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衰废无能申大义,一腔忠愤自填膺。

安希范明代〕《泰昌帝宾天

惊闻宸极复天崩,疏揭先传事有凭。执简定应书赵盾,举朝谁请讨陈恒。

群奸盘踞多心腹,少主危疑乏股肱。衰废无能申大义,一腔忠愤自填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衰废无能大义一腔忠愤填膺

衰废(衰廢)shuāi fèi
(1).犹衰败。《史记·太史公自序》:“ 周 道衰废。”《后汉书·寇荣传》:“帝省章愈怒,遂诛 荣 。 寇 氏由是衰废。” 宋 叶适 《胡崇礼墓志铭》:“余观 卫 恳恳於学术衰废之餘,补缀张设,若欲继其先者。”
(2).犹荒废。 宋 陆游 《答勾简州启》:“伏念某性资冥顽,问学衰废。”
(3).衰老病弱。 宋 苏辙 《辞起居郎状》:“伏念臣顷自疎外,擢居諫垣,衰废之餘,才力耗竭。”
(4).指衰老病弱的身体。 清 吴伟业 《盐官僧香海问诗于梅村村梅大发以诗谢之》:“寄语谢故人,幽香养衰废。”  ——《漢語大詞典》
无能(無能)wú néng
(1).没有才能;没有能力。《礼记·儒行》:“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明知其无能而不肖,苟非有罪,为在上者所劾,不敢以其不胜任而輒退之。”《三国演义》第十一回:“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 徐州 相让。” 艾青 《光的赞歌》:“凡是压迫人的人,都希望别人无能。”
(2).指没有才能或能力的人。《文子·自然》:“法度有常,下及无能。”
(3).谦词。犹不才。《史记·吴王濞列传》:“臣以无能,不得待罪行间。” 宋 苏辙 《次韵答友人见寄》:“对案青山云气腾,天将隙地养无能。”《三国志平话》卷上:“ 先主 曰:‘无能 幽州 涿郡 大桑村 人也。姓 刘 名 备 ,见任 平原县 令。’”
(4).谓不能有所作为。 清 杭世骏 《质疑·诸史》:“而且 炎帝 逊居於 涿鹿 ,势处无能。”  ——《漢語大詞典》
申 shēn《國語辭典》

申 [ shēn ]

  1. 陳述、說明。如:「申訴」。《楚辭·屈原·九章·抽思》:「道卓遠而日忘兮,願自申而不得。」
  2. 舒展。漢·桓寬《鹽鐵論·利議》:「乃安得鼓口舌,申顏眉,預前論議是非國家之事也。」《文選·曹植·洛神賦》:「申禮防以自持。」通「伸」。
  1. 地支的第九位。
  2. 時辰名。約當下午三時至五時。
  3. 國名。故址約於今大陸地區河南省南陽縣北方。
  4. 姓。如戰國時韓有申不害。
  1. 再、重複。《文選·陸機·辯亡論》:「而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節儉。」《資治通鑑·卷一一五·晉紀三十七·安帝義熙六年》:「卿且申一戰,死復何晚!」
大义(大義)dà yì
(1).正道;大道理。《易·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旧唐书·李晟传》:“ 晟 亦同劳苦,每以大义奋激士心,卒无叛离者。”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八:“你不该因私情而忘大义,你不该阻止她回家去看她那患病的母亲。”
(2).夫妇之义,谓婚姻。 汉 秦嘉 《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 天凤 中,乃之 长安 ,受《尚书》,略通大义。”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  ——《漢語大詞典》
一腔 yī qiāng
(1).满腹;满胸。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若果是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西游记》第八二回:“你看他做出那千般娇态,万种风情。岂知 三藏 一腔子烦恼。” 清 陈天华 《警世钟》:“一腔无限同舟痛,献与同胞侧耳听。” 郭小川 《大海浩歌》:“好,一腔胆略,好,一身风采。”
(2).表数量。用于宰杀的牲体,如羊、猪等。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 唐 姜晦 为吏部侍郎,眼不识字,手不解书,滥掌銓衡,曾无分别。选人歌曰:‘今年选数恰相当,都由座主无文章,案后一腔冻猪肉,所以名为 姜侍郎 。’”《水浒传》第二回:“宰了一腔大羊,杀了百十箇鷄鹅。”《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少保大喜,赏了他一腔羊,一罎酒。”  ——《漢語大詞典》
忠愤(忠憤)zhōng fèn
忠义愤激。《魏书·刁冲传》:“ 冲 乃抗表极言其事。辞旨恳直,文义忠愤。”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书说》:“ 唐 杜工部 更 天寳 之乱,作诗独出忠愤,措意甚深,而用事不苟。” 明 杨慎 《岁享旌忠庙碑记》:“以身殉城,以死勤事,忠愤之气,凛然千载。” 章炳麟 《杂感》诗之一:“羣公辛苦怀忠愤,尚忆‘ 扬州 十日’不?”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填膺 tián yīng
充塞于胸膛。 汉 王充 《论衡·程材》:“ 孔子 曰:‘孝悌之至,通於神明。’ 张释之 曰:‘ 秦 任刀笔小吏,陵迟至於 二世 ,天下土崩。’ 张汤 、 赵禹 , 汉 之惠吏, 太史公 序累置於酷部,而致土崩。孰与通於神明、令人填膺也!”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宋 刘过 《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词:“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 清 方苞 《弟椒涂》:“弟赴火兮如弦惊,叫天触地兮悲填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