王 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西游补》第十五回:“话得 孙行者 哭不得,笑不得。” 老舍 《四世同堂》六六:“他是温室里的花,见不得真的阳光与雨露。”  ——《漢語大詞典》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1.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2.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1.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1.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1.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2.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1.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1.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1.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