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刘侗应避席,何况侪辈焉。

揆叙清代〕《禾中留别竹垞先生得五百字

吾兄昔好客,结识俱英贤。就中公最亲,如影依形然。

每因儤直暇,觞咏偕欢妍。门前渌水亭,亭外泊小船。

平池碧藻合,高树红樱悬。仰窥城西山,俯听槛底泉。

有时把彩笔,按谱新词填。或模姜白石,或效张玉田。

有时作八分,鸾凤争翔骞。中郎及丞相,屈强堪比肩。

晨游辔屡并,暮宿床必联。阳乌出复没,顾兔缺再圆。

相将移四序,谓可终百年。百年讵足保,一旦忽弃捐。

伯兮既下世,客散如云烟。公亦厌承明,返棹鸳湖边。

湖宽百余顷,中有蒲与莲。宜晴复宜雨,倒映东南天。

愁来即泛艇,兴到或扣舷。试哦康乐句,空水共澄鲜。

颇谐物外好,永谢区中缘。先生间世才,坟典咸贯穿。

发而为文章,力若横海鳣。上登最高峰,下探不测渊。

宾筵列钟鼎,武库罗戈鋋。自从唐宋后,继震川荆川。

赋诗乃余事,精妙非刻镌。腾轩驾天马,追逐飞空仙。

歌吟穷乃工,著述老愈专。源流考经籍,郑马争后先。

降及有明诗,搜辑一代全。又曾集旧闻,析木穷星躔。

囊中每携此,山川载图编。偶然披卷看,在越如在燕。

刘侗应避席,何况侪辈焉。我生苦失学,丹黄乏磨研。

尘埃困趋走,岁月惊推迁。常思听公语,坐使美疢痊。

前年寓金阊,樽酒虚招延。先生来叩门,剥啄惊昼眠。

旧声尚能识,但益毛发宣。话予幼时事,历历皆眼前。

挥毫书短箑,缀以诗四篇。荧煌灿珠贝,馥郁堆兰荃。

离居几何时,遽若脱矢弦。今年思久聚,别袂翻难牵。

秀州树丛丛,河水鸣溅溅。此时与君别,怅怏心如煎。

乖违知不免,会合期恐愆。江干倘相忆,毋吝鱼书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避席何况侪辈

刘 ( 劉 ) liú
刘 [ liú ]
  1. 姓。
侗 dòng/tóng/tǒng《國語辭典》

侗 [ tóng ]

  1. 参见「[[倥侗]]」条。

侗 [ dòng ]

  1.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参见「侗族 」条。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避席 bì xí
亦作“ 避廗 ”。
(1).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以示敬意。《吕氏春秋·慎大览》:“ 武王 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廗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日见教。’” 李善 注:“《孝经》曰:‘ 曾子 避席。’廗与席古字通。”《汉书·灌夫传》:“已 婴 为寿,独故人避席,餘半膝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珠利耶国》:“於是避席礼谢,深加敬叹。”《三国演义》第四回:“ 允 避席问曰:‘ 孟德 有何高见?’”
(2).指让席,以示敬意。《庄子·盗跖》:“謁者復通, 盗跖 曰:‘使来前!’ 孔子 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 盗跖 。”
(3).泛指离席。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觴客未毕,勿避席而起。”
(4).指逃席。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一折:“主人, 让 闻我主索地, 赵君 避席,主人反欲见伐。”
(5).犹离职。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永悟侍者》:“ 悟 曰:‘事既彰露,彼不宜復留。’遂遣出院。未几, 悟 亦避席,与之姪过 南康 。”
(6).回避,避退。 宋 洪迈 《夷坚志补·凤翔道上石》:“两屏相对,列于便殿燕几,他珍器百种皆避席。”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花面冲场,正生避席,非关倒置梨园,祇为从来雅尚。”  ——《漢語大詞典》
何况(何況)hé kuàng
亦作“ 何况 ”。 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后汉书·杨终传》:“昔 殷 民近迁 洛邑 ,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 南朝 宋 何承天 《雉子游原泽》诗:“卿相非所盼,何况於千金。” 唐 元稹 《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诗之三:“云高风苦多,会合难遽因;天上犹有碍,何况地上身。”《三国志平话》卷上:“ 刘备 言曰:‘功劳皆是咱军,无功军得赏,何况咱军?’”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学生》:“物力还应当爱惜,何况人力?”  ——《漢語大詞典》
侪辈(儕輩)chái bèi
(1).同辈;朋辈。《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公与 遂 父同岁孝廉,又与 遂 同时儕辈。” 唐 蒋防 《霍小玉传》:“生之儕辈,共聆斯语更相叹美。”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李子金》:“尝与儕辈聚饮。”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章:“踊跃吟嘆,时越儕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2).犹辈分。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起初大约以年龄为限,就是侪辈同一的男女彼此配合。”  ——《漢語大詞典》
焉 yān《國語辭典》

焉 [ yān ]

  1. 指示代名词,之、彼、这里。如:「心不在焉」。《论语·卫灵公》:「众好之,必察焉。」
  2. 疑问代名词。《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1. 岂、如何。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1. 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1. 承接上文,以表示后果。相当于「乃」、「就」。《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1. 语气词,置句末:➊ ​ 表示肯定。相当于「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论〉:「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➋ ​ 表示疑问。相当于「耶」、「呢」。《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➌ ​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2.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如:「与我心有戚戚焉。」《书经·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