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陶潜栗里人物志,马缟中华古今注。

祝廷华清代〕《次韵和翁师志吾韦斋宅中枫树歌

吾师昔植甘棠树,民感深恩同雨露。巍然百尺垂荫远,勿剪勿伐勤爱护。

有吏如此真循良,冀马群空乃不顾。一朝伯乐南方来,重睹青天拨云雾。

不独奇采生红莲,江山亦可多题句。幽兰秀发九畹香,勿教风雨将花妒。

骚雅能扶文化衰,美人勿令伤迟暮。况谈经术论文章,举世谁为曾子固。

我爇心香一瓣求,少双寡二畴参互。若图文治需人才,当舍髦士求艺圃。

莫嫌竹杖与芒鞋,在野名流病寒素。莫穷杜库与曹仓,文籍先生难学步。

陶潜栗里人物志,马缟中华古今注。仕优则学期专精,未肯韶光等閒度。

朅来诗稿闻自钞,坐对金乌与玉兔。愿为吾师寿枣黎,见者知必生爱慕。

儗俟锢疾得少瘳,晋省展谒一小住。逆知大集珍璠玙,累累珠玉纷无数。

拙刊诸集亲持呈,藉作师生谈掌故。旧地重游属望奢,依依魂梦侍杖履。

会看重到万全楼,痛饮平原慰侨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栗里人物志中华古今

陶 táo《國語辭典》

陶 [ táo ]

  1.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如:「黑陶」、「彩陶」。
  2. 姓。如晋代有陶潜。
  1. 制造陶器。如:「陶冶」。《孟子·告子下》:「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2. 比喻培养、教育。如:「陶铸性情」、「熏陶」。
  3. 畅通。《文选·枚乘·七发》:「陶阳气,荡春心。」

陶 [ yáo ]

  1. 皋陶:人名。相传为舜之臣,掌刑狱之事。
潜 ( 潛 ) qián
潜 [ qián ]
  1. 隐在水面下活动:~水。~泳。~坝。~行(a.在水面以下行动;b.在外边秘密行动)。
  2. 隐藏的,秘密地:~藏。~伏。~遁。~逃。~力。~心。~师。~在。~台词。~移默化。
  3. 姓。
栗里 lì lǐ
地名。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西南。 晋 陶潜 曾居于此。 南朝 梁 萧统 《陶靖节传》:“ 渊明 尝往 庐山 , 弘 命 渊明 故人 庞通之 齎酒具於半道 栗里 之间。” 唐 白居易 《访陶公旧宅》诗:“ 柴桑 古村落, 栗里 旧山川。” 李光 《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之二:“浮家泛宅 梨川 梦,寻壑经邱 栗里 情。”  ——《漢語大詞典》
人物志 rén wù zhì
唐 李守素 的绰号。因其精通氏姓之学,故称。《新唐书·李守素传》:“ 李守素 者, 赵州 人。 王世充 平,召署天策府仓曹参军,通氏姓学,世号‘肉谱’…… 许敬宗 曰:‘仓曹此名,岂雅目邪?宜有以更之。’ 世南 ( 虞世南 )曰:‘昔 任彦昇 通经,时称“五经笥”,今以仓曹为“人物志”,可乎?’”参阅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聪敏》。  ——《漢語大詞典》
马 ( 馬 ) mǎ
马 [ mǎ ]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2. 大:~蜂。~勺。
  3. 姓。
缟 ( 縞 ) gǎo
缟 [ gǎo ]
  1. 未经染色的绢。
  2. 白色:“连观霜~,周除冰净”。~素。
中华(中華)zhōng huá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 黄河 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 中华 。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 中国 。 晋 桓温 《请还都洛阳疏》:“自强 胡 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敦煌曲子词·献忠心》:“见中华好,与 舜 日同,垂衣理,菊花浓。” 梁启超 《爱国歌》之一:“泱泱哉,我 中华 ,最大洲中最大国。”
(2).指中原。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 樅阳 张监镇 ,其先中华人,自其祖寓 武义 , 邦宪 与之邻居有年矣。” 明 何景明 《彭生行》:“ 王 严 杨 马 各挺出,异才岂必生中华。”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北齐书·高昂传》:“于时, 鲜 卑 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 昂 。”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且如胡 元 只任胡族为正官,中华人官佐二。”  ——《漢語大詞典》
古今 gǔ jīn
古代和现今。《礼记·三年问》:“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唐 杜甫 《登楼》诗:“ 锦江 春色来天地, 玉垒 浮云变古今。”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质之於古,实应先王之法;施之后世,可以推行:诚古今之通议也。” 朱自清 《论老实话》:“天论中外,也无论古今,大家都要求‘老实话’。”  ——《漢語大詞典》
注 ( 註 ) zhù《國語辭典》

注 [ zhù ]

  1. 灌入、傾瀉。如:「灌注」、「大雨如注」。
  2. 心神凝聚集中。如:「專注」、「全神貫注」。
  3. 用文字解釋文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讚》:「及景純注雅,動植必讚,義兼美惡。」唐·韓愈〈讀鶡冠子〉:「余三讀其詞,而悲之文字脫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注十有二字。」通「註」。
  1. 解釋或說明的文字。通「註」。如北魏酈道元有《水經注》、清代段玉裁有《說文解字注》。
  2. 賭博時所下的財物。如:「賭注」、「下注」、「孤注一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