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阿翁适遇乱离中,一见英豪即相许。

曹义明代〕《题美人图说者二乔观书意彷佛之

华堂春煖清昼长,紫檀烟袅狻猊香。水晶帘捲西山翠,牡丹花映娇娥妆。

鸣鸠乳燕闹春晓,回廊复道芬兰草。柳阴影转昼沉沉,花漏声迟人悄悄。

玉人细阅女诫书,支颐默识心安舒。心安舒,味道腴,善恶之戒秋月如。

牙床玉几坐终日,画屏锦帐垂流苏。回头阿姝珠宫侧,莲步轻移以无力。

云鬟斜坠若徘徊,纨扇低摇带羞涩。风流画工描此图,贞姿淑态良不殊。

柳眉烟锁杏花脸,蝉衫香拂青霞裾。想是当年乔二女,生来富贵由天与。

阿翁适遇乱离中,一见英豪即相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阿翁乱离一见英豪相许

阿翁 ā wēng
(1).祖父。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张苍梧 是 张凭 之祖,尝语 凭父 曰:‘我不如汝。’ 凭 父未解所以。 苍梧 曰:‘汝有佳儿。’ 凭 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詎宜以子戏父?’” 唐 杜甫 《示从孙济》诗:“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元 柳贯 《祭孙秬文》:“阿翁与汝阿爹阿妳,以家饌祭於中殤童子 阿秬 之魂。”
(2).对年长者的敬称。《周书·陆腾传》:“﹝ 陆腾 ﹞尚 安平主 ,即 东莱王 贵平 女也。 魏孝武 幸 贵平 第,见 腾 ,与语悦之,谓 贵平 曰:‘阿翁真得好壻。’”《北史·魏常山王遵传》:“及出, 广平王 怀 拜 绍 ,贺曰:‘阿翁乃皇家之正直,虽 朱云 、 汲黯 何以仰过。’”《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皇帝阿翁发自 冀 北,亲抵 河东 ,跋履山川,踰越险阻。”
(3).为老年男子的自称。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攫鞋》:“ 郑仁凯 为 密州 刺史,有小奴告鞋穿, 凯 曰:‘阿翁为汝经营。’”
(4).父亲。《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 黄初 二年,进爵,徙封 燕公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干 一名 良 …… 良 年五岁,而 太祖 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太子由是亲待,隆於诸弟。 良 年小,常呼 文帝 为阿翁,帝谓 良 曰:‘我,汝兄耳。’” 清 梁章钜 《称谓录·方言称父》:“《小知録》: 周 、 秦 、 晋 、 陇 皆曰阿翁。”
(5).用以称丈夫的父亲。 唐 赵璘 《因话录·宫》:“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四:“舅姑亦曰翁姑。案:舅曰阿翁。《唐书》 代宗 曰:‘不痴不聋,不作阿翁。’姑曰阿姑,《颜氏家训》:‘络索阿姑餐。’”  ——《漢語大詞典》
适 ( 適 ) shì/kuò《國語辭典》

适 [ guā ]

  1. 迅速。《說文解字·辵部》:「适,疾也。」

适 [ ​kuò ]

  1. (一)​之又音。
遇 yù《國語辭典》

遇 [ yù ]

  1. 相逢、不期而会。如:「巧遇」。《书经·胤征》:「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
  2. 契合、投合。《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韩非子·难二》:「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
  3. 得志、得到赏识。《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序》:「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汉·王充《论衡·逢遇》:「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4. 对待。如:「礼遇」。《宋史·卷三六一·张浚传》:「浚知上遇俊厚,而俊纯实可谋大事。」
  5. 遭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6. 抵挡、对付。《商君书·外内》:「以此遇敌,是以百石之弩射飘叶也。」《荀子·大略》:「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
  1. 机会。如:「际遇」、「机遇」。三国吴·韦昭〈博奕论〉:「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
  2. 姓。如汉代有遇冲。
乱离(亂離)luàn lí
(1).政治混乱,给国家带来忧患。《诗·小雅·四月》:“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毛 传:“离,忧。” 郑玄 笺:“今政乱国将有忧病者矣。” 晋 潘岳 《关中诗》:“乱离斯瘼,日月其稔。” 明 方孝孺 《绝命词》:“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2).遭乱流离。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悠悠世路,乱离多阻。”《后汉书·烈女传·董祀妻》:“感伤乱离,追怀悲愤。” 唐 刘长卿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诗:“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乱离时候,照顾不到,一遇‘逆兵’(或是“天兵”)就无法可想。”  ——《漢語大詞典》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一见(一见)
先秦 宋玉 九辩 愿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
汉 东方朔 七谏 其五 自悲 怜余身不足以卒意兮,冀一见而复归。
唐 王维 送权二 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
唐 李白 戏赠郑溧阳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唐 杜甫 骢马行 夙昔传闻思一见,牵来左右神皆竦。  ——《骈字类编》
英豪 yīng háo
(1).英雄豪杰。《三国志·魏志·郭嘉传》:“﹝ 孙策 ﹞新并 江 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唐 司空图 《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诗之十二:“不如分减閒心力,更助英豪济活人。” 清 刘大櫆 《徐昆山文序》:“ 雍正 三年,余游京师,与四方之英豪相结。” 陈毅 《孟良崮战役》诗:“喜见贼师精鋭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2).武艺高超,胆略过人。《秦併六国平话》卷上:“攻 秦 不下,缘 秦 将英豪兵勇。”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志气凌云贯九霄, 周仓 今日逞英豪。”《西游记》第三一回:“猛烈的猴王添猛烈,英豪的怪物长英豪。”  ——《漢語大詞典》
即 jí《國語辭典》

即 [ jí ]

  1. 近、靠近、投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2. 到、登上。如:「即位」。
  3. 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1.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1. 便、就。如:「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 立刻。如:「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3. 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1. 若、假使。如:「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相许(相許)xiāng xǔ
(1).谓愿许终身。 南朝 梁 沈约 《夜白紵》诗:“ 秦 筝 齐 瑟 燕 赵 女,一朝得意心相许。”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手把 梁生 画花看,凝嚬掩笑心相许。”
(2).泛指表示应允,允许。《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公子之言是也。但 诸 ( 专诸 )有老母在堂,未敢以死相许。”
(3).赞许。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流辈多相许,时贤亦见推。” 陆嵩 《赠龚蓝生照琪大令》诗:“相逢一语感相许,便与深衷吐款款。”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