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行路难(行路難)xíng lù nán
(1).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 唐 杜甫 《宿府》诗:“风尘荏苒音书絶,关塞萧条行路难。”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 羊曇 善唱乐, 桓伊 能挽歌,及 山松 《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 陈去病 《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 长安 。” ——《漢語大詞典》
(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 羊曇 善唱乐, 桓伊 能挽歌,及 山松 《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 陈去病 《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 长安 。” ——《漢語大詞典》
只在 zhī zài
(1).总在;仍在。 宋 苏轼 《殢人娇·赠朝云》词:“朱脣筯点,更髻鬟生彩。这些箇,千生万生只在。” 宋 李莱老 《谒金门》词:“旧恨新愁都只在,东风吹柳带。”《三国志平话》卷中:“见二嫂灵前烧香奠酒啼哭, 关公 笑曰: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
(2).就在。 唐 贾岛 《寻隐者不遇》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水浒传》第八回:“那人问道:‘ 薛端公 在何处住?’ 董超 道:‘只在前边巷内。’”《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龙香 ﹞心下道:‘佳期只在今夜了,便宜了这酸子。’” ——《漢語大詞典》
(2).就在。 唐 贾岛 《寻隐者不遇》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水浒传》第八回:“那人问道:‘ 薛端公 在何处住?’ 董超 道:‘只在前边巷内。’”《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龙香 ﹞心下道:‘佳期只在今夜了,便宜了这酸子。’” ——《漢語大詞典》
谗人(讒人)chán rén
进谗言之人。《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饰邪説以浸润,搆谤累於忠贞者,谗人也。” 唐 孟郊 《古意赠梁肃补阙》诗:“曲木忌日影,谗人畏贤明。” 明 归有光 《上瞿侍郎书》:“今已具疏请告,以为小官之去就,亦当有礼,不宜黯默以受谗人之搆陷。” 郭沫若 《孔雀胆》附录《〈孔雀胆〉二三事》:“有一位小说家曾经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他借用了 驴儿达德 ,足见他也找不出那位真正的谗人来。” ——《漢語大詞典》
唇吻(脣吻)chún wěn
(1).指口;嘴。 汉 王充 《论衡·率性》:“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 章炳麟 《文学说例》:“等是人言,出诸唇吻,而据实而书,不更润色者,则曰口説。” 丁玲 《水》:“﹝男人们﹞惨厉的叫起来了……是在死的唇吻中发出的求援的呼号。”
(2).比喻议论、口才。 唐 柳宗元 《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中间因缘,陷在危邦,与时偃仰,不废其道,而为见忌嫉者横致唇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爰自 神农氏 ,下至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亡弗詆訶,而 仲尼 当时,特巍然为仁义礼乐之宗,故尤极意訕讥,恣其唇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狂生纵意高谈,众畏其唇吻,皆缄口不答。”
脣吻:亦作“ 脣呡 ”。 1.嘴唇;口,嘴。《墨子·非命下》:“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喉舌而利其脣呡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百句不迁,则脣吻告劳。” 唐 卢仝 《感古》诗之二:“脣吻恣谈鑠,黄金同灰尘。”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会 粤 西土匪益炽,牵於集乡兵议团费,终日卒卒,脣吻枯燥,逮晚不得休息。”
(2).借指言词;口舌;口才。《汉书·东方朔传》:“吐脣吻,擢顶颐。”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遂以脣吻为刃锋,以毁誉为朋党,口亲心疏,貌合行离。”《三国志·吴志·顾雍传》“其以 雍 次子 裕 袭爵为 醴陵侯 ,以明著旧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 雍 母弟 徽 ,字 子叹 ,少游学,有脣吻。”《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伷 ( 樊伷 )是 南阳 旧姓,颇能弄脣吻,而实无才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狂生纵意高谈,众畏其脣吻,皆缄口不答。” ——《漢語大詞典》
(2).比喻议论、口才。 唐 柳宗元 《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中间因缘,陷在危邦,与时偃仰,不废其道,而为见忌嫉者横致唇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爰自 神农氏 ,下至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亡弗詆訶,而 仲尼 当时,特巍然为仁义礼乐之宗,故尤极意訕讥,恣其唇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狂生纵意高谈,众畏其唇吻,皆缄口不答。”
脣吻:亦作“ 脣呡 ”。 1.嘴唇;口,嘴。《墨子·非命下》:“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喉舌而利其脣呡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百句不迁,则脣吻告劳。” 唐 卢仝 《感古》诗之二:“脣吻恣谈鑠,黄金同灰尘。”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会 粤 西土匪益炽,牵於集乡兵议团费,终日卒卒,脣吻枯燥,逮晚不得休息。”
(2).借指言词;口舌;口才。《汉书·东方朔传》:“吐脣吻,擢顶颐。”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遂以脣吻为刃锋,以毁誉为朋党,口亲心疏,貌合行离。”《三国志·吴志·顾雍传》“其以 雍 次子 裕 袭爵为 醴陵侯 ,以明著旧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 雍 母弟 徽 ,字 子叹 ,少游学,有脣吻。”《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伷 ( 樊伷 )是 南阳 旧姓,颇能弄脣吻,而实无才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狂生纵意高谈,众畏其脣吻,皆缄口不答。” ——《漢語大詞典》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名-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