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师保惟周礼,羽翼春秋有楚骚。
屈大均〔清代〕《两粤督府祝嘏词 其二》
崧台此日即崧高,乔岳精灵在节旄。炎海一边消瘴疠,越裳三载息波涛。
雍容师保惟周礼,羽翼春秋有楚骚。棠下人多春酒献,巡行召伯不辞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雍容
雍容 ——《整理自网络》
师保(師保)shī bǎo
(1).古时任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易·繫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书·太甲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宋史·彭龟年传论》:“ 彭龟年 、 黄裳 、 罗点 以青宫师保之旧,尽言无隐。”
(2).泛指老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仙》:“自此验之:每有事荒废,则其容戚;数日攻苦,则其容笑。於是朝夕悬之,如对师保。” 清 龚自珍 《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3).犹教养。《书·君陈》:“昔 周公 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左传·襄公十四年》:“昔伯舅 大公 ,右我先王,股肱 周 室,师保万民。” ——《漢語大詞典》
(2).泛指老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仙》:“自此验之:每有事荒废,则其容戚;数日攻苦,则其容笑。於是朝夕悬之,如对师保。” 清 龚自珍 《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3).犹教养。《书·君陈》:“昔 周公 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左传·襄公十四年》:“昔伯舅 大公 ,右我先王,股肱 周 室,师保万民。” ——《漢語大詞典》
惟 wéi《國語辭典》
惟 [ wéi ]
动- 思考、思量。《说文解字·心部》:「惟,凡思也。」《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 是、为。《书经·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
- 有。《礼记·缁衣》:「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文选·张衡·东京赋》:「召伯相宅,卜惟洛食。」
- 仅、独、只有。《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但是、只是。如:「病已治好,惟身体仍然虚弱无力。」
- 希望、祈使。《孟子·梁惠王下》:「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新唐书·卷一一五·郝处俊传》:「处俊言可从,惟陛下不疑。」
- 发语词,无义。《书经·泰誓上》:「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孟子·滕文公下》:「惟士无田,则亦不祭。」通「唯」、「维」。
- 用于句中,无义。《书经·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
- 虽然、即使。《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 与、和。《书经·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
- 则。《书经·吕刑》:「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 以、因为。《书经·盘庚中》:「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周礼(周禮)zhōu lǐ
(1). 周 代的礼制。《左传·闵公元年》:“ 鲁 不弃 周 礼,未可动也。”《汉书·文帝纪》“以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 唐 颜师古 注:“此丧制者, 文帝 自率己意创而为之,非有取於 周 礼也。”
(2).礼数周全。 傅朝阳 《方言词释例》“周礼”:“过午再到人家那里,还象个周礼的样吗?” ——《漢語大詞典》
(2).礼数周全。 傅朝阳 《方言词释例》“周礼”:“过午再到人家那里,还象个周礼的样吗?” ——《漢語大詞典》
羽翼 yǔ yì
(1).禽鸟的翼翅。《管子·霸形》:“寡人之有 仲父 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 汉 严忌 《哀时命》:“势不能凌波以径度兮,又无羽翼而高翔。” 宋 苏轼 《谢秋赋试官启》:“翻然如畀之羽翼,追逸翮以并游;沛然如假之舟航,临长川而获济。” 太平天囯 洪大全 《临江仙》词:“几时舒羽翼,万里取长风。”
(2).指飞翔。 唐 韦应物 《将往江淮寄李十九儋》诗:“如何不相见,羽翼有高卑。” 宋 王安石 《鸱》诗:“不知羽翼青冥上,腐鼠相随势亦高。”
(3).辅佐;维护。《吕氏春秋·举难》:“﹝ 魏文侯 ﹞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然而名号显荣者,三士羽翼之也。” 高诱 注:“羽翼,佐之。”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是説也,羽翼吾道,其功岂浅浅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命诏旨书》:“又褒封 达 胞为 翼王 ,羽翼天朝。”
(4).指庇护。 郭沫若 《恢复·黑夜和我对话》:“罪恶,都是在你的羽翼之下长成;你的话十分靠不住呀,你要晓得!”
