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君不见韦节度,枇杷花底招红裙。

周锡渭清代〕《柳如是

君不见韦节度,枇杷花底招红裙。又不见韩蕲王,青楼女作娘子军。

胡为乎黄门高义竟持正,闭关谢却河东君。求凰不异瞻乌苦,莺俦燕侣谁为群。

四海茫茫竟何托,火中莲叶霜中筠。茹蘖空自苦,食蓼空自辛。

蹇修乃凭狎客致,且亲风雅辞嚣尘。已焉哉!鲧不累子,朱不累父。

由来白璧惟自完,遇人不淑乌能污。绿珠碎身金谷楼,娄妃毕命黄家渡。

嶙峋大节炳汗青,呜咽幽怀更谁诉。绛云楼高高插天,即屠即佛三生缘。

早知节义君难荷,但取文章亦可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见节度枇杷花底红裙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不见(不見)bú jiàn
(1).看不到。《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 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2).谓不易看到。《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3).不看,不读。《梁书·任昉传》:“ 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4).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漢語大詞典》
韦 ( 韋 ) wéi
韦 [ wéi ]
  1. 经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编三绝(喻读书刻苦)。
  2. 〔~伯〕磁通量实用单位,一韦伯等于108麦克斯韦。
  3. 姓。
节度(節度)jié dù
(1).节序度数。指历象上据以推算天体运行、季节变化的度数。《史记·天官书》:“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繫於斗。”
(2).规则;法则。 汉 王充 《论衡·明雩》:“日月之行,有常节度,肯为徙市故,离毕之阴乎?”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九:“﹝ 东坡 ﹞在 黄州 自作蜜酒, 惠州 自作桂酒,皆一试而止,盖出於一时之戏剧,未必皆中节度耳。” 明 吴承恩 《〈春秋列传〉序》:“观之六代之乐,其规条节度岂不极盛也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灰焙之法必有节度,亦必有宜忌。”
(3).犹节制,约束。《汉书·循吏传·龚遂》:“功曹以为 王生 素耆酒,亡节度,不可使。”《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旧唐书·田绪传》:“初, 田悦 性俭嗇,衣服饮食,皆有节度,而 绪 等兄弟,心常不足。”
(4).调度;指挥。《后汉书·刘虞传》:“初,詔令 公孙瓚 讨 乌桓 ,受 虞 节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潮汐去还,谁所节度?” 宋 李纲 《上道宗太上皇帝封事》:“遣大臣……尽统诸将,听其节度,推轂授师,不从中制,使兵势不分。”《清史稿·礼志九》:“中建黄纛为中军,两翼斜行建红、白二纛为表,两翼末国语曰乌图哩,各建蓝纛为表,皆受中军节度。”
(5).见“ 节度使 ”。  ——《漢語大詞典》
枇杷 pí pá
1.果木名。蔷薇科,常绿小乔木,叶长圆形,花白色,冬花夏熟。实球形或椭圆形,味甜美,供生食,或制罐头食品。叶可入药。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於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杮,亭奈厚朴。”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卷一:“枇杷须接,乃为佳果。一接核小如丁香荔枝,再接遂无核也。” 杨朔 《征尘》:“它的本身更象一颗虫蚀而腐烂的枇杷。”
2.即琵琶。《释名·释乐器》:“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参见“ 琵琶 ”。  ——《漢語大詞典》
花底
宋 杨万里 春暖郡圃散策三首 其三 曲折遍穿花底路,莫令一步作虚行。
宋 陆游 一壶歌五首 其二 花底一壶天所破,不曾饮尽不曾多。
元 虞集 送许有孚赴湖广提举 望鹤楼前移綵鹢,吟诗花底听黄鹂。
元 傅若金 东溪行为除州万户杨俊卿作 舟中有客时寻戴,花底逢人非避秦。
元 杨维桢 香奁八咏 其一 金盆沐发 翠雨乱跳花底月,黑云半卷镜中天。
明 杨基 上巳 径穿花底窄,春向水边多。
《韵府拾遗 荠韵》:岑参诗朝回花底恒会客花扑玉缸春酒香王安石诗秋水写明河迢迢藕花底  ——《骈字类编》
招 zhāo《國語辭典》

招 [ zhāo ]

  1. 打手势以示意人过来。如:「招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2. 用广告、通知等公开方式使人来。如:「招生」、「招考」、「招标」。
  3. 逗、惹、引。如:「招祸」、「招惹」、「别招你妈生气!」、「饼干屑会招来蚂蚁。」《书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红楼梦·第一一回》:「你别在这里只管这们著,倒招的媳妇也心里不好。」
  4. 北平方言。指传染。如:「这病招人,要小心!」
  5. 承认罪状。如:「招认」、「不打自招」、「这厮口风紧得很,怎么逼都不招。」
  6. 进用。《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二》:「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7. 使入赘。如:「招婿」。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或招或嫁,可不好那!」
  8. 寻找。《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一》:「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1. 箭靶。《吕氏春秋·孟春纪·本生》:「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
  2. 武技、手段。如:「绝招」、「耍花招」。
  3. 明显的标帜。如:「招牌」、「酒招」、「市招」。
  4. 量词。计算招术的单位。如:「一招妙计」、「双方交手三十招仍未分出胜负。」

招 [ qiáo ]

  1. 揭举、揭发。《国语·周语下》:「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唐·韩愈〈争法论〉:「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招 [ sháo ]

  1. 古代虞舜时的乐名曲称。《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禹乃与九招之乐。」同「韶 」。
红裙(紅裙)hóng qún
(1).红色裙子。 南朝 陈后主 《日出东南隅行》:“红裙结未解,緑綺自难徽。” 唐 万楚 《五日观妓》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唐 皇甫松 《采莲子》词:“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2).指美女。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宋 施彦执 《北牕炙輠》卷下:“或人厚我,使红裙传觴,盘列珍羞。”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尊有緑蚁,座有红裙,与你痛饮一回何如?”《三国演义》第九回:“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