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净几摩挲,时有墨云吹起。
怅题红梦杳,描月香残,片石冷秋水。芳宇镌题好,玲珑甚,章台曾斗腰细。
双声句丽。认绣痕、粘住情腻。想垂柳,吹绿窗前影,启奁写眉翠。
犹记岁华撚指。叹故园春寂,红豆抛碎。脂粉销残劫,凝光暗、模糊剩点铅泪。
装琼袭绮。问夜台、艳魄知未。趁净几摩挲,时有墨云吹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趁 chèn《國語辭典》
趁 [ chèn ]
动- 追逐。《梁书·卷九·曹景宗传》:「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獐鹿,每众骑趁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水浒传·第四三回》:「李逵见了,心里越疑惑,趁著那血迹寻将去。」
- 找寻。《水浒传·第七三回》:「胡乱趁些晚饭吃,借宿一夜,明日早行。」明·汤显祖《南柯记·第十出》:「好笑,好笑,没烦恼趁烦恼。」
- 利用。如:「趁虚而入」。唐·白居易〈早发楚城驿〉诗:「月乘残夜出,人趁早凉行。」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官事未易了〉词:「君要花满县,桃李趁时栽。」
- 追随、跟随。唐·白居易〈初到洛下闲游〉诗:「趁伴入朝应老丑,寻春放醉尚粗豪。」
- 赶、及时以赴。宋·陆游〈杂感〉诗一○首之七:「山人那信宦途艰,强著期衣趁晓班。」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
净 ( 凈 ) jìng/chēng
净 [ jìng ]
- 清洁:~化。~水。~土。~心(a.清净的心;b.心里没有牵挂)。~院(佛寺。亦称“净宇”)。干~。洁~。窗明几~。
- 使干净:~面。~手(大小便)。
- 空,什么也没有:~尽。
- 单纯,纯粹的:~利。~值。~价。~重(zhòng )。纯~。
- 单,只,全:满地~是树叶。
- 中国传统戏剧扮演男人的角色名:~角(亦称“花脸”、“黑头”)。
- ◎ 冷的样子。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名-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摩挲 mā sā
亦作“ 摩莎 ”。亦作“ 摩娑 ”。
(1).揉搓。《礼记·郊特牲》“汁献涚于醆酒” 汉 郑玄 注:“摩莎泲之,出其香汁。” 冰心 《南归》:“ 涵 和 华 摩挲着忧愁的倦眼,和我交替。”
(2).抚摸。《释名·释姿容》:“摩娑,犹末杀也,手上下之言也。”《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后人復於 长安 东 霸城 见之,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 唐 韩愈 《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谁復著手为摩挲?” 清 昭梿 《啸亭续录·吴六奇》:“其署中有峻石高数丈, 查 爱之,摩挲抚惜,因醉题‘縐石’。”
(3).琢磨。 元 汤式 《一枝花·劝妓女从良》套曲:“试点检鶯花簿,细摩挲烟月文。”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兴至则解衣盘礴,一妻二女,皆能点染设色,相与摩挲指示,共相娱悦。”
(4).模糊。 宋 陆游 《睡起遣怀》诗:“摩挲困睫喜汤熟,小瓶自拆山茶香。”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你莫不是眼摩挲,错认了你这亲眷,你却是姓甚么。”《金瓶梅词话》第八回:“此时宿酒未醒,醉眼摩娑,前合后仰。” 傅敷 《感秋》诗之三:“欲写沉忧付壮歌,江山眼底认摩娑。”
(5).消磨。 明 王九思 《曲江春》第四折:“从今后,青山止许 巢由 採,黄金休把 相如 买,摩挲了壮怀。”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一:“大抵著书,上者羽翼世道……又次者资辅聪明,又次者摩娑岁月。”
(6).摸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孤嫁女》:“时值上弦,幸月色昏黄,门户可辨。摩娑数进,始抵后楼。”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譬如黑暗之中未睹天目,暗中摩挲,不辨方位,何能不误入迷途以待天晓乎?” ——《漢語大詞典》
(1).揉搓。《礼记·郊特牲》“汁献涚于醆酒” 汉 郑玄 注:“摩莎泲之,出其香汁。” 冰心 《南归》:“ 涵 和 华 摩挲着忧愁的倦眼,和我交替。”
(2).抚摸。《释名·释姿容》:“摩娑,犹末杀也,手上下之言也。”《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后人復於 长安 东 霸城 见之,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 唐 韩愈 《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谁復著手为摩挲?” 清 昭梿 《啸亭续录·吴六奇》:“其署中有峻石高数丈, 查 爱之,摩挲抚惜,因醉题‘縐石’。”
(3).琢磨。 元 汤式 《一枝花·劝妓女从良》套曲:“试点检鶯花簿,细摩挲烟月文。”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兴至则解衣盘礴,一妻二女,皆能点染设色,相与摩挲指示,共相娱悦。”
(4).模糊。 宋 陆游 《睡起遣怀》诗:“摩挲困睫喜汤熟,小瓶自拆山茶香。”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你莫不是眼摩挲,错认了你这亲眷,你却是姓甚么。”《金瓶梅词话》第八回:“此时宿酒未醒,醉眼摩娑,前合后仰。” 傅敷 《感秋》诗之三:“欲写沉忧付壮歌,江山眼底认摩娑。”
(5).消磨。 明 王九思 《曲江春》第四折:“从今后,青山止许 巢由 採,黄金休把 相如 买,摩挲了壮怀。”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一:“大抵著书,上者羽翼世道……又次者资辅聪明,又次者摩娑岁月。”
(6).摸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孤嫁女》:“时值上弦,幸月色昏黄,门户可辨。摩娑数进,始抵后楼。”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譬如黑暗之中未睹天目,暗中摩挲,不辨方位,何能不误入迷途以待天晓乎?” ——《漢語大詞典》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 较长的时间:~代。古~。
-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 常常:~常。学而~习之。
-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 某一时刻:按~上班。
-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 机会:~机。待~而动。
- 姓。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墨 mò《國語辭典》
墨 [ mò ]
名- 书画用的黑色颜料。如:「石墨」、「笔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一缄情泪红犹湿,满纸春愁墨未干。」
- 书画用的各色颜料。如:「蓝墨」、「红墨」。
- 文字、文章或知识。如:「胸无点墨」、「惜墨如金」、「舞文弄墨」。
- 字画的代称。如:「墨宝」。宋·欧阳修〈唐颜鲁公法帖〉:「此本墨迹在予亡友王子野家。」
- 古代肉刑之一。在罪人脸上刺刻染墨。《书经·吕刑》:「墨辟疑赦,其罚百锾。」汉·孔安国·传:「刻其颡而涅之曰墨刑。」
- 墨家的简称。如:「儒墨」。《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 姓。如战国时宋国有墨翟。
- 黑色如墨的。如:「墨菊」、「墨绿」。《孟子·滕文公上》:「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
- 贪污的。如:「墨吏」。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名-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 姓。如漢代有云敞。
-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吹 chuī《國語辭典》
吹 [ chuī ]
动- 噘著嘴将气体用力从口中呼出来。如:「吹奏」、「吹口哨」。《诗经·小雅·鹿鸣》:「鼓瑟吹笙。」
- 气流顺著某方向流动。如:「风吹雨打」。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 夸口、说大话。如:「吹牛」、「吹嘘」。
- 事情作罢或关系断绝。如:「他们的婚事,早就吹了。」
吹 [ chuì ]
- 参见「鼓吹」(一)条。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动-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 量词:➊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