(5).指辅佐的人或力量。 汉 枚乘 《七发》:“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既以才见异,而 丁仪 、 丁廙 、 杨脩 等为之羽翼。”《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维 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 羌 胡以为羽翼,谓自 陇 以西,可断而有也。” 唐 杜甫 《收京》诗之二:“羽翼怀 商 老,文思忆帝 尧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 欧 美 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 中国 的古刻,这也都是 中国 的新木刻的羽翼。”
(6).党羽。《汉书·刘向传》:“夫乘权藉势之人,子弟鳞集於朝,羽翼阴附者众。”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八:“柔而易制者升为心腹,姦而可使者保为羽翼。”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只怕他羽翼众多,人心叵测。”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四八》:“现在一调查,则他所安排的羽翼,竟有七人之多。” ——《漢語大詞典》
(2).指飞翔。 唐 韦应物 《将往江淮寄李十九儋》诗:“如何不相见,羽翼有高卑。” 宋 王安石 《鸱》诗:“不知羽翼青冥上,腐鼠相随势亦高。”
(3).辅佐;维护。《吕氏春秋·举难》:“﹝ 魏文侯 ﹞以私胜公,衰国之政也。然而名号显荣者,三士羽翼之也。” 高诱 注:“羽翼,佐之。”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是説也,羽翼吾道,其功岂浅浅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命诏旨书》:“又褒封 达 胞为 翼王 ,羽翼天朝。”
(4).指庇护。 郭沫若 《恢复·黑夜和我对话》:“罪恶,都是在你的羽翼之下长成;你的话十分靠不住呀,你要晓得!”
(5).指辅佐的人或力量。 汉 枚乘 《七发》:“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既以才见异,而 丁仪 、 丁廙 、 杨脩 等为之羽翼。”《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维 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 羌 胡以为羽翼,谓自 陇 以西,可断而有也。” 唐 杜甫 《收京》诗之二:“羽翼怀 商 老,文思忆帝 尧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 欧 美 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 中国 的古刻,这也都是 中国 的新木刻的羽翼。”
(6).党羽。《汉书·刘向传》:“夫乘权藉势之人,子弟鳞集於朝,羽翼阴附者众。”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八:“柔而易制者升为心腹,姦而可使者保为羽翼。”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只怕他羽翼众多,人心叵测。”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四八》:“现在一调查,则他所安排的羽翼,竟有七人之多。” ——《漢語大詞典》
春秋 chūn qiū
(1).春季与秋季。《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 《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 《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汉 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 春秋 、 战国 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 )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 之末,羣经方备。” 唐 韩愈 《进士策问》:“ 春秋 之时,百有餘国。” ——《漢語大詞典》
(2).指春秋两季的祭祀。《国语·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 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3).泛指祭祀。《左传·僖公十三年》:“春秋窀穸之事。”
(4).泛指四时。《诗·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 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 张衡 《东京赋》:“於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5).光阴;岁月。《楚辞·远游》:“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 《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6).年纪;年数。《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王 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 《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7).编年体史书名。相传 孔子 据 鲁 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 鲁隐公 元年,止于 鲁哀公 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 惧,作《春秋》。” 宋 范仲淹 《近名论》:“ 孔子 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8).古编年史的通称。如 周 之《春秋》, 燕 之《春秋》等。 汉 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 墨子 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錮,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 《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9). 春秋 、 战国 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0).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涇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 王生 )諦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11).时代名。 孔子 《春秋》记事,从 周平王 四十九年,至 周敬王 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 春秋 时代。今多以 周平王 东迁至 韩 、 赵 、 魏 三家分 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 春秋 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 无义战,彼善於此,则有之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 春秋 之末,羣经方备。” 唐 韩愈 《进士策问》:“ 春秋 之时,百有餘国。”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楚骚(楚騷)chǔ sāo
(1).指 战国 楚 屈原 所作的《离骚》。 南朝 梁 裴子野 《雕虫论》:“若悱惻芳芬, 楚 骚为之祖;靡漫容与, 相如 扣其音。” 宋 苏轼 《次韵秦少游王仲至元日立春》之三:“词锋虽作 楚 骚寒,德意还同 汉 詔宽。” 明 丘浚 《过采石吊李谪仙》诗:“岸芷汀兰无限意,临风三復 楚 骚文。”
(2).泛指《楚辞》。 清 沈德潜 《〈古诗源〉序》:“兹復溯 隋 陈 而上,极乎 黄轩 ,凡‘三百篇’、 楚 骚而外,自郊庙乐章讫童謡里谚,无不备采。” 清 汪熷 《〈长生殿〉序》:“《郑》《卫》岂导淫之作, 楚 骚非变雅之音。” ——《漢語大詞典》
(2).泛指《楚辞》。 清 沈德潜 《〈古诗源〉序》:“兹復溯 隋 陈 而上,极乎 黄轩 ,凡‘三百篇’、 楚 骚而外,自郊庙乐章讫童謡里谚,无不备采。” 清 汪熷 《〈长生殿〉序》:“《郑》《卫》岂导淫之作, 楚 骚非变雅之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