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吏胥虽富民何辜,鲜衣怒马称大夫,饱侵官帑为私帑。

孙桐生清代〕《行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行路之难何处无,险阻未有如江湖。

今之江湖与古殊,自古在昔皆坦途。今人何巧古人愚,人网自密天网疏。

一关才过五十里,一税又设十里馀。我行已过四十日,一日数处相盘纡。

关吏当关猛如虎,牙爪更有群儿徒。截江一喝布帆落,搜查细及瓶与壶。

岂是讥诃诘奸宄,要弄狡狯穷锱铢。取盈未盈行不得,欲行又惮追亡逋。

一网打尽复一网,入网那得珊瑚珠。脂膏虽尽有皮骨,一一要向官家输。

取一取二那忍说,三四更在吏与胥。吏胥虽富民何辜,鲜衣怒马称大夫,饱侵官帑为私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吏胥富民何辜鲜衣怒马大夫官帑私帑

吏胥 lì xū
旧时官府中的小吏。 唐 白居易 《和微之除夜作》诗:“我统十郎官,君领百吏胥。”《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桑麻失利,只得畜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徵役钱。”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律令者,吏胥之所守也……守律令而不敢变,吏胥之所以侍立而体卑也。”  ——《漢語大詞典》
虽 ( 雖 ) suī
虽 [ suī ]
     ◎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富民 fù mín
(1).使民殷富。《荀子·王制》:“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篋,实府库。”《魏书·高祖纪上》:“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宋 苏轼 《李之纯户部侍郎制》:“兴利以富民,不如省事而民自富;广求而丰国,不如节用而国自丰。”
(2).富裕之民。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子兵法·吴问》:“公家贫,其置士少,主僉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卷上:“ 长安 富民 王元宝 、 扬崇义 、 郭万全 等,国中巨豪也。” 清 吴敏树 《黄特轩传》:“彼贫民怨恨富民,而欲坏之久矣。”  ——《漢語大詞典》
何辜 hé gū
何罪,有什么罪。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清 方授 《夜悲歌》之一:“天乎我何辜?双亲离别久。”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青年何辜,遭此荼毒?”  ——《漢語大詞典》
鲜衣怒马(鮮衣怒馬)xiān yī nù mǎ
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冤狱》:“羣盗得志,弥横恣为推理,鲜衣怒马,以游侠见称,其魁名 朱国臣 者,初亦宰夫也。”《明史·刑法志三》:“远州僻壤,见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转相避匿。” 清 陈寅 《驭仆篇》:“鸦片洋标束锦装,鲜衣怒马浮云队。”亦作“ 鲜衣良马 ”。《太平广记》卷三一○引 唐 戴孚 《广异记·汝阴人》:“ 汝阴 男子姓 许 ,少孤,为人白晳,有姿调,好鲜衣良马,游骋无度。”  ——《漢語大詞典》
称 ( 稱 ) chēng/chèn/chèng
称 [ chēng ]
  1. 量轻重:~量(liáng )。
  2. 叫,叫做:自~。~呼。~帝。~臣。~兄道弟。
  3. 名号:名~。简~。~号。~谓。职~。
  4. 说:声~。~快。~病。~便。
  5. 赞扬:~道。~许。~颂。~赞。
  6. 举:~兵。~觞祝寿。
称 [ chèn ]
◎ 适合:~心。~职。相~。匀~。对~。
    称 [ chèng ]
    ◎ 同“”。
      大夫 dà fū
      (1).古职官名。 周 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秦 汉 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 唐 宋 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 明 清 全废。
      (2).爵位名。如 秦 汉 分爵位为公士、上造等二十级,其中大夫居第五级,官大夫为第六级,公大夫为第七级,五大夫为第九级。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隋 、 唐 、 明 、 清 的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原为文职散官的称谓,专为封赠时用。  ——《漢語大詞典》
      饱 ( 飽 ) bǎo
      饱 [ bǎo ]
      1. 吃足了,与“饿”相对:~餐。~暖。
      2. 足、充分:~满。~和。~学(学识丰富)。~含。~览。~受。一~眼福。
      侵 qīn《國語辭典》

      侵 [ qīn ]

      1. 強力進犯。如:「侵略」、「侵犯」、「侵占」、「入侵」。《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序》:「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
      2. 逼近。唐·杜牧〈旅宿〉詩:「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宋·陸游〈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詩:「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
      3. 親近。《水滸傳·第三二回》:「相貌堂堂強壯士,未侵女色少年郎。」
      官帑 guān tǎng
      国库;国库里的钱财。 元 卢琦 《惠安道中》诗:“ 龙山 兵火后,百里总萧疎。官帑需新赋,公田索旧租。” 明 唐顺之 《建陈渡石桥记》:“其财取诸愿助之家,而不费官帑之一钱;其力取诸佣食之夫,而不劳公徭之一卒。”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回是拼命尊 孔 的政府和官僚先就动摇起来,用官帑大翻起洋鬼子的书籍来了。”  ——《漢語大詞典》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私帑 sī tǎng
      旧称君主的私有财物。《新唐书·王鉷传》:“ 鉷 迎帝旨,岁进钱鉅亿万,储禁中,以为岁租外物,供天子私帑。帝以 鉷 有富国术,宠遇益